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中)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中)


  三、籌備
  建築土樓動工前,樓主要請師傅,準備材料,除工匠自帶工具外,還要做好租借牆板、購置畚箕等事務。施工中要安排好工程進度、質量、安全以至後勤等方面的管理,竣工後要負責工程的驗收和結算。相關工作安排後,即開始請工與備料。
  請工。土樓建築要請各個工種的專業人員和從事運輸及後勤的雜工。報酬有計日和計件之分。風水先生的報酬則綜合參考其名氣、東家滿意度及當地當時的行情奉送紅包。一些不需專門技術的工種,如運土及挑土上牆等,大多請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幫忙,其中有些是無償的,有些是換工,也有少部分要付工資。
  備料。所需材料主要有生土、石料、木料、竹料、磚瓦、石灰等。有的要在開工前備好,有的可以邊施工邊進料。
  生土。動工前,樓主或總管必須在樓址附近選好取土點,一般取“田隔泥”或黃土(即黏土)。取土點要求:土質好,含砂量適中,便於運輸。運至工地後,根據土質情況摻入適量水分反覆翻動,俗稱“做熟”。除了剔除雜質外,還要求土粒不宜過細或過粗(過細含水量大,牆體難幹影響連續施工;過粗則難於夯實,影響牆體的堅固程度),含砂量要適中(砂質過高,牆體不耐風雨剝蝕,易脫落;砂質過低,牆體易開裂。通常以“握緊能成團,擲地會散開”判斷其含砂量是否適度)。


  石料。大牆石基一般用未風化的堅硬山石或河卵石砌築,以小石塊作填料。石門框和石柱礎用青花崗石打造。有的土樓底層用石柱替代木柱。有些土樓的窗框也用條石。許多土樓底層走廊的簷邊均鑲上石板。
  木料。以杉木為佳。最遲必須在動工前一年的農曆七八月份砍伐樹木(自家),剝皮後運回家中陰乾,待第二年下半年徹底乾燥後才能使用,自家無則購買。明、清以來,土樓的柱、梁、椽、門、窗等一般都用杉木。樓板亦大都用杉木,有的也用松木。如遇地基不實,需備大松木用來打樁和作基礎枕木。“門排”“窗排”多用杉木枋板;“牆骨”多用杉木枝條,也有用雜木或竹片的。
  竹料。編織畚箕和竹笪用,還要備足放置在牆內起牽拉作用的長條竹片。明、清時有的以老竹頭做竹釘,用砂炒至微黃後以釘樓板,20世紀後大多以鐵釘代替。
  磚瓦。大型土樓的磚瓦一般請磚瓦師傅開窯燒製,尺寸大小、重量及用量均由泥水師傅決定,較小型的土樓的磚瓦,則向磚瓦廠訂購。另有一種用木模印製、不需燒製的土磚,用來砌矮牆及房間的隔牆。製作方法簡便,曬乾或陰乾後便可使用。
  石灰。歷史上,有的土樓底層在夯牆的泥土中摻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使牆體更加堅固並具防水功能。近現代這種做法已較少見。裝修時用石灰粉刷牆壁或拌以黃土鋪地板。

  夯牆工具。共有以下幾種:牆板(以質地堅硬的杉木製作的牆模,由兩塊長1.5—2米、高0.4米、厚7釐米、外向有提手裝置的木板和牆卡組成),夾板,夯杵,圓木橫擔,長拍板,短拍板,繩線鉛垂,長木尺,水準尺,木棰,榔頭,牆鏟,泥刀等。
  其他。鐵釘、鐵皮、繩索小竹籬、竹笪等。
  四、主體施工
  挖基溝。動土時,先要燒香化紙、殺雞祭天地,安楊公牌符,出煞驅邪。基溝的寬度比小腳(地面以下的石基稱大腳,地面以上的石基稱小腳)的寬度約大一倍,深度則根據樓高與地基而定。樓高三層以內,基溝深30—60釐米,但必須挖到實土為止。若遇到爛泥田或鬆軟土質,應在基溝內密密地打上松木樁,再在其上鋪兩三層粗大的老松木。
  砌石基。大腳多以大石塊幹砌,呈立體梯形狀,下大上小,縫隙以小石塊填緊,方土樓四角用整塊巨石鎮定。大腳砌成後填土,夯實邊緣。小腳的厚度一般要比牆體小4—5釐米,收縮成瓶頸曲線狀。其上的土牆,內外兩面都比小腳大出2釐米左右。土牆與小腳交接部位拍成斜坡狀,有利於泥水師傅懸垂線修牆。小腳以表面比較平的石塊壘砌,石塊的鋪排必須與大腳石塊的方向不同,通常以三合土溼砌,石砌內外兩層,接縫處必須錯位,中間用小石塊、三合土溼漿填實。牆角的小腳,用較大塊石片或大方青磚,砌成標準直角。小腳兩面用三合土漿抹一層,待乾燥到一定程度以草錘拍擊,幹固之後久不脫損,這是強固小腳的重要一招。小腳的高度通常為50釐米,但也有高至80釐米甚至到門排以上的。在易受洪水侵襲之地,小腳往往砌至2米高。

  夯土牆。夯牆前,有關人員要做好三件事:做好牆泥(做熟,比較重要部位的牆泥,還必須將泥堆成土墩,打結實後,再削下來,有些要三打三削);籌足作牆骨的毛竹片或杉樹枝;提前做好門排和窗排。一般一副牆板配夯牆師傅2人(牆體較大的要三四人)、整牆師傅1人另帶徒弟1人補牆,再配吊(挑)泥工數人,做泥小工10人左右。行牆要點:
  起夯方位。行牆必須從放有“五星石”的石基上方起夯。開始時,將牆板頭部向左,架定在石基上面兩根分放兩端的頭大尾小的圓木橫擔(比牆厚略長、頭部直徑3釐米)上,然後用牆卡夾緊牆板尾部,兩位師傅各執一夯杵,分立牆板兩端,鋪土、踩平,從右邊開始夯築。每版牆分三至五次上土(牆厚1至1.5米、牆板高0.4米的要分六至八次上土),每次上土要夯三四遍,頭兩遍上土時,要一夯接一夯,從第三遍起,可一夯壓半夯。每遍均應先夯牆板的四角和邊緣,後夯中間,夯杵直起直落,邊、角要斜起斜落。落杵時用力均勻,成行夯築,不跳夯、漏夯。牆土是否已夯實,以有無出現斷層來判斷,理論密度為1:0.4(或0.6)。
  搭壓。同層牆體,兩版“接頭”的水平搭壓應不少於40釐米。上下兩道牆的“接頭”要錯開(大門兩邊例外)。每版要夯成凹凸不平的毛面,以增強上下版之間的粘結。

  放牆骨。一版牆中,每逢傾倒中間那層土時要放置幾根毛竹片或杉樹枝作牆骨和泥土一併夯實。夯較高層土樓時,每版牆內要放兩次牆骨,置於每版牆高的1/3和2/3處。大型方樓轉角處甚至要用直徑不小於15釐米的原杉木(去皮)交叉做“排”。這是“木骨泥牆”夯築方法,能增強土牆的牽引力。
  埋門排、窗排。預先做好的門排、窗排,夯牆時夯入牆中。樓門、房門可留洞口,窗戶不留洞口,待裝修時再挖開。
  整牆。每夯完一版牆,對牆面和版縫交接處的縫隙、蜂窩、缺塊、掉角和洞眼,要用本色細土補平、用小牆拍拍光、打實,凸肚處先剷平後再拍光。鏟牆收分、補平、拍光和打實(整牆)等工序要隨版完成。打實可以檢驗出牆夯得好不好。如果土牆寬度不大,那麼打實時整版牆都會前後晃動,這就表明牆體有韌性和彈性,夯築質量好;反之牆體隨時有垮塌的危險。另外,也有用直徑5—6毫米的牆針用力剌進牆內,深度在12釐米以內方為合格。由於向陽一面牆幹得快,土牆往往會朝背陰的一面傾斜。這就需要通過整牆加以處理。整牆時,對向陽面牆的下方要整得重些,上方要整得輕些。待太陽曬上一段時間後,牆體自然會矯正過來,這就是所謂的“日搡牆”。整牆人只有因時間、地點不同,根據經驗靈活掌握才能勝任。

  牆體收分和層高。厚度在1米以上的土牆,從第二層樓開始,將朝向天井的一面逐層減薄,上一層土牆都比下一層薄10—15釐米,俗稱“收分”。收分的好處主要有三:整體更加堅固;擴大室內使用空間;省工省料。土樓每層高度不同:底層3—3.6米,第二層3—3.2米,第三層2.7—3米,第四層以上2.5米—2.8米。頂層的上面為閣樓,立面呈三角形,高約2米,不住人,一般用於存放雜物。
  夯築進度。土樓多在秋冬農閒之時動工興建。每天連續夯築高度沒有定數,單列橫排的五家居,一天可築1—2版,但也不能天天如此,要留有足夠的風乾期,須幹到一定程度後再加高。大型土樓一般夯到一層樓的高度時,要停工半個月,待土牆自然乾燥壓實後才繼續夯。牆厚1米以上的大土牆,連續夯築的高度則以月計算。大概一年築一層樓,約7—9版。
  行牆管理。每天收工時,總管要檢查牆體的夯築質量,還要敦促夯牆師傅等人把土牆遮蓋好,做泥的小工要把牆泥蓋好,一防霧水,二防雨水,冬天還可防霜凍。
  立柱安梁。大牆夯築到一層樓高時,要立柱、放龍骨(棚梁)、放“跳”(即挑梁,大部分埋入土牆中)、架“棚盛”。立柱時,要在間面的兩頭安放柱盤石,柱盤石上設置磉石,在磉石上立柱,柱頂放龍骨,然後用樑架將左右龍骨連接而成框架,再在框架上安放棚盛,使之成為一個開間的架構結構,集全樓所有開間的架構便成為全樓一個層次的架構結構。承接龍骨的立柱叫金柱。從第二層起至頂層,要在金柱外的龍骨末端,增立一根銜接走廊欄杆或“美人靠”的木柱,俗稱步(輔)柱。這樣,從金柱至大牆之間的距離為居室空間,從金柱到步柱之間的距離為室外走廊(外通廊)。安梁,即夯牆工序基本完成後安放樓頂的木屋架。上樑之前,要在中樑上裹紅布,再在梁中間懸掛一塊繪有八卦的紅布,然後掛上五穀包。上中梁時,用五牲(雞、鴨、豬、羊和魚)三素(黑大豆、紅糖果、甜糯米湯丸)祭梁。祭梁後,用整匹新的石蘭布將中梁包好,由泥水、木匠師傅用繩子拴住中梁的兩頭,逐層抽吊到屋頂上,用水平尺測平後墊穩,即完成安梁這道工序。安梁後,一邊鳴放鞭炮一邊把夯牆用的模板往下吊到地上,再安放瓦桁,然後沿屋頂前後的坡面按一定尺寸釘上杉木板(俗稱“桷枋”)和蓋瓦,進入屋頂施工階段。

  屋頂施工。土樓的屋頂,有單簷廡殿式、重簷歇山式、單簷攢尖式、重簷廡殿式等形式,普通土樓只有雙坡面的懸山頂式和硬山頂式兩種,四坡面廡殿式屋頂極少見。屋頂施工有屋面釘桷板、蓋瓦、排水、隔熱、通風等工序。
  釘桷板。首先規劃“一鍵”中所釘桷板的塊數。桷板一般由厚3釐米、寬12釐米的杉木製成。長度能夠搭上三根桁子的,稱為“一鍵”;搭上兩根桁子的,稱為“半鍵”。桷板與桷板的間距為14釐米—18釐米。確定間距的要素:一要“合桷”即每一排桷板的塊數不能是3的倍數;二是瓦片的大小。確定間距後即可釘桷板,直到釘完。如有需要釘“半鍵”的,絕對不能安排在兩邊的簷口處。
  蓋瓦。主體工程的最後一道工序。瓦片從簷口蓋起,直至屋頂。在間距處先鋪上“裝瓦”(瓦片小的一端朝下,凹面朝上),裝瓦鋪到約60—70釐米時,於兩道裝瓦之間再蓋“覆瓦”(瓦片大的一端朝下,凸面朝上)。覆瓦的兩邊必須搭壓住兩邊裝瓦的部分面積,這就構成一槽瓦。無論是蓋裝瓦還是覆瓦,必須遵循“留三壓七”的原則,即後瓦片必須搭壓住前瓦片70%的面積。還要在簷口等處壓上兩排磚塊,以防止瓦片被大風吹走。槽瓦蓋到1米多長時,要用“五尺”檢查一下所蓋的瓦是否筆直。如果有瓦片蓋彎,就要用“五尺”輕敲其邊緣,使之合乎規範。整個屋頂要鋪設得均勻整齊,瓦溝順暢,瓦面乾淨,壓磚整齊。

  排水、隔熱。土樓屋頂排水,多屬自流排水。施工時,要在內外簷口下釘一塊經過油漆的木板(幕封),以防斜風斜雨倒灌桁頭瓦桷,又有一定的裝飾效果。隔熱、通風設施通過建頂棚(暗棚或閣樓)或在瓦頂下面的承重土牆上開挖缺口實現。五家居則在歇山頂尖處下方開窗或在土牆上設通風窗,屋頂漏水時,便於爬上屋頂修補。(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