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90後”夫妻創業做電商

“我們是徐聞西部地區首家電商平臺。”鄒李桂介紹,為了進一步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政府部門與電商平臺簽訂戰略協議,促進鎮區貧困村農副產品銷售,推動農村電商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定量的就業崗位,助力扶貧戶脫貧增收致富。

鄒李桂,是福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當地一名“90後”青年創業者。投身脫貧攻堅、搭建電商平臺、熱心公益事業……她在家鄉的創業之路不僅使自己富裕起來,也帶動了眾多百姓發展增收。

創業路一波三折 “固執”堅持迎曙光

2016年是鄒李桂首次“觸網”,她通過網絡認識了一些電商達人,介紹他們在徐聞採購了很多農產品。這使這個年輕的“90後”姑娘看到了商機。她的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邁陳鎮是徐聞重要的北運瓜菜基地,有著天然的資源優勢,我為什麼不自己把家鄉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出去?就這樣嘗試著吃“第一隻螃蟹”,她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年輕人的拼勁,在2017年3月註冊了徐聞縣福豐農業專業合作社。創業之初,父母都對她的創業持懷疑態度,剛剛從雲南辭工回來的丈夫邢福豐成為了她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僅有的員工。

萬事開頭難,平臺建好如何把物美價廉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成為了面臨的關鍵難題。一次偶然的朋友圈宣傳,得到了第一次訂單,給鄒李桂夫婦注入了“強心劑”。貨量不大,農戶往往不願散賣,他們就騎著唯一一輛三輪摩托車去採摘。無論颳風下雨,烈日酷暑,路上總會有一對夫妻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拉著零散的木瓜、菠蘿、玉米等瓜菜奔波在路上。生意越做越大,鄒李桂夫妻卻一直堅持著初心:誠信經營。寧願別人騙我,我也不能騙別人。這個信念為他們贏得了不少客戶的信賴,但也讓他們遭受了巨大的打擊。2019年,由於年輕,閱歷經驗不足,輕信了某些客戶,沒簽合同使幾十萬元成了死賬。

苦心人,天不負。鄒李桂夫妻重新振作開始學習開網店,經過不斷努力和與網店同行的溝通學習,訂單量逐漸從十幾件慢慢增加到了幾百件甚至上千件,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鄒李桂夫妻的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軌,組建了自己的隊伍,有了固定的裝卸工、包裝工、客服等,並陸續進駐一些平臺,擴大經營範圍,到年底的時候終於取得了日發貨量破萬的可觀成績。鄒李桂夫婦把玉米筍這種原本被遺棄的農作物“變廢為寶”,發掘其食用價值,統一收購,統一包裝,不僅增加了電商產品的種類也間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扶貧電商成招牌帶動周邊群眾就業

在發展中,他們發現一個問題,貧困村的農產品缺乏長期穩定的銷售平臺。為幫助當地村民進一步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在縣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線上直播對家鄉扶貧農產品代言推介、線下配送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解決各貧困村農副產品銷售問題。鄒李桂說,受交通條件制約,有些貧困村農產品銷售範圍有限,農產品銷路不暢,從而導致產品售價較低廉,老百姓很吃虧。電商平臺不僅能夠快速將家鄉的農產品賣出去,而且也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尤其幫助了婦女和殘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村民王孟因殘疾平時沉默寡言,鄒李桂積極動員其再就業,讓他對生活樹立信心,自從來到合作社這個大家庭後他整個人不僅開朗起來,也特別勤奮積極向上;鄧翠珠多年前老公因意外死亡,自己務農將兩個小孩拉扯大,現在她跟兒子都長期在合作社務工,每天有兩三百塊收入,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引進新品種授人以“漁”走上致富路

2018年鄒李桂夫婦在徐聞試種海南青檸檬。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們就在徐聞發展出近兩千畝的青檸檬,目前仍在不斷擴大種植規模。50餘戶農民家庭加入合作社的種植計劃,其中20多戶貧困戶參與其中。2020年看著農戶送來的檸檬品質甚至超越了海南,鄒李桂夫妻為自己的選擇感到無比驕傲。“三年來種植6畝青檸檬也為我帶來了16萬元的可觀收入,農閒時候還能到基地進行務工,適時進行種植技術的培訓和交流,增加額外收入的同時還能學本領,為種植出更加優質的果品積累經驗。”果農鍾三呢說道。

近兩年來,鄒李桂夫妻通過電商服務平臺,農產品訂單累計約500萬件,單日出貨量30餘噸,其中2020年共計銷售農產品68萬件。“今年因受到疫情影響,電商平臺銷售受到一定的衝擊,不過我們還是在網上幫助村民和貧困戶銷售了近3400噸各類農產品,目前我們也接收到不少公司和老客戶的線上預訂,我對電商銷售前景還是很樂觀的!”鄒李桂信心滿滿地說。

說到今後的電商規劃,鄒李桂表示,會牢牢抓住電子商務進農村的機遇,經營好合作社產品與電商服務站,在提供電商、物流等便民服務的同時,使周邊的農特產品及手工藝品藉助網絡“走出去”,始終踐行“反哺社會”的責任,力所能及地助力家鄉發展,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得便利、享實惠、促增收、助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