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原:14岁时,感谢遇见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

刘原:14岁时,感谢遇见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 | 幕天问答011

本期访谈人物:

刘原:14岁时,感谢遇见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 | 幕天问答011

本期访谈支持 | 李军奇

刘原:14岁时,感谢遇见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 | 幕天问答011

| 最近在读的书


我最近在读十年前的一本老书《袁伟民与体坛风云》。


我20年前是体育记者,袁伟民叙述的所有大事,都储存在我的大脑皮层,但他陈列的种种幕后猛料,组成了历史的细节。看得出,他心里并没有太多顾忌和禁区,其大胆章节我甚至都不敢转述。


生猛,就是我分享这本书的最大理由


| 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与14岁的我


我的母亲是教师,我以前时常拿她的借阅证到图书馆里借一大堆书,而父亲在新华书店工作,我可以随意在书店的仓库里看一整天书。小时候没有电视电脑,甚至没有玩具,书就是最忠实的伙伴


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书籍算是唾手可得的吧。家里藏书挺多的,直到我离家上大学前都没读完。


我工作后有次回家,居然在书架上发现了高行健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而我全无印象。


14岁时,我读到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花城出版社的版本,大开眼界。文中既有柏杨自己的文章,更有海外华人激烈抨击他的文章,就像周伯通的左右互搏一样。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反思国民劣根性的文章,影响了许多年。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打开了我以世界视角审视自身、审视民族的第一扇窗


| 逃学威龙的倜傥时光


大学的时候,我读的书最多。


我一上大学就听说将来要被学校发配到边远的煤矿或水电站,顿时五雷轰顶万念俱灰,于是就成了逃学威龙


我一般是快期末考了才出现在教室里,老师们都以为来了插班生。但你不能说我不读书,因为我总是泡在图书馆里,或是借一堆书在宿舍里看,还叫去上课的舍友从外面锁上门,因为怕辅导员查房发现我旷课。


我的专业是工科,但我把自己搞成了中文系学生的样子。


很倜傥,可惜就是补考多了点


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阅读,我成了文字工作者;因为阅读,筑造了我的世界观;因为阅读,我懂得了前世今生,甚至不需要抬眼,就知道对面那人的内心。这般的世道人心,自古以来就有,书里都有。


| 犹如嚼甘蔗渣般的体验感


看书的时候,我是坐着能看,站着能看,躺着也能看。初中时,老师在上面讲课,我把金庸小说放在抽屉里也能低头看。


而且我不爱重读某本书,这种体验就像嚼甘蔗渣。能读第二遍的都算是罕见了。


记得钱钟书的《围城》是重读了的,还有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小学时没看懂,长大后又看,终于明白张贤亮形容女人像八爪鱼是什么意思了。


在不同的年龄里看同一本书,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我最近刚重温了一本20年前看过的书,少时读它,只为猎奇,如今再读,半生的疑窦都恍然大悟,有了答案


其实,我现在读纸质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我每天的阅读量是非常大的,要么是电子书,要么是网络文章,大概有10多万字。我需要注视这个世界,所以阅读必不可少。


我家的书架上最贵的一本书是齐邦媛的《巨流河》,价格500台币。这是我以前一位同事去台湾出差时,在诚品书店买回来送我的,他在一次会议上听我提起过这书,心有好奇,特地在台北寻到了这本书。


《巨流河》这本书,我一直想在某次出差途中把它读完,但每次收拾行李时,总是嫌它太厚太重,三五天肯定不能读毕,于是选的总是《收获》。但如今连《收获》都懒得带了,因为如今的文学杂志质量下滑很厉害,还不如微信上的一些好文章。


| 荒岛上的我只是个为果腹而上蹿下跳的老野猴


如果我只能带一本书到荒岛上过一个月。


那也许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要度过一个月,只能带这种长得让你打瞌睡的小说


如果更注重生存的重要性,带一本《海鱼的108种钓法》也不错。


其实我根本不会在荒岛上看书,那时候我要么在树上摘椰子,要么在地洞里捕蛇,云水之间,你不会望见白衣飘飘的读书郎,只会看到一个为果腹而上蹿下跳的老野猴


| 乡村孩子与阅读


如果生活在乡村,最大的弊端是流动性差。


我是个县城的孩子,直到10岁才第一次坐火车,17岁才第一次出省,而我的儿子出生在省会城市,才两岁就去过了6个省。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公平,乡村的孩子无法像城里孩子一样接触到广阔的世界,他们没见过摩天大楼,没摸过iPad,前几年的高考题目曾出现“共享单车”,我忧伤地想,许多穷乡僻壤的孩子,哪会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呢。


惟一能弥补这种城乡差距、眼界差距的,就是阅读,包括文字和图片。书籍能带我们去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我没见过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但我知道它们的模样,甚至已经被毁灭的世贸大厦,我都记得它们的容颜。


书籍能让我们与世界同步,知道这个时代每时每刻在发生着什么。书籍还能让我们读懂世道人心,以及历史的幽深之处。


总之,书籍,或者说阅读,是乡村孩子赶上时代列车的惟一途径


所以我觉得幕天公益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让乡村的孩子以书为桥,直达世界的彼岸。这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社会公平的问题,我无法想象一旦社会阶层板结固化,会产生什么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已经在渐次呈现。


| 关于书籍推荐


我历来最头疼的就是列书单,因为怕误人子弟,而且每个人的趣向不同,个体的阅读体验完全不同,我亦不认为一两本书能成为圣经般的经典,境界的跃升是靠无数本书才能达到的。


我只能说说自己独特的阅读之路。


我的识字,是从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里学的,然后囫囵吞枣,见书就读,小学时读的是《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会》、《山海经》、郑渊洁的皮皮鲁,也开始读金庸梁羽生。


初中时恰逢《射雕英雄传》热播,读了许多武侠,因为进入青春期,也读肖复兴,但我不喜欢琼瑶,勉强读完《窗外》后就再也不看她了,那代言情小说女作家笔下的所有人物似乎都是为谈爱而生的,我们这些喜欢刀光剑影快意江湖的少年看去只有肉麻。


高中时开始读叶永烈写的文革系列,以及柏杨、梁晓声。至于80年代的所有中国文学经典,则是上大学之后才读的。


以上提到的许多作家,现在的孩子们只怕根本没听说过了,所以我的阅读经验对他们并无帮助。


只能说,阅读即命运,读郭敬明孔庆东周小平胡锡进的你,与读余华王小波高华杨继绳的我,只会漠然在无月之夜擦肩而过,彼此遗忘于风雨如晦的人世间。


刘原:14岁时,感谢遇见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 | 幕天问答011

【本期提及书目】

《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丑陋的中国人》

《围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巨流河》/ 《收获》/《追忆似水年华》

《艳阳天》/《金光大道》/《儿童文学》

《少年文艺》/《故事会》/《山海经》

《射雕英雄传》/《窗外》

— END —

刘原:14岁时,感谢遇见这位叫郭衣洞的河南人 | 幕天问答0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