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現代快報訊 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逐年攀上,2020年將再創新高,達874萬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不僅對宏觀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對大學生就業市場也造成了衝擊。為分析疫情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公司,通過網絡大數據和網絡調查數據,從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擇業期望、求職經歷、疫情衝擊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數據分析表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結構性矛盾突出,受疫情衝擊畢業生的期望行業、崗位、工作地點等發生改變;單位就業是畢業生主要去向,新經濟行業受到青睞,而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職主要關注因素;實習經歷有助於畢業生成功就業,線上招聘面試成為疫情期間求職的主流方式。 一、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分析 (一)2020年一季度大學生CIER指數同環比均明顯下降 大學生CIER指數數據來自於智聯招聘網站大數據。在分析過程中,將企業招聘職位和名稱描述中有“應屆”字段視為高校畢業生的需求端數據;將最高學歷為大專及以上且畢業時間為2020年(包括下半年畢業)的求職者均視為應屆畢業生的供給端數據[ 需要說明的是,本報告中所指的高校畢業生人數與教育部官方數據相比統計口徑略寬。一方面,有部分學生2020年下半年畢業可能實際2021年初才離校;另一方面,還有部分境外院校的應屆畢業生通過網站投遞簡歷也包括在內。];之後,匹配供需兩端數據進行具體分析。 本報告首先分析了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並與全國就業情況進行了對比。表1.1中數據顯示,大學生CIER指數呈現季節性回落,由上季度的2.17下降至本季度的1.38,從環比來看,與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本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求職申請人數則增加,從同比來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綜合影響下,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了16.77%,但求職申請人數增加69.82%,導致CIER指數低於去年同期的2.82水平。具體來看,在需求方面,本季度1月份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同比增加了1.83%,而2月和3月招聘需求人數同比降幅分別為21.67%和26.69%;在供給方面,1月和2月同比增幅較小,分別為5.85%和12.30%,但3月份畢業生開始進入春季招聘市場,求職申請人數同比增幅高達143.25%。綜合來看,在疫情突發事件衝擊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供需兩端均受到一定影響,使得本季度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表1.1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情況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二)不同行業之間的就業極化現象明顯 表1.2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較好和較差的行業排名。總體來看,大學生群體在不同行業之間的就業景氣極化程度較大,表明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行業結構矛盾明顯。本季度,全國數據中CIER指數最高和最低行業之間的差別倍數為17倍,大學生群體則高達34.8倍。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較好行業排名與全國基本一致,但排名略有差異,分別為中介服務行業、教育/培訓/院校、房地產/建築/建材/工程、互聯網/電子商務、保險業等。其中,醫藥生物工程行業在此次疫情背景下表現出較好的就業形勢。從就業景氣較差的行業來看,與全國有明顯差異。大學生在網絡遊戲、印刷/包裝/造紙、交通/運輸、電氣/電力/水利、能源/礦產/採掘/冶煉和IT服務(系統/數據/維護)的就業景氣相對較低,就業競爭激烈。其中,網絡遊戲業招聘需求人數同比減少67.9%,而求職申請人數同比增加14.0%,使得CIER指數同比下降了0.86。此外,受此次疫情影響,交通/運輸、IT服務(系統/數據/維護)、旅遊/度假、汽車/摩托車等行業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也較為嚴峻。 表1.2 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較好和較差的行業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三)部分職業大學生人才較為短缺,就業形勢相對較好 表1.3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較好和較差的職業排名。分職業來看,大學生就業景氣最好的職業排名趨勢與人社部發布的《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報告相一致,在房地產開發/經紀/中介、銷售業務、技工/操作工、教育/培訓、社區/居民/家政服務和保險等職業的就業形勢相對較好,表明在這些職業中存在人才短缺的現象明顯。同比來看,本季度保健/美容/美髮/健身職業需求人數增加了44.9%,而申請人數下降了33.0%,使得CIER指數有所上升,而其它職業的CIER指數均出現同比下降。此外,本次疫情也導致生物/製藥/醫療/器械職業的CIER指數較高。在就業景氣較差的職業中,主要為IT管理/項目協調、硬件開發、公關/媒介、IT質量管理/測試/配置管理、廣告/會展,這些職業的CIER指數均呈現同比下降,並且要低於全國數據水平。此外,由於財務/審計/稅務/、律師/法務/合規等職業的大學生畢業人數較多,但受疫情影響企業招聘同比出現明顯下降,使得這些職業的CIER指數也相對較低,求職競爭較為激烈。

表1.3 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較好和較差的職業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四)東北地區CIER指數變動較小,東中西部地區出現明顯下降 本季度中部和東北地區的大學生CIER指數相對較高,而東部和西部地區的CIER指數較低。圖1.1顯示,本季度東北地區大學生CIER指數最高,為1.60。經分析表明,一方面,東北地區前期疫情不嚴重,企業招聘需求受到衝擊較小;另一方面,與上季度相比,本季度東北地區供給人數在下降,而其它地區供給人數在上升,由於供需失衡導致CIER指數較高。此外,中部、東部和西部地區的CIER指數依次下降,分別為1.43、1.14和1.08,與上季度相比,受招聘需求人數減少和求職申請人數增加的影響,東中西部地區的大學生CIER指數的環比均明顯下降。從同比變動來看,受疫情影響,本季度東、中、西部地區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明顯減少,而求職申請人數則增加,使得CIER指數同比下降明顯;而東北地區招聘需求人數降幅和求職申請人數增幅都相對較小,CIER指數同比略有回升。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1.1 不同行政區域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 從重點地區大學生的CIER指數來看,京津冀地區大學生就業形勢相對較差,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大學生就業形相對較好。圖1.2數據表明,與上季度相比,本季度各經濟圈大學生的招聘需求人數的環比均有明顯減少,CIER指數呈季節性回落。與去年同期相比,各經濟圈大學生的招聘需求人數的同比也有減少,CIER指數同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地區的大學生供求變化與其他地區不同,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其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申請人數均有所下降;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招聘需求人數明顯下降,但求職申請人數在增加。因此,京津冀地區大學生CIER指數降幅相對較小,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降幅相對較大。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1.2 京津冀、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 (五)一線、新一線城市就業競爭激烈,二、三線就業形勢較好 圖1.3中結果顯示,本季度大學生的CIER指數也呈現一線、新一線、二線和三線城市依次遞增的趨勢。其中,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CIER指數分別為0.68和0.92,就業競爭激烈;二線和三線城市的CIER指數分別為1.20和1.83,就業市場相對寬鬆。無論從環比還是同比來看,本季度受企業招聘需求人數減少的影響,各類城市大學生的CIER指數均有下降。其中,新一線和二、三線城市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的同時,求職申請人數在增加;而一線城市的招聘需求和求職供給兩端均在減少,且求職申請人數降幅小於招聘需求人數,因此CIER指數有所下降。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1.3 不同城市等級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 從表1.4中可以看出,本季度大學生CIER指數較高的城市為大慶、咸陽、洛陽等中部和東北地區三線城市,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和東部沿海地區的二、三線城市,如中山、淮安、惠州、威海和秦皇島等。而東莞作為新一線城市,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較好。從就業景氣較差的城市來看,貴陽的大學生CIER指數最低,為0.40,同時,北京、上海、青島、杭州、成都、南京和西安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CIER指數也相對較低,表明這些城市的就業競爭激烈。此外,廈門作為二線城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作為三線城市也在大學生CIER指數較低的城市排名當中。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表1.4 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較好及較差的城市 (六)大型企業、民營企業就業形勢相對較好 圖1.4列出本季度不同規模企業大學生CIER指數的環比和同比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大型企業的大學生CIER指數相對較高,中型、小型和微型企業大學生CIER指數相對較低。其中,大型企業CIER指數為1.97,就業形勢較好;中型、小型和微型企業的CIER指數分別為0.75、0.86和0.77,就業形勢相對較差。環比來看,大型、中型企業的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而求職申請人數增加,CIER指數環比下降;小型和微型企業的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申請人數均減少,且招聘需求人數降幅更大,使得CIER指數環比下降。同比來看,大型企業的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在增加,但增幅遠小於求職申請人數,CIER指數同比下降;中型企業招聘需求人數減少8.53%,求職申請人數則增加43.04%,CIER指數同比也下降;小型和微型企業招聘需求人數減少幅度相對較大,但由於求職申請人數變動較小,CIER指數出現同比下降。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1.4 不同企業規模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 圖1.5中結果顯示,本季度大學生在民營企業就業形勢相對較好,國企就業形勢相對較差。具體來看,大學生在民營企業的CIER指數仍然最高,為1.20;合資和股份制企業分別為1.00和0.89;上市公司和外商獨資分別為0.92和0.72;國企最低,為0.36,就業競爭激烈。環比來看,受招聘需求人數減少的影響,各類性質企業的大學生CIER指數均下降。同比來看,民營、股份制企業、國企和上市公司企業的大學生招聘需求人數減少,求職申請人數增加,CIER指數同比下降;合資企業的求職申請人數雖有減少,但降幅小於招聘需求人數,CIER指數同比也下降;外商獨資企業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申請人數降幅基本一致,CIER指數同比基本持平。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1.5 不同企業性質高校畢業生CIER指數 二、高校畢業生擇業期望及求職經歷 (一)調查樣本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聯合智聯招聘公司,於2020年2月13日至2020年3月27日,通過網絡問卷對大學生群體進行了在線調查,共收集樣本10870個,其中,畢業生樣本為7571個。本報告主要針對高校畢業生群體進行分析,學校所在地不僅覆蓋全國31省市,還有部分境外地區的學生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大學生個人特徵來看,性別比例方面,男性佔比為41.9%,女性佔比為58.1%;戶籍類型方面,農村戶籍為60.6%;城市戶籍為39.4%。從大學生學歷分佈來看,本科學歷較多,為74.4%,而大專生和研究生佔比相對較少,分別為16.8%和8.8%。從專業分佈來看,工學類、經管類、理學類較多,佔比分別為33.1%、28.9%和10.5%,而語言類、人文學類、醫學、法學類專業相對較少,分別為4.1%、3.7%、2.5%和1.6%。從學校類型來看,普通本科的畢業生佔比最多,為63.1%,來自專科院校、雙一流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畢業生比例分別為18.0%、16.8%和2.2%。 (二)單位就業為主要去向,選擇創業比例較少 從總體來看,單位就業為畢業生主要去向。其中,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最高,為75.8%;其次,為自由職業和國內/外升學,所佔比例分別為7.7%和7.5%;而選擇創業或其他的畢業生比例最低,僅佔2.8%;另外,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擬考研”、“擬出國”及“暫不就業”等形式的慢就業,比例為6.2%。分學歷來看,不同學歷的學生就業去向有所差異。碩士生主要選擇單位就業,這一比例接近90%;本科生更傾向於國內/外升學,尤其對於雙一流院校的學生而言,選擇升學深造的比例更高;而大專生在自由職業、慢就業、創業或其他等就業去向的佔比要高於其他群體。 表2.1 不同學歷就業去向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三)一線、新一線城市成為就業首選之地 從期望就業城市來看,一線、新一線城市及部分省會城市成為畢業生首要選擇。表2.2中列出期望就業城市排名,具體來看,期望去北京、廣州、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西安、重慶、鄭州等城市就業的學生比例最高,這些城市的知名企業數量及就業機會較多,同時人才競爭也相對激勵。另外,一些二線城市,例如石家莊、瀋陽、太原、南寧、長春、呼和浩特、南昌等,這些城市以省會城市為主,近年來發展迅速,也逐漸成為畢業生期望就業的首選之地。 表2.2 期望就業城市排名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四)畢業生更傾向於進入新經濟行業 從期望就業行業來看,畢業生更傾向於新經濟行業就業。圖2.1中列出期望就業行業分佈,具體來看,期望就職於IT/通信/電子/互聯網、文化/傳媒/娛樂/體育、商業服務(諮詢/財會/法律/廣告)、金融業等行業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25.1%、10.7%、9.2%和8.1%,這些行業主要為新經濟行業,薪酬待遇優厚,科技含量較高、發展空間較好,與當下新一代求職者擇業需求相契合;從期望就業崗位來看,圖2.2中顯示,畢業生更青睞於技術、財務/審計/稅務、行政/後勤/文秘、運營等崗位,所佔比例分別為18.3%、12.9%、11.6%和9.4%,這也進一步反映了與這些崗位對應的專業學生人數較多,求職競爭相對激勵。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1 畢業生期望行業分佈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2 畢業生期望崗位分佈 (五)更多畢業生期望進入國有、民營企業 從期望就業的企業類型來看,圖2.3顯示,更多畢業生期望進入國有、民營企業。具體來看,期望進入國有企業的比例最多,為36.0%;其次,為民營企業,所佔比例為25.1%;再次,為三資企業和事業單位,比例分別為16.0%和14.0%;而選擇國家機關和其他類型企業的比例相對較少。圖2.4為不同學歷期望就業的企業類型。分學歷來看,碩士生選擇進入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和國家機關的比例要高於其他群體;專科生選擇進入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的比例相對較高。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3 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企業類型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4 不同學歷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企業類型 從期望就業的企業規模來看,圖2.5顯示,約半數學生期望進入中型企業。具體來看,期望進入中型企業(500-10000人)的比例最多,為50.0%;其次,為小型企業(20-499人),所佔比例為28.0%;再次,大型企業,所佔比例為20.0%;而選擇進入微型企業的比例相對較少。分學歷來看,不同學歷選擇企業規模的比例有所差異。圖2.6結果顯示,專科生選擇進入小微型企業的比例相對較高;本科生選擇進入中型企業的比例相對較高;碩士生選擇進入大型企業的比例相對較高。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5 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企業規模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6 不同學歷畢業生期望就業的企業規模 (六)不同學歷期望薪酬有所差異 圖2.7為畢業生期望薪酬的分佈情況,主要集中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兩個區間,經測算平均期望薪酬約6930元。具體來看,圖2.7顯示,畢業生期望薪酬總體呈正態分佈趨勢,在5000元-6000元和4000元-5000元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2.0%和21.4%;其次,為6000元-7000元,所佔比例為13.4%;再次,為3000元-4000元和7000元-8000元,所佔比例分別為11.9%和11.5%。不同學歷、不同學校類型畢業生的期望薪酬分佈情況有所差異。分學歷來看,圖2.8中結果顯示,碩士生的期望薪酬均值和中位數均要高於本科生和專科生;分學校類型來看,圖2.9中結果顯示,科研院所畢業生的期望薪酬最高,其次為雙一流院校學生,再次為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最後為專科院校學生。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7 畢業生期望薪酬分佈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8 不同學歷的畢業生期望薪酬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9 不同學校類型畢業生期望薪酬 (七)薪酬和職業發展為求職主要關注因素 圖2.10顯示,薪酬福利、能力提升、職業發展、工作生活平衡成為畢業生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具體來看,畢業生選擇薪酬福利的比例最多,為60.8%;其次,為能夠學習新東西,所佔比例為45.5%;再次,為有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和工作生活平衡,所佔比例分別為30.9%和30.5%。由此可見,薪酬仍為當前大學生求職主要看重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明確的職業發展通道和工作生活平衡的福利,同樣能為企業招聘優秀人才帶來競爭優勢。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2.10 畢業生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 三、高校畢業生求職經歷分析 (一)多數學生有實習經歷,並且認為實習有利於求職 圖3.1為畢業生的實習經歷情況。結果顯示,超七成畢業生有過實習經歷,具體來看,有一次實習經歷的比例為40.3%;有兩次及以上實習經歷的比例為33.7%;還有約26.0%的畢業生目前沒有實習經歷。圖3.2為畢業生關於實習對就業幫助的評價。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實習經歷有助於求職,這一比例為87.5%;認為對求職沒有幫助和不清楚的比例相對較少,分別為5.3%和7.2%。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1是否有實習經歷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2 實習對就業是否有幫助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3為畢業生的實習情況。結果顯示,約半數學生有3個月以內的實習經歷,並且隨著實習月數的增加,畢業生所佔的比例也在逐漸遞減。具體來看,實習時間在3個月以內的比例最多,所佔比例為47.9%;其次,為3-6個月時間,所佔比例為29.6%;再次,為6-12個月,所佔比例為17.8%;實習時間超過12個月的比例相對較少。根據以上數據,可測算出畢業生平均實習月數為5個月。 圖3.4中為不同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時間。具體來看,醫學類學生的實習時間最長,為9.62個月;此外,其他類專業、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法學類專業的學生實習時間也相對較長,分別為6.08、5.90、5.88和5.53個月。而農學、理學、工學類專業的學生實習時間相對較短,低於平均水平。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4 不同專業畢業生實習時間 (二)下半年為求職高峰期,招聘網站為投簡歷主要渠道 圖3.5為2020屆畢業生進入求職環節時間。結果顯示,2019年下半年為求職高峰期。具體來看,在2019年9-10月和11-12月開始求職的人員比例最高,分別為23.3%和22.3%;有超過25%的畢業生在2019年8月以前就著手求職。受此次疫情影響,畢業生春季求職有所推遲,有部分學生選擇在2020年1月、2月和3月開始求職,所佔比例分別為8.2%、10.4%和5.7%。此外,仍有少部分學生目前仍未開始求職,所佔比例約為6.0%。進一步分析表明,分學歷來看,碩士生開始求職時間要早於本科生和專業生。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5 畢業生進入求職環節時間 圖3.6為畢業生投遞簡歷的情況。經測算,畢業生平均投遞簡歷份數為21份,近六成學生投遞簡歷少於10份以下,並且隨著簡歷份數的增加,相應的學生比例在逐漸減少。具體來看,投遞10份以下簡歷的學生佔比最多,為59.4%;其次,為11-20份,所佔避開為18.1%;再次,為21-50份,所佔比例為14.5%。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6 畢業生簡歷投遞份數 從畢業生投遞簡歷的渠道來看,招聘網站是主要渠道,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提高了求職供需的匹配效率。圖3.7顯示,有約84.0%的畢業生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通過招聘會投遞簡歷的畢業生也相對較多,所佔比例為52.1%;還有38.0%的畢業生通過企業官網,34.5%的畢業生通過宣講會來投遞簡歷。此外,通過HR郵箱、內部推薦等渠道投遞簡歷的比例相對較少,分別為25.7%和11.2%。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7 畢業生投遞簡歷渠道 (三)超半數畢業生目前未獲得offer,主要為自身因素 從獲得offer個數的情況來看,超半數畢業生目前仍未獲得offer。圖3.8顯示,有約55.2%的畢業生目前仍未獲得offer;有15.8%的畢業生獲得1個offer;有12.1%的畢業生獲得2個offer;有8.5%的畢業生獲得3個offer。圖3.9進一步分析了畢業生獲得offer的原因,調查顯示,有相關實習經歷(56.0%)、求職目標明確(51.3%)和社會實踐經驗豐富(44.3%)是畢業生獲得offer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生表示,面試技巧高(32.2%)、專業就業前景好(31.5%)和名校畢業(29.4%)也是成功獲得offer的加分項。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8 畢業生獲得offer個數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9 畢業生獲得offer的原因 圖3.10分析了畢業生未獲得offer的原因。調查顯示,畢業生選擇“太迷茫,不知道該選什麼”這一選項的比例最高,為21.4%。除此之外,未滿足用人單位要求(14.9%)、簡歷投遞太少(13.3%)、獲得的面試機會太少(11.8%)、沒有積極找工作(10.4%)等,也是未獲得offer的主要原因。由此表明,沒有獲得offer主要源於大學生自身因素,未提前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明確的求職動機和目標,使得在就業市場中較為被動,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10 畢業生未獲得offer的原因 從畢業生簽約情況來看,目前拿到offer的畢業生中超70%未簽約。具體來看,圖3.11顯示,與用人單位簽約的比例僅為26.9%;而未簽約者比例為73.1%。進一步調查表明,畢業生認為薪水/待遇未達到期望值(36.1%)、職位/工作內容不喜歡(31.9%)、離畢業還早還有其它機會(30.7%)等,是未簽約的主要原因。具體未簽約的原因如圖3.12所示。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11 畢業生簽約情況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3.12 畢業生未簽約的原因 四、疫情衝擊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一)超半數畢業生認為今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 圖4.1中為疫情衝擊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預期情況,超半數畢業生認為今年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具體來看,有51.0%的畢業生表示,“今年大學生整體就業形勢非常難,受疫情影響,雪上加霜”;有41.2%的畢業生表示“今年就業有難度,但還可以接受”;還有4.9%的畢業生認為“今年就業形勢一般”;而認為“今年就業形勢一點也不難”的學生比例僅為0.6%。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4.1 疫情衝擊下大學生就業形勢預期 分專業來看,不同專業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預期有所差異。圖4.2中顯示,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法學及經管類專業的畢業生認為今年就業形勢“非常難”的人數比例超過了平均值;而理學、醫學、工學和農學類學生認為今年就業形勢“非常難”的比例低於平均。由此表明,理工科學生對就業形勢的預期要好於人文社科類學生。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4.2 不同專業畢業生對就業形勢預期 (二)疫情對畢業生期望行業、地點和崗位影響較大 圖4.3中為疫情對畢業生就業期望的具體影響,由於本次疫情,畢業生期望行業、工作地點和期望崗位發生的變化較為明顯。具體來看,期望行業變化的比例最多,為30.1%;其次,為期望工作地點發生變化,比例為28.1%;再次,為期望崗位發生變化,比例為27.9%。此外,還有25.8%的畢業生表示,受疫情影響,期望薪酬會有所下降。進一步分析表明,對於湖北籍學生和湖北院校的學生而言,受疫情影響期望就業地點發生改變的比例相對較多,分別為35.1%和38.4%。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4.3 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預期的影響 (三)線上招聘面試成為疫情期間畢業生求職的主流方式 圖4.4為疫情對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影響,調查顯示,超六成畢業生認為疫情衝擊對求職產生了不利影響。具體來看,有26.6%的畢業生表示“招聘會變少了”,有35.4%的畢業生認為“企業針對大學生的招聘變少了”。但也有部分學生持積極態度,認為“線上渠道可以支持招聘正常開展”的比例為17.2%;認為“疫情只是暫時的”學生比例為20.8%。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4.4 疫情對高校畢業生求職的影響 圖4.5調查了畢業生對線上招聘的態度,調查顯示,大多數畢業生對線上招聘持積極態度。具體來看,有45.3%的畢業生表示“形式不重要,對於線上招聘可以接受”;有42.3%的畢業生認為“線上招聘更高效安全,會積極參與”;有7.9%的畢業生表示對於線上招聘“不瞭解,先觀望”;僅有3.7%的畢業生表示“不接受線上招聘會,覺得線下更靠譜”。由此可見,受到疫情影響,傳統的線下面試無法正常進行,而線上招聘面試成為疫情期間畢業生求職的 主流方式。

解讀《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圖4.5 疫情期間畢業生對於線上招聘的態度 五、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結構性矛盾突出。無論是本報告中大學生CIER指數,還是畢業生網絡調查數據均表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不僅表現在就業總量壓力較大,而且體現在行業、職業、地區等結構性矛盾明顯突出等方面。疫情衝擊對於高校畢業生的期望行業、期望工作地點、期望崗位影響較大。 第二,單位就業是畢業生主要去向,新經濟行業受到青睞。在擇業過程中,畢業生期望去一線或新一線城市,互聯網、文化/傳媒/娛樂、商業服務、金融業等新經濟行業,國企和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等就業。不同學歷、專業、學校的畢業生擇業期望存在差異。而薪酬福利、職業發展和工作生活平衡是求職主要關注因素。 第三,多數畢業生認為實習有助於成功就業,線上招聘成為主流。大部分畢業生有實習經歷,平均實習時間約5個月,平均投遞簡歷約21份。不同學歷、專業、學校的畢業生求職經歷存在差異。受到疫情影響,傳統的線下面試無法正常進行,而線上招聘面試成為疫情期間畢業生求職的主流方式。 報告建議,政府在加大宏觀經濟需求擴張的同時,應切實落實“就業優先”的政策,推動實施投資項目就業效果的評估機制;強化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信息傳播和流動,努力減少勞動力市場摩擦,提升求職者與用人單位雙方的匹配速度和能力;高校應進一步明確辦學目標,關注新經濟、新業態和新就業,建立全方位產學研相結合的實習基地,切實重視學生硬技能和軟技能的全面培養,將提升各項素質和能力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制度和體系改革的中心任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