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美育,就是做那些“無用之用”的事

拜讀了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對於什麼是美感、美感的產生以及其衍生出來的“美育”獲得了一些新的認知。

這是一部研究文藝理論的書籍,但所討論的問題基本屬於美學範疇。文藝創作本質上是美學創作。故而老先生認為也可以把它叫做《美學》。

美育,即美感教育、審美教育。不是鋼琴、繪畫、插花、音樂等藝術上的教育才叫做美育。事實上,我們感受到的一花一草、天空漂浮的白雲蒼狗、山林潺潺的流水都能產生美的體驗,都屬於美育。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美育,就是做那些“無用之用”的事

我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不像城裡的女孩要上藝術班,有很多漂亮的洋娃娃和粉紅色的公主裙。

相比之下,我就活得不那麼像個女孩子。從小放養,大人們都不怎麼管我,只要每天按時回家吃飯就好。

我喜歡跟著哥哥們一起,樹底下套知了,河裡釣龍蝦,海邊挖小貝殼,田裡摘西瓜;喜歡聞打過稻穀後的稻草燃燒的味道;喜歡踩在油菜籽堆裡看菜籽從腳趾縫鑽出來;喜歡躺在乾草垛上讓陽光灑滿周身;喜歡吃井裡打撈出來的“冰鎮西瓜”;喜歡夏天的知了叫聲,和下過雨後泥土的清香,喜歡坐在陽臺上看漫天星空……

某種程度上,我接受的美育,是大自然給予的。

在我看來,樹葉間灑落的陽光是美的,林間的鳥鳴聲是美的,一花一木都是美的化身。用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使我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關於美的感受,和關於幸福的體驗。

小時候的農村經歷到現在都影響著我。我認為的美的東西都是偏自然的。我不喜歡濃妝豔抹的假面,不喜歡蹬高跟鞋穿職業裝,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在臉上動刀來證明自己是美的。我喜歡自然舒服的狀態和人。自然的事物看上去或許不美,比如衰老。皮膚會長斑,皺紋會爬上來,白頭髮也會越來越多,真的一點都不美。估計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很難和這樣的自己相處,但我想等到老透了,就又美了。因為那是一個再也無關外貌的自己。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美育,就是做那些“無用之用”的事

朱光潛先生在闡釋美感經驗的時候引用了大哲學家康德的“無所為而為的觀賞”。事實上,很多美的體驗,都是“無用之事”帶來的。

3月初,我搬進了一個帶小花園的房子,就開始買種子和苗。催芽、播種、育苗,一個多月過去了,小番茄結果了,薔薇花也長出了花苞。我曾在網上分享這些事情,有網友就說,結的果實都沒有你投入的多。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一):美育,就是做那些“無用之用”的事

他不知道的是,我在做這些事情獲得的滿足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美學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移情作用”。當我沉浸在做這些“無用之事”時,我在某個早晨對生命有了更豐富的理解,也在覺得沮喪無助的時候有一個排遣的通道。

《文藝心理學》解讀叔本華的作品並指出:

人人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隸,有意志於是有追求掙扎,有追求掙扎於是有悲苦煩惱。在欣賞文藝時我們暫時忘卻自我,擺脫意志的束縛,由意志世界移到意象世界,所以文藝對於人生是一種解脫。

文藝的事情大多“無用”。做這些事情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物質滿足,也不大會帶給我們世俗裡的成功,但它們可以讓我們成為感知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容易知足的人。

在生活疲憊之餘,儘量培養一些“無用”的興趣愛好。

也許我們學畫畫,也畫不成專業人士,但這不影響我們感知這個世界,感知筆下的生命;

也許我們練瑜伽,也練不成瑜伽老師的各種摺疊,但這不影響我們感知自己的呼吸和身體積極的變化。

生命之美,不應該以有用和無用來界定,或許正是這些無用之事,讓我們成為更有趣的人,讓我們可以暫時逃避現實的壓力,獲得片刻的安寧。

或許這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