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谢功成、郑英烈、王安国、刘康华、杨通八(从左至右)

音乐周报:文 | 徐丽梅

11月8日至10日,纪念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暨2019和声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全国近四十所高校的和声学专家、专业师生参加了研讨活动。参会代表不仅回顾、总结了“第一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还围绕和声学分析、和声学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首届报告会

吹响学科集结号

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胡志平

武音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志平总结,1979年10月在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举办的首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出版了桑桐、江定仙、赵宋光等二十多位知名学者的近40篇、共计60余万字的论文汇编,展示了新中国成立30年和声学理论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是空前的。

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首届学术报告会发起人谢功成

谢功成、郑英烈等多位国内和声、作曲领域的重量级专家深情回顾了首届和声学学术报告会——这是一场重新获得话语权的学者的聚会,学者们对西方和声传入中国之后本土化的经验、成果进行了总结、展示,表达了对学术传统回归的期盼。

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赵德义

武音教授赵德义认为,首届报告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发展、和声学理论新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对和声学研究和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刘康华

中央音乐学院和声学专家刘康华总结,可以将首届学术报告会看作是“深化教育改革、走入新时代的集结号”——一方面,首届报告会留下了一批学术精品,极大地启发了后辈学者,此后,不少学者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运用在他任教的“文革”后第一届作曲专业班,对谭盾、郭文景等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首届报告会之后,武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陆续召开过4届和声学研讨会,使学术交流、研讨的机制延续下来。

继往开来

直面和声学科困境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武音作曲系主任赵曦介绍,本次和声学学术研讨会旨在交流和声学研究前沿成果、审视和声教学、探索有效方案与措施、加强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的关联,展示和声学研究的新成果、交流和声学教学的新经验、探讨和声学学术发展的新问题,对新时代和声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服务音乐创作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和声学困境如何破?和声学未来在哪里?

王安国

首师大教授王安国认为,和声学的研究是时代的折射,目前和声学学科以及作曲技术理论分析学科在新思维、新视野与新论点的发展上,落后于音乐分析学学科、民族音乐学学科,例如,近年来,《音乐研究》杂志刊发的论文中有70%是民族音乐学方面的,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也比较活跃,相比之下,和声学领域缺乏一种推动学科发展的集体力量。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巍认为,虽然和声学科已经有一部分创意性的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完善;和声学的历史内涵和未来发展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缺少相关的研究与总结。同时,他也提出了“和声学未来到底该做什么”的思考。

武音教授彭志敏分析,和声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学课程,也是作曲“四大件”课程之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声学目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脱节,年轻学生在创作中对和声问题不知所措;和声学的著作与文章已经逐渐淡出专业读者的视野,和声学课程的地位与弱化状况令人心痛。音乐创作中和声的有无、和声的好坏曾经是评价作曲家的作品及专业程度的分水岭,而现在,哪怕是一些当红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和声也不是其最出彩的部分。因此,大家要勇敢面对和声学学科在生存、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所处的环境与现状,积极主动更新学科观念、优化课程内容、创新和声创作手法,使和声学重返创作前沿。

论文宣讲

继承学术研究传统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二十所高校专业师生的45篇论文,分别举行了9场会议进行论文宣讲与讨论。其中,有10篇论文探讨和声教学,例如,沈阳音乐学院教授朴英的论文详细介绍了民族和声理论课程的设置与授课宗旨,展示了学生在和声习作中所体现的对中国民族调式的运用,旨在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地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手段,并以此作为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理论课程开设的意义和最终目的。

武汉音乐学院黄瑾的论文对该院钢琴系本科《键盘和声》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在讲解的同时,黄瑾还现场示范了学生在课下练习弹奏四部和声的方法,并强调听觉练习在和声学习中的重要性。

华东师大教授郑艳的论文对美国茱莉亚学院和美国圣地亚哥分校音乐理论课程的和声学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声”“曲式”有时连同“复调”这三门作曲技术理论被统称为“音乐理论”课程,这种“融合式”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观念及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掌握音乐作品的语言,值得借鉴。

武音教授匡学飞表示,中青年学者继承优良的学术研究传统令人欣喜,他建议,武音学报《黄钟》开设专栏,刊登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