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窦惠教子

李世民被称为历史上最开明的一位君主,关于他的成长与家庭背景成为今人研究唐文化的亮点。史书对于太宗从军后的记载较多,对于他幼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依然有很多无法破解的谜团。现有的史书都是一笔代过,缺少详细过程。不过起码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太宗出生地是在武功庆善宫,二是太宗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母亲窦惠。

历史故事:窦惠教子


庆善宫在陕西省杨凌区李台乡建子沟村南。此地在历史上,长期属武功县管辖。武功县先隶属宝鸡市,后归于咸阳市,近年,划归杨凌区。今人李蔚先生自称生于建子沟,他的文章中说太宗出生地有唐王洞,其文记述了太宗的童年时代。此文描述的情节认为,太宗的童年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的母亲窦惠有时只得去捡别人收获遗在地里的麦穗,以补家用。认为生活的贫困致使太穆皇后身体欠佳及太宗落下终身的病根,而使他们母子最终不能长寿。

历史故事:窦惠教子


太穆皇后窦惠出身长安豪门,母亲是北周阳公主,从小随周武帝生活在皇宫。太宗出生时候,正是隋开皇年间,窦惠的父母虽已去世但是窦家长安豪华的府第尚在;窦惠的堂兄窦抗、窦庆、窦琎是隋文帝的外甥,备受皇上宠爱;五祖父窦炽的子孙都荣立战功门传四相;渊是独孤皇后的外甥,他在仕途上多得皇后姨的提携。如果说太宗母子在隋开皇年间受穷,就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研究。在关中民间流传说,李世民是李渊携带家岐州刺史赴任途中生于武功。唐高祖李渊登基于武德元年(618)在此修建了武功宫,武德年(621)改为庆善宫;李世民成为天子后为母恩,在庆善宫西修建了慈德寺。北宋太平兴七年(982),渭水暴涨,庆善宫与慈德寺被没。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六月,当地人为念太宗报本思恩的孝心,又在当地修建了报本寺。从李渊隋大业二年(606)在户县圭峰山北麓草堂寺的还愿碑可以看出那时他尚在陇州刺史任,这年李世民八岁。传说李世民少年时体弱多病,母亲窦惠常往各地烧香许愿,祈求他的平安。传说当年太宗李世民之母窦惠前往长安南(今西安市长安区常宁宫)三观庙降香,不幸遇匪劫驾。窦惠一行人慌忙弃车逃命,但如何逃得过如狼似虎的劫匪?正在危急之时,忽见苍松掩映中高崖之下有一小洞,便慌忙入洞避难。劫匪一路寻来,眼看就要被捉住,凭空飞来一块巨石,正好砸死靠近洞口最前面的几名劫匪,其余匪徒胆战心惊,落荒而逃。窦惠等人方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为感谢神灵相救,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在此建造寺庙,命名常宁宫。太穆皇后去世时,太宗只有十六岁,太宗称自己在庆善宫生活了十八年,这就是说,大业十一年(615),李渊调任山西河东黜陟讨补,这年太宗正好十八岁,他才离开武功,这时窦惠已经过世两年。李渊携家眷行至临潼山遇盗追杀,秦琼救驾,窦夫人喜生贵子,这些只是《说唐》等文学作品的戏说。

很多史书记载太穆皇后随李渊往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督运粮草,而卒于涿郡,这是不能成立的。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的时候,天下烽烟四起,农民纷纷起义反对隋炀帝的暴政,杨玄感起义致使本次征高丽虎头蛇尾,草草收兵。李渊本是奉命督运粮草,皇命在身,岂敢携眷属随行,此说极不可信。他在陇州、岐州刺史任所,本有官邸都未带家眷随行,而置家于武功,因此,窦惠涿郡省亲病亡应是正确的说法。李渊在武功的“别馆”应该是一大家人口,李建成大李世民九岁,他的母亲去世时,已经二十五岁,应该娶下了妻子郑氏,并生下了一两个儿子;这年太宗十六岁,李玄吉十一岁,窦惠亲生女儿李建瓴出生时间不详,只知道她小于建成,李渊太原起兵,她举兵回应,围困长安,为大唐立下不朽战功,是当时唯一的一员女将。窦惠是一个孝妇,亦是一个良母,更是一位贤妻,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可见长女和次女都是偏房小妾所生,次女襄阳公主嫁给了窦惠的堂侄窦诞。窦惠在世时,李渊的三个女儿肯定都出嫁了,平阳公主小于建成,大于世民,其母去世时约二十岁左右。窦惠能操持李渊一个大家,而使其尊卑有序,可见其慈慧贤良。在平陵、武功一带留下了很多窦皇后与太宗当年的故事,这些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人,有一个“唐王洞”血手印的民间传说。话说世民诞生时,其母三十一岁,难产。没有助产士在侧,一任她一人独自痛苦挣扎。五个手指的血手印,留在了洞壁的东面墙壁上。上世纪四十年代,李蔚先生在此读书时,还隐约可见。血手印能够留存这么长时间,当然不会是事实。它应当是对洞壁一块貌似五指形状的淡红色沙石的附会。但是,从这则传说里,不难看出对窦惠当年难产民间印象之深。稍长,世民到了读书年龄,也因家贫,请不起老师,上不起学,正像他自己后来在回忆时所说:“未渐师保之训,罕闻先达之言”,只能读书洞中,依靠生身母亲的教授。 吃的尤其很差。《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二,引世民的话说:“朕幼遭隋乱,栉风沐雨,饥不遑食。”这里记载的“饥不遑食”,与民间传说完全相符:他的母亲是靠在别人收获过的麦田里,捡拾漏收的麦穗来养活他的。一次,早晨母亲下地,怕太阳晒儿,将他抱置于门口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下午,从地里回来,太阳已经西移,可是树荫未动,仍在原地罩着婴儿,为其遮凉。母亲高兴地脱口而出:“这树真可噌!” “可噌”是当地一个十分传神的方言语词,大致意谓:极可人意,真好!群众因此称其为“可噌树”。此树在“唐王洞”南约百米处,长得枝繁叶茂。上世纪初,几条大蟒缠树,雷击蟒蛇,树遂焚于雷火,仅有树桩留存。些许年后,树桩一侧竟还长出过三条新枝,最粗的一枝,有手臂那样粗。可惜,被人毁掉,终至无存。

历史故事:窦惠教子


《新唐书》和《说唐》、《兴唐传》、《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都记载窦惠所生三子名唤李玄霸,后封为卫王。世民与玄吉年龄间隔五岁,其间窦惠生玄霸完全有可能,但是对李玄霸的记载各说不一,有的说早夭;有的说玄霸天生神力,是隋末天下第一条好汉,助李渊夺关斩将;有的资料记载,李渊太原起兵,玄霸年方十四,被隋军押往长安杀害;民间还有传说太穆皇后生下的三子,是一个非龙非蛇的怪物,被家人放生,后来李家父子征战天下,每当遇到危难,这个怪物便行云下雨或飞沙走石解救,他的母亲窦惠去世,灵柩运至墓地,一阵狂风卷来,将灵柩卷进墓穴,并封土成冢,当地人叫龙卷墓。在窦氏家族资料中记载,窦惠生三子一女,并无李玄霸,可见他是文学作品的戏说。今日的史书与文学作品据称李渊第三子李玄吉为“李元吉”,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修订《二十四史》时遵照朝廷法令,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改“玄”为“元”,把中药材的“玄参”也改成了“元参”;把《新唐书》中“窦德玄”改成了“窦德元”,可见清朝统治阶级任意篡改历史之一斑。史书记载李玄吉生来相貌丑陋,其母不喜,未必可信。但窦惠对世民偏爱,也许是真。从今人李蔚的笔下可以看到:李世民深深的乡愁,包含着对故乡大地、山水河川和自然风光的热爱,——这些是他来到人世、刚刚睁开眼睛就看到、并且在人生最敏感的最初十几年间极其熟悉,令他不能不终生留恋的。更包括对长期朝夕相处、血肉相连的亲朋好友,和看着他长大成人、情同手足、亲如家人的乡亲父老的无比依恋。但,乡愁中包含着的,主要应该是他对逝去的母亲的深深眷恋。

历史故事:窦惠教子


世民对于自己的母亲怀着一种超常的爱。这是不难理解的。他生时,母亲难产,几乎送了命。从懂事起,他就记得母亲是怎样把他放在树荫下,自己冒着烈日的暴晒,在别人收获过的农田里一个一个捡拾麦穗养活他的情景。他知道,在所有兄弟姐妹里,母亲最疼爱的是聪慧而体质特弱的他。母亲怎样带他去舅家,抱他坐在巨石上玩耍;在昏暗的窑洞里,如何一笔一划地教他写字,怎样一句一句教他念书。在他多次患病时候,母亲绝对衣不解带、没黑没白的护理着他。有了危险,母亲如何带他逃难,最远甚至跑到了约200里路外的长安,在荒僻的崖洞里躲藏起来。最后,在母亲临终时,又是他在身边陪伴。“自母寝疾,朝夕侍侧,不能衣冠。所进汤药,必先尝之。及殁,哀伤过度而消瘦;杖而能起。”……他与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真是相依为命啊!母亲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永恒的烙印。《册府元龟·卷二十七·孝德》记载:“太宗贞观三年(629)正月戊午,帝有事于太庙。至太穆皇后神主,悲恸呜咽,伏地不能兴礼。侍卫者莫不嘘唏。”——在太庙祭祀祖先,到母亲的神主前,悲伤恸哭,跪在地下,伤心地起不来。陪同者莫不嘘唏,落泪流涕。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啊!

贞观四年(630)九月,李世民去陇州,途经庆善宫。《册府元龟·卷二十七·孝德》说,当时他情难自禁,“嘘唏谓侍臣曰:‘此朕生处。朕之胞,见在宫里。慈颜缅邈,无可复追。生前之恩,不知何以上报?’因举声号恸,悲不自胜。在位者,莫不呜咽。”三十一年过去了,经历了多少次玉石俱焚的战乱,经历了多少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李世民将母亲生他时的胞衣始终妥善地保存着,现在仍然珍藏在皇宫里。他对生他养他的母亲怀着的是一种何等深刻的感情!他深爱他的母亲,但是,她老人家早已不在人世了,她的慈爱的面容,已经很遥远了,再怎么思念,也不可能看到了。母亲已逝,她的养育之恩,如何才能报答啊!世民心里的无穷思念,他的报母不能的深深地遗憾,都蕴含在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语里。

隋文帝在今陕西麟游县山里建了一座仁寿宫,唐太宗将其改名九成宫,用以避暑。贞观六年三月戊辰(632年4月9日),他来此地休息。夜梦其母,一如生时。《新唐史·卷七十六·后妃传》说他“既悟,潸然不自胜。明日,诏有司大发仓,赈贫瘠,以为后报焉。”——梦醒之后,思母落泪,不能控制。第二天,下令有关部门大发国库粮食,赈济穷人。以此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德。 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五十八·金石二十四》说:世民梦醒次日,还决定“于庆善宫侧,创寺一所,用答劬劳之德,故以‘慈德’为名。”慈德寺的建立,是为了报答母亲辛苦勤劳养育的恩德。慈德寺、庆善宫紧密相连,宫寺一体,就是这样来的。 慈德寺曾经建有高墙围护。这从明代状元康海(字对山)《过庆善宫》诗,可以知道。诗里有这样两句:“改寺报慈德,谨护列崇墉”(为报答母亲的养育慈德,唐太宗将旧居庆善宫改建为慈德寺,并且修筑了高墙,来谨慎地加以保护。)慈德寺建成后,李世民幸临。回到旧地,思母之情又一次深深地控制了他。他对侍臣再次自然地流露了他的难以尽言的痛苦:我就生在这里。而母亲却与我永诀了。我不知母亲养育之恩如何才能报答?世民就这样“感而大恸”,“左右亦为之流涕。

”思母深情不能释怀,贞观八年(634),世民三十六岁,“下诏为后建福佛寺于京师”,“于寺尽京城僧尼设斋追福”。记录在《册府元龟》里、这座曾由首都长安全城和尚尼姑吃斋念佛、为窦氏追福的佛寺,就是著名的弘福寺。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回来,首先入住的就是这座寺院。贞观十三年(639)正月乙巳朔,大年初一,李世民去父母双亲安葬的献陵拜谒。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奉先》记载:当天“质明,七庙子孙及诸侯百僚、番夷君长,皆陪列于司马门内。帝至小次降舆,号哭入阙门。西面而拜,恸绝不能兴礼。毕,改服入于寝,躬亲执馔。阅高祖及先后服舆之物,匍匐床前悲恸。左右侍御者,莫不嘘唏。”开始进入阙门时的号哭,自然难免夹杂“礼”的成分。“西面而拜”时,“恸绝”,真的伤感了,以至“不能兴礼”。而当改服便服、进入内室、亲眼看到父母生前所用服装舆轿、抚摸这些生活用品时,悲伤之情达到顶端,“匍匐床前”,悲恸不能前行。看到向以坚强称著的大唐天子恸不欲生,如是伤感,左右侍御者,再次被感染得“莫不嘘唏”。据《补寰宇访碑录·失编》,也许受李世民思母唯深的启迪,一位名齐士员者,在这个月,曾为世民的母亲穆皇后造像一尊。世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五月逝世的。母亲在先,大业九年(613),殁于今河北涿州。二十二年后,贞观九年(635),父亲崩于长安太安宫之垂拱前殿。对于世民来说,五月是个黑色的五月。贞观十四年五月,世民感念父母,“不御酒肉”。贞观十六年(642)五月,李世民“御制忏文于弘福寺”,为母祈福。子路昔日穷困,父母常吃藜藿草子充饥;为让他们生活过得好些,他曾为双亲负米百里外。后来,子路南游于楚,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大富大贵。此时,能够孝敬父母了,而父母却已经去世。即使想再食草子、步行百里为双亲背米,也不可得了,子路深以为悲。世民曾多次引用此典,来表达自己无言的悲哀。在这篇为母祈福的《忏文》中,他写道:“哲圣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爱者,亲也。朕幼荷鞠育之恩,长蒙抚养之训,蓼莪之念,何日忘之?罔极之情,昊天匪报。昔子路叹千钟之无养,虞丘嗟二亲之不待。方寸乱矣,信可悲也!朕每痛一月之中,再罹艰疚,兴言永慕,哀切深衷,欲报靡因,唯资冥助,敬以绢二百匹奉于大道。傥至诚有感,异(冀)消过去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

”贞观十七年(643)七月,李世民审查当朝《实录》,其中,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各二十卷。谏议大夫褚遂良读稿御前。当念到世民初生“祥瑞”时,世民双泪长流,说:“朕于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复休。”因悲不息,命令收卷。审稿工作遂告中断。仅仅见之于历史文献记载者,就有以上贞观三年、四年、六年、八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年等多次。可以说:终其一生,他都在无可抑制地思念着他的母亲。母亲对世民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窦惠的智慧与政治远见在她的少女时代就有充分的显露,太宗的远大志向与政治抱负无不受其母的影响;世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母亲,正像他自述的:“朕爰自幼年,夙秉庭训,岂徒学闻诗礼,因令匡定家国。”窦惠“工篇章”,“ 文有雅体”,而且所写的文章,“好存规戒”,言之有物。世民后来的写作,无论诗歌、散文,都是不错的。太宗的外公窦毅的“忠、信、孝、悌”处事原则,曾被士人标榜为学习的楷模,太宗的母亲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所以劝诫儿女遵从礼义廉耻是必然的。世民对书法的超常喜爱,也是他的母亲培养起来的。他行、草、隶书、飞白,无所不能。“飞白”是一种颇难掌握的笔墨技巧,世民的飞白书法尤为时人所重,大臣争得。他的书法作品,流畅奔放,用笔丰满圆润,内力雄健。窦惠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她和李渊的字放在一起很难区分,算是一对夫唱妇和的佳偶。她相夫教子,堪称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在世时,虽然没有看到丈夫与儿子登上皇位,但是她的仁孝典范为大唐民主制度的孕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太宗虽然修建了慈德寺,以思恩报本,然而在他的心中母亲养育之恩永远未报。

窦惠的早亡,使隋唐历史上相继演出了李渊杀妻堂弟窦建德,李世民箭射兄长建成的悲剧。窦惠的早亡,对李渊精神上亦是一个重大打击。李渊虽然妻妾成群,而却无人代替窦惠在他心中的位置。他登基称帝后,即追封窦惠为太穆皇后,也未立其他嫔妃为后,可见他对窦惠之钟情。一次他和儿女们在一起回忆起窦惠,哭着对儿女说:“早年遇到难事,你母亲总有好办法!”那时,李渊常带着儿女到山林射猎。因此,府中养了十几匹好马,全是西域购来的良马。一日,李渊下朝回府,窦惠忽然问道:“炀帝好狩猎,尤爱鹰喜马,这是你早知道的事情。如今你在府中豢养了这么多良马,一旦有人向他告发了,必然引来祸端,不如送进宫去,讨他欢喜,免得为了这些蠢物遭受连累,惹来麻烦。”李渊听了,忖思良久,因为他自己爱马,始终犹豫不决,时过不久,果然得到应验。那是炀帝在狩猎途中,忽然看着李渊问道:“听说你府中畜养了许多良马,不知有何用处?”李渊一听,心中虽然吓得厉害,但是脸上却堆满了笑容,顺口说道:“为臣见陛下喜好狩猎,就托人从西域购得十数匹良马,本想早献宫中,奈因马性悍烈,故滞留府中圈养些时日,稍候马性温顺之后,便敬献予陛下。”炀帝听了,转怒为喜,笑着对左右说:“朕固知李渊忠心对我,从无二意,况朕与他是表兄弟。”狩猎回城之后,李渊急急忙忙赶着那十几匹骏马,亲自送到宫里,炀帝一见,喜不自胜,看着那一匹匹欢蹦乱跳的骏马,扬起双手,仰天大笑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来而无往非礼也!”喊罢,立即下口谕:“提升李渊为大将军!”窦惠的智慧影响了大唐两代帝王的政治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