卡耐基梅隆大學碼出我的風格,碼出我的時代

藤博士留學 | 卡耐基梅隆大學碼出我的風格,碼出我的時代

今天我們要來了解一所理工科牛校,它的計算機科學專業橫掃全美,它就是卡耐基梅隆大學。

01.

卡耐基與梅隆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校名來自於兩位創始人,一位是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 (Andrew Carnegie),另一位是著名銀行家安德魯·梅隆 (Andrew Mellon)。巧的是,他們的名字都是 Andrew,所以 CMU 的學校服務器也被命名為 andrew.cmu.edu。

卡耐基是 20 世紀初美國四大財閥之一,其財富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居於第二位,僅次於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這裡還想給大家講一個關於卡耐基的小故事。1901 年,卡耐基把鋼鐵公司賣給了 JP 摩根先生,這是後來的美國鋼鐵聯合公司。當時摩根住在紐約,作為買方,他要卡耐基去紐約簽字。卡耐基說,從福布斯大道(匹茲堡的大街)到第五大道(紐約的大街),和從第五大道到福布斯大道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請來匹茲堡簽字吧。這筆交易的最終以 14 億美元成交,而 14 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年支出的三倍,卡耐基的財富實力可見一斑。

1900 年,卡耐基致信給政府,願意出資建立一所技術學院。後來政府在匹茲堡市內劃出了 32 公頃土地,建成了卡耐基技工學校 (Carnegie Technical Schools) 。根據卡耐基的設想,學院將為當時的匹茲堡培養 3 年制的工業人才,並且為當地的藍領階層子女提供必要的職業訓練。卡內基並不認同傳統的歐洲或者美國大學的博雅教育模式,而是更傾向於老家蘇格蘭的技工學校模式。在他看來,技工學校能為工業社會的平民階層服務,教會他們有用的技能,幫助他們自立自強並度過有意義的一生。所以 CMU 那個看起來酷似菠蘿的校徽,其實是一個鍊鋼爐,是卡耐基教育理想的象徵。

1912 年, 卡耐基又捐了一大筆款,學校也改名為卡耐基技術學院 (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從這一年起,學院開始授予四年制的大學學位。當時學院有四個分院:藝術學院、技工學院、科技學院和女子學院。1914 年,學院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個戲劇專業,又在五年之後將第一個博士學位授予了來自中國的土木工程師茅以升。1938 年,當時的校長 Robert Doherty 推動實施了被後世稱為 “卡內基計劃” (Carnegie Plan) 的新課程大綱。大綱強調利用廣博的基礎知識解決實踐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以 “在看似混沌的現實中尋找秩序”,也要求涉獵主要專業之外的學術領域。這一在當時頗為獨特的思路允許學生理解技術決定的社會背景和影響,成為許多現代理工項目效仿的模板。

說完了卡耐基,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梅隆。梅隆是美國著名的銀行家,“梅隆金融財團” 的老家長。他於 1921 年至 1932 年間擔任美國財政部長,歷經三屆政府依然屹立不倒。梅隆財團是全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於 2007 年與紐約銀行完成併購。1913 年,梅隆與他的弟弟 Richard B. Mellon 一起創辦了梅隆工業研究院 (Mello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search) 。起初,研究院隸屬於匹茲堡大學,主要作為政府和工業界的智庫而存在。1927 年,研究院成為獨立的實體。

1965 年,在梅隆家族繼承人的支持下,梅隆工業研究院和卡耐基技術學院合併成為今天的卡耐基梅隆大學,梅隆工業研究院變為梅隆理學院。而原本卡耐基技術學院裡的女子學院於 1973 年正式關閉,學生和教授也都分流到其他學院中。

藤博士留學 | 卡耐基梅隆大學碼出我的風格,碼出我的時代

02.

技術與藝術齊名的大牛校

卡耐基梅隆大學幾乎是美國唯一一所藝術與技術齊名的高等院校。在學校設立的七個學院中,有六個學院提供本科項目。雖然每所學院的入學要求各有不同,但是它們均致力於提供所謂的職業化博雅教育 (liberal-professional education) ,力圖在學生的素質培養和就業技能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提到 CMU,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計算機科學學院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CMU 是美國少數幾個將計算機科學專業獨立成院的大學之一。1956 年,CMU 校園裡添置了第一臺 IBM 電腦,由此為日後學校在計算機科學學科上的爆炸性增長設定了舞臺。最初,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和教學是由商科、心理、數學和工程系的教員共同完成。但在九年之後,新的計算機科學系在校董的支持下正式成立,隨後對於諸如機器人、軟件工程等新領域的研究令大學迅速獲得了創新和腳踏實地的美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CMU 就已建成了校際計算機網絡系統 Andrew Project,並獲得了第一批六個 edu 域名中的一個。同期,計算機系擴充為計算機學院,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牢牢佔據著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世界領先位置。

CMU 如今的學術實力更讓人矚目。學校的軟件工程專業全美排名第一,其研究院更是美國國防部的軍官研究院。學校的其他計算機專業在全美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例如人工智能排名第二、計算機硬件排名第五、計算機原理排名第六等等。而且,對於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已經進入學校的方方面面:哲學系利用計算機來解析邏輯難題,而心理學系則採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來探尋認知的起源。截止目前為止,CMU 共有 12 位圖靈獎(計算機專業最高獎)得主,“Java 之父” 詹姆斯·高斯林、前 Google 中國總裁計算機專家李開復、在線教育平臺 Coursera 聯合創始人吳恩達均畢業於 CMU。

不過,可能和絕大多數人眼中 CS 專業主要是寫代碼的情況不同,CMU 的 CS 是純科學方向的,相對而言沒有太多工程上面的考量。CS 的學生會在大一學習頗有難度的離散數學,而大部分編程課目也是和理論結合緊密的。眼下流行的類似於寫網站、寫 app等內容並不會出現在課堂上,但學生可以在學校的編程馬拉松活動 (Hackathon) 裡學到。總體而言,CMU 的課程以鍛鍊思維、培養邏輯為主。

由於 CMU 的計算機科學學院是世界範圍內的佼佼者,所以學院裡大部分的畢業生在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被各大計算機網絡巨頭公司 “盯” 上了。學生在該學院畢業後,多進入 Google、MicroSoft 等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工作,其畢業生的起始年薪也較同專業的畢業生高。

別看 CMU 是一所以理工和計算機研究而見長的工科強校,其藝術學院 (College of Fine Arts) 培養出來的人才和他們在各自藝術領域取得的成就,一樣奠定了 CMU 在藝術領域內不可撼動的地位。CMU 的藝術學院可以說是藝術家的搖籃,目前 CMU 已經培養出了 9 位奧斯卡獎、114 位艾米獎和 44 位託尼獎得主。

藝術學院下設的 5 個不同的專業研究方向,分別為建築學專業、美術專業、設計、戲劇,以及音樂專業。其戲劇專業的專業實力十分雄厚,風靡世界的美國百老匯音樂劇舞臺上,有很多人氣超高的演員,都是從看 CMU 的戲劇專業畢業的。其音樂專業的實力也很強勁。學院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校園音樂會,其中大部分音樂會都允許學校所在匹茲堡市的市民,免費參與。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樂理知識的同時,可以通過校內組織的音樂會,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舞臺表演經驗。

除此之外,由梅隆工業研究院演變過來的梅隆理學院 (Mellon College of Science) 也是 CMU 的一大王牌。梅隆理學院涵蓋了理科的四個經典學科,分別是生物學專業、數學專業、物理學專業,以及化學專業。與此同時,梅隆理學院還是很多科研項目的研究中心,匹茲堡超級計算機中心也在這裡安家。學院非常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已經參與了多項科學研究項目。在梅隆理學院,有超過 70% 的本科生參與了實驗研究,而且他們不僅僅是在前人已有的科研成果上進行完善,更注重對科研項目進行自主創新。

藤博士留學 | 卡耐基梅隆大學碼出我的風格,碼出我的時代

03.

痛並快樂著

卡耐基先生的名言 “My heart is in the work.” 是 CMU 的校訓,即使經歷了百年內數次重大革新,這樣的信念依舊根深蒂固融於整個大學文化中。一般來說,學校很討厭被稱為 nerdy school,但 CMU 卻鼓勵學生們變得酷酷的 nerdy,做一些酷酷的事情。CMU 與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同為美國學業壓力最大的大學。校園裡還有這麼一句江湖傳聞:“在 CMU,學習、睡覺、其他,三個裡面你只能挑兩個。”

作為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大牛校,CMU 有非常濃厚的編程馬拉松 (Hackathon) 文化。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們需要在兩天時間內,組織出一個三到四人的小團隊,一起完成一項項目,比如寫 app、搭建網站,或者是做機器人。因為編程馬拉松只有兩天的時間,所以每分每秒都充斥著大量的工作,大家一般也都不睡覺,不停地修煉自己的工程技能。

CMU 為了讓學生之間更加有凝聚力,每年會舉辦一場競爭非常激烈的 buggy race,也就是一種手推車賽跑比賽,而且這個比賽已經快滿一百屆了。為了贏得比賽,每個隊伍都必須要找到最優秀的設計師,工程師和運動員,共同完成挑戰。

但是 CMU 的學生不是隻會研究,他們也有可愛的一面。在上世紀初以前,女子學院和本部之間是由一條河劃分開的,而河上唯一的一座橋則成了男女學生見面和約會的場所。1916 年,這座橋被拆除,小河也被徹底填平,取而代之的是長長的木籬笆。某年,一個兄弟會突發奇想,惡作劇式地把整個籬笆畫滿了塗鴉,用來宣傳自己社團的派對。從那之後,籬笆就成了各色社團爭奪的宣傳窗口,很是有趣呢。

藤博士留學 | 卡耐基梅隆大學碼出我的風格,碼出我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