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公元前304年,即周赧王十一年,楚国像两周借取进攻韩魏的行军路线,以便能占据有利地形攻取韩魏两国。周赧王做为西周国君,整天为楚军借取行军路线而忧心忡忡,这事谋士苏秦奋勇而出,为周王分析天下时势。

苏秦说:大王不用担心,你放心的答应楚王的要求,而且我敢保证楚王最终不会从我们西周的边界通过。一旦大王答应借道给楚的许诺传到韩魏两国国内,两国国君是很清楚楚国从西周边界攻取韩魏两国而占据的绝对地理优势的。所以两国会为此深深忧虑,他们一定会派出使者到齐秦寻求支持。

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而秦齐两国,大王是知道的,一直想要获得西周的大鼎,从而体现自己的霸主气势。所以他们认为即使楚国攻打韩魏失败,也会顺手牵羊的带回一部分大鼎回去。所以楚国的军队还未通过西周边界,韩魏齐秦就会组成四国联军,一起攻打楚国。

故楚国能否守住其边境,挡住四国联手进攻都善未可知,又怎么有实力在分大军出来通过西周边境攻打韩魏呢?所以大王放心,你担心的事件一定不会发生。

再者,若楚国与四国联军彻底交恶,那么楚国一定会全力攻打韩魏,也一定会采取最佳的路线进军,若果真到此种地步,那么即使大王不愿意借道楚国,楚国也会自己攻取西周的。所以大王要赶紧派人去整修楚国借境的道路,大张旗鼓的迎接楚军的到来,以表示我们西周的诚意。

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周王很赞同苏秦的分析,于是赶紧按苏秦的计划行事,最终楚王的用兵计划只能不了了之。

以上历史事件中,谋士苏秦真可谓看透各诸侯之间的利害关系,所以当楚王要求借道西周后,周王答应了楚王的要求,然后通过高调的整修道路这事,暗示韩魏两国楚国将从西周出兵攻打两国。

而当韩魏两国知道此事后,清楚楚军强大,再加之西周有利的地形,即使韩魏两国联手,军力也未占优势。但两国也很清楚,齐秦两个大国也非常强大,也在防着楚国做大,特别是它们都想做霸主,想要获得有着帝王象征的大鼎。所以只要使者一说楚国可能会去掠取西周的大鼎,就抓住了秦齐两国的软肋,也就必然出兵支持韩魏了。

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这就是顶级谋士的厉害之处,一场即将要起的大战,在一些顶级人才手中,只需几次谋略的交锋,大战就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此次事件西周既未得罪交好的楚国,也未得罪韩魏两诸侯,同时也未损失战争可能带来的士兵损耗、城池丢失以及大鼎被掠。

然而,自古以来,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如何借用别人的力量。这是一门很深的哲学,就如我们历史主人公一样,能达到既不伤己又未得罪别人境界的,那就是把该哲学运用到极致了。那么苏秦是如何做到的呢?

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可以大胆的谈谈看看:首先当然得了解对手,如本次事件西周对手是楚国,西周内心不想借道给楚国,但两国关系很近,而且楚国太强大不敢得罪,所以很无奈,不得不借。但是周王为了让楚王计划不能成行,就构建了借用秦韩魏齐四国的力量来打击楚国的计划的策略。这就是周王了解的对手,强大但也有很多对手,可以找到楚国的对手加以利用。

其次是了解自己,如西周,很清楚自己弱小,既不能得罪楚国,也不能得罪韩魏。西周虽然有这么多劣势,但也很清楚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继承大周将近800年,有有着帝王象征的大鼎,这可是任何一个诸侯国梦寐以求的珍宝。

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是了解自己借用的力量,西周国君经过谋士苏秦的分析后,很清楚,韩魏两国联军面对强大的楚国一定会找齐秦做支援。理由很简答,一来是两国不希望楚国过于强大,要予以坚定的压制,二是齐秦两国一直有做霸主的野心,也一直想要西周的大鼎,因此也不会允许这些珍宝被楚国掠走。

楚向周借行军道路,苏秦出借用他人力量的计策,值得我们深思

故此,西周在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对手、了解可以借用的力量后,大胆借用强者的力量来打压对手,从而使自己毫发无伤。那么来到当下,我们是否也可以如此,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呢?你们有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