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去幼兒園的路上,有幾次看到媽媽拖著不肯走的孩子,照準屁股踢了一腳。自己趕著上班,孩子不肯去幼兒園,恨吶。

也有孩子執著地站在大門外哭,不肯進去。大門快關了,奶奶或外婆勸說無效,火起來就吼了:“你怎麼這麼討厭!快進去!”一邊把孩子扒著自己大腿的手拉開。

送孩子去託班,也是媽媽的分離難關

總體來說,現在這樣的情況很少。應該歸功於,現在大部分孩子上幼兒園前,會上託班,已經提前適應過了。也就是說,孩子“離開家”的時間提前了。

我送孩子去託班時,每天早上孩子都眼淚汪汪:“我不要離開媽媽。我要和媽媽在一起。在託班,只有我孤零零一個人,沒有媽媽,沒有爸爸。”

問他喜不喜歡託班的老師/喜歡哪個老師,他哭著說:“我只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分開。”

哭得可苦情了,讓人一百個不忍心。

經過勸說,包括解釋為什麼要去託班(為了適應上幼兒園)、鄭重承諾媽媽一定會去接等,他也願意去。

有一次,我因為太累睡過頭,是外婆去接他放學的。第二天,我送他去託班時,就上演了生離死別的大戲。

託班老師從背後抱著他,他伸手向前撲向我,哭著叫著。我說:“下午媽媽就來接你。”他哭著說:“媽媽不會來接的~~~”

我瞬間眼淚奪眶而出,轉身走到門外還哭了一會。託班老師給我紙巾說:“對媽媽來說,也很難過這一關啊。孩子其實到了教室裡就好了,就是和媽媽分開的一刻,哭得特別慘。”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逐步法適應上託班

我覺得在孩子上託班這件事上,沒有采用最佳方式。朋友分享過成功經驗,就是逐步法:

第一週,去上午半天。

第二週,去兩個上午半天。

第三週,去三個上午半天。

第四周,去一個整天,加兩個上午半天。

……

如此,一直緩慢增加到一週五個全天。她家大寶是直接去幼兒園的,戰況非常慘烈,哭了一個月。所以二寶採用這個方法來適應,效果非常好。

我走訪了家附近的託班,沒想到那麼火爆,唯一還有名額的一家只接受全日託。孩子就失去了逐步適應的機會。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成長,就是不斷分離的過程

孩子出生以後,成長的過程,同時是與媽媽、與父母、與家人不斷分離的過程。

要想能夠分離、分離得順利、分離完成得好,前提是孩子曾經得到過完全的滿足。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只有寶寶確實曾經真正擁有過一些東西,現在才能放棄它們。我們確實沒辦法讓人們放棄那些他們從來就不曾真正擁有過的東西。“

溫尼科特提出了“足夠好的媽媽”的概念。足夠好的媽媽,在孕期的最後三個月,孩子壓迫著她的內臟,妨礙著她的運動能力,她由此對孩子自然專注,自身的主觀性、需要、利益,越來越退後。

孩子出生後的幾個月裡,媽媽自己的生物節律、主觀性、需要都變得無足輕重,她全身心為嬰兒服務,足夠敏感能夠覺察並馬上滿足嬰兒的需要。溫尼科特把這種母親提供給嬰兒所需環境的心理狀態,稱為

“原初母性專注”。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足夠好的母親”在嬰兒需要的時候出現,在嬰兒不需要的時候退場,絕不礙事。在母親提供的這種抱持性環境中,嬰兒產生主觀全能的經驗——世界因我而出現、而存在。

當然,原初母性關注的狀態不可能持久。一個正常的人無法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中,那令人耗竭,令人發瘋。母親敏感度下降,逐漸延緩對嬰兒慾望與需要的滿足,這種變化對嬰兒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他將意識到,不是他把世界創造出來的,而是外在的世界客觀存在——母親給他餵奶、給他擁抱、給他換尿布,這一切是母親帶給他的。於此,嬰兒在主觀全能的經驗上,增加了客觀現實的經驗。

“母親的抱持與促進為幼兒提供了暫時的主觀全能體驗,並作為寶貴的饋贈和資源保留下來。”(《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

溫尼科特認為這是“真我”得以發展的階段。如果沒有得到過這種抱持,“假我”被迫發展,而真我發展停頓,將導致成年人的心理問題。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斷奶,一個新的里程碑

“斷奶是幼兒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斷奶之後,嬰兒才能開啟更為廣闊的經驗領域”——溫尼科特

離開子宮,是母嬰第一次分離。媽媽原初母性關注的結束,是第二次分離。我把斷奶作為第三次分離。

斷奶我採用了逐步法,效果很不錯。最先斷的是夜奶,孩子滿六個月以後。然後斷上午的奶,晨奶和午飯奶之間的那頓,同時添加輔食加以代替。最後只剩一頓,晚上睡前的哺乳。最後一頓,持續的時間很長,因為媽媽有些依依不捨嘛。在孩子18個月的時候,完成斷奶。奶量自然減少,最後消奶,沒有因驟然斷奶而忍受漲奶的痛苦。

溫尼科特說,斷奶順利取決於嬰兒之前有過良好的餵奶體驗。不在於餵奶次數和時間長短,而是餵奶時媽媽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以及母嬰關係的質量。是不是兩人在一起,享受美好的餵奶時光,親密而愉悅。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母嬰分離,爸爸是有力盟軍

爸爸參與育兒的好處有很多,體驗育兒的艱辛,付出汗水和辛勞,才會珍惜;有助於促進夫妻感情。

剛開始時,我家爸爸手一攤,說:“他不要我。”確實不要,我洗個澡,孩子嚎哭,毛腳爸爸在浴室門外喊:“你快出來呀,你先出來抱他一下不行?”

陳默老師上發展教育心理學時說:“至少一週,要有一次爸爸單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媽媽要不在,不要老是在。”當時未及問老師是為什麼。

我現在想想:除了上面所說的好處,一,爸爸給孩子帶來不同於母親的客體經驗;二,讓孩子有“媽媽會不在”的經驗,有助於母嬰分離。

我後來去學心理學,每週六一整天都在外上課,對我來說是個非常好的休息機會,能獲得滋養。孩子也習慣了,週六找爸爸。爸爸這個孩奴,也得到了情感滿足,促進親子關係。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孩子2歲時開始與母親分離

一般來說,孩子到兩歲時,與母親的依戀關係基本塑造完成,開始接受與母親的分離。孩子兩歲前不要送託班,條件允許的話,媽媽親自帶孩子到兩歲。

我記得,孩子滿兩歲後,有一次我出門,他哭著叫著“媽媽”追到門口,我說:“媽媽出去一下,你看一會動畫片。”

他含著眼淚點點頭,答應了。

接下來,孩子上託班、上幼兒園,開始第四次分離。

一次一次分離,我們看著孩子能夠去的地方越來越遠,他們越來越長大,最終成為不再需要依賴父母的成人。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從0歲開始,足夠好養育,順利完成四次分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