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美育,就是做那些“无用之用”的事

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对于什么是美感、美感的产生以及其衍生出来的“美育”获得了一些新的认知。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但所讨论的问题基本属于美学范畴。文艺创作本质上是美学创作。故而老先生认为也可以把它叫做《美学》。

美育,即美感教育、审美教育。不是钢琴、绘画、插花、音乐等艺术上的教育才叫做美育。事实上,我们感受到的一花一草、天空漂浮的白云苍狗、山林潺潺的流水都能产生美的体验,都属于美育。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美育,就是做那些“无用之用”的事

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不像城里的女孩要上艺术班,有很多漂亮的洋娃娃和粉红色的公主裙。

相比之下,我就活得不那么像个女孩子。从小放养,大人们都不怎么管我,只要每天按时回家吃饭就好。

我喜欢跟着哥哥们一起,树底下套知了,河里钓龙虾,海边挖小贝壳,田里摘西瓜;喜欢闻打过稻谷后的稻草燃烧的味道;喜欢踩在油菜籽堆里看菜籽从脚趾缝钻出来;喜欢躺在干草垛上让阳光洒满周身;喜欢吃井里打捞出来的“冰镇西瓜”;喜欢夏天的知了叫声,和下过雨后泥土的清香,喜欢坐在阳台上看漫天星空……

某种程度上,我接受的美育,是大自然给予的。

在我看来,树叶间洒落的阳光是美的,林间的鸟鸣声是美的,一花一木都是美的化身。用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使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关于美的感受,和关于幸福的体验。

小时候的农村经历到现在都影响着我。我认为的美的东西都是偏自然的。我不喜欢浓妆艳抹的假面,不喜欢蹬高跟鞋穿职业装,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脸上动刀来证明自己是美的。我喜欢自然舒服的状态和人。自然的事物看上去或许不美,比如衰老。皮肤会长斑,皱纹会爬上来,白头发也会越来越多,真的一点都不美。估计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难和这样的自己相处,但我想等到老透了,就又美了。因为那是一个再也无关外貌的自己。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美育,就是做那些“无用之用”的事

朱光潜先生在阐释美感经验的时候引用了大哲学家康德的“无所为而为的观赏”。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都是“无用之事”带来的。

3月初,我搬进了一个带小花园的房子,就开始买种子和苗。催芽、播种、育苗,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番茄结果了,蔷薇花也长出了花苞。我曾在网上分享这些事情,有网友就说,结的果实都没有你投入的多。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美育,就是做那些“无用之用”的事

他不知道的是,我在做这些事情获得的满足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美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移情作用”。当我沉浸在做这些“无用之事”时,我在某个早晨对生命有了更丰富的理解,也在觉得沮丧无助的时候有一个排遣的通道。

《文艺心理学》解读叔本华的作品并指出:

人人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隶,有意志于是有追求挣扎,有追求挣扎于是有悲苦烦恼。在欣赏文艺时我们暂时忘却自我,摆脱意志的束缚,由意志世界移到意象世界,所以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

文艺的事情大多“无用”。做这些事情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物质满足,也不大会带给我们世俗里的成功,但它们可以让我们成为感知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容易知足的人。

在生活疲惫之余,尽量培养一些“无用”的兴趣爱好。

也许我们学画画,也画不成专业人士,但这不影响我们感知这个世界,感知笔下的生命;

也许我们练瑜伽,也练不成瑜伽老师的各种折叠,但这不影响我们感知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积极的变化。

生命之美,不应该以有用和无用来界定,或许正是这些无用之事,让我们成为更有趣的人,让我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获得片刻的安宁。

或许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