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涌现了很多颠覆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产品。马云断定,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言下之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健康生态市场,会远超阿里所在的新零售和金融领域。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无论从产业规模,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健康需求,中老年人群数量增速等各个角度来看,广义的大健康产业都将是资本角逐的核心产业,更何况这个行业的需求永远不会缩减或变化。而巨头也纷纷入场,无论腾讯、阿里互联网大鳄,还是保险公司平安都跻身并推出产品,但时至今日,在“用户规模”等光鲜数字后,并未建立真正转变传统格局的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医疗行业的供给现状

区别于零售、出行、住宿等行业,医疗大健康行业的背后的逻辑首先对人的“服务”,无论是理性的一面,例如病症的医治,还是感性的一面,例如健康管理,都会面临着客户极为苛刻的需求。

同时我国医疗行业当前发展,从供给侧角度讲,人均水平超过国际均值,但行业短板、健康诉求的提升和观念转变等等问题,导致人对底层基础医疗的不信任,头部效应明显。

1. 我国基础医疗供给能力并不差

区别于互联网企业用户驱动的模式,有相当大一部分研究人员和机构认为,我国医疗大健康的特点是“供给决定需求”,也就是说如果要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寻找生态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是供给驱动型。

实际上,无论从微医创始人廖远杰各种场合表达的观点,还是平安好医生立足的模式来看,这一论断似乎基本成立。供给驱动型业务的首要特点是供给严重不足,或者供给存在太多短板导致患者体验差、效率低等,第三种可能性就是供给侧强垄断模式。

截止目前,我国基础医疗大致状况如下: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2017年5月,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医疗质量和可及性全球排名。其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从这一组数据看,如果拿国际平均水平和中国人口基数比,我国基础医疗供给能力并不差,也就是初步可以排除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导致的生态建设必须依托于供给驱动。

2. 头部聚集现象不断加剧

再看另外一组数据:截止2018年底,我国三甲医院总数722个(也有数据说是773个)。更为关键的是,截止2018年中,卫生健康领域共有211名院士、61名“国医大师”。后面这个数字,统称为大医生。

两组数据结合现实情况对比,实际情况是,这组数据比前面的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突出,中国除农村以外,主要城市的大小病症都集中在三甲医院的大医生身上,也就是所谓的头部效应。

因为对疾病和自身情况认识不足,缺乏全科及时导医导诊等等原因,导致用户天然不信任,求医“只”选择三甲,三甲里面只选择大医生。如果把三甲医院或者大医生的数量拿来和全国总人口平均,整个医疗供给情况就严重不足了。

如果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建设大健康生态,怎么利用技术能力解决大医生供给不足的现状,从而实现供给侧扩容,势在必行,否则就难谈生态的可能性。

3. 行业依然存在六大缺口

过去互联网健康生态的建设,无论是通过技术上,还是资本上的大力投入,都无法撬动医疗大健康产业,关键的问题有两点:

一是切入的点并不符合时代的生态逻辑,也就是无论是挂号切入,还是千人医生团队在线问诊,都是旧的线下场景的简单线上化,并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第二个是行业存在六大缺口,依托之前的技术或者模式、手段,都无法有效的进行补缺。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1)没有足够的大医生

前面说了,国人大小病症,都喜欢去三甲找大医生,付出再大的辛苦只为和大医生聊两分钟。从目前供给侧情况来看,行业专家级大医生不足两万,顶级的不足一千,哪怕行业或整个国家愿意花钱、花精力、花时间去培养,也不会有太多成效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利用技术解决。

关于大医生,可以说,谁能对大医生的有效供给拓展渠道,谁就可以完全拥有患者,政策对于多点执业的开放,5G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为绝大多数医生施展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

(2)缺乏足够的全科医生

缺乏足够数量的全科医生,以及和全科医生之间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分级诊疗无法落地的关键所在。

全科医生在行业的关键作用不是急症重症治疗,是常见病、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和导医导诊。基层全科医生能够为大多数病患解决日常的健康需求,再为重病疾病病患提供专业的医疗指导,帮助头部医疗机构消化病患积压的同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让真正需求三甲医院、大医生的人及时就医,避免“病急乱投医”浪费公共资源。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3)缺乏“自由医生集团”赋能

目前自由医生集团未能全面兴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医疗关系中医生与医院的绑定,让医生无法轻易离开配套支持,另一方面是缺乏规范的平台,让医生能够选择正规的多点执业渠道,并获取相对可观的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生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医诊疗更多依靠中医生本人的专业技术和经验,一个中医生就可以称作一家中医院。

现有大健康平台切入点分析

1. 微医:全量扩展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微医即原挂号网,从免费挂号(网站不收费,不是挂号在医院不收费)和医院换取5%的号源起步,切入点非常的准,现在已经发展成拥有全科大学、互联网医院、医生大脑、共享处方平台、移动医院、HMO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性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

微医早期切入点是挂号,依然是对旧的线下场景的简单线上复制,虽然挂号场景是刚需,但挂号本身并不直接解决健康问题。微医的发展思路是将原有固定流程进行线上转化,再影响其他环节加强医患关联,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并未涉及核心场景,从而无法掌握核心数据。

2. 阿里健康:复制医生大脑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阿里健康最近最大的手笔是和阿里云共建阿里医疗人工智能系统——ET医疗大脑2.0版本,开启了全力深耕医疗AI业务。ET医疗大脑2.0将针对临床、科研、培训教学、医院管理、未来城市医疗大脑等5大场景上集中发力,致力于解决医疗机构的切实痛点,提高医疗效率,用技术的手段赋能医疗行业,带来医疗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而阿里擅长的生态系统建设,也体现在天猫、钉钉等生态链产品关于大健康功能的打造,如收购持有医药电商C证的连锁药店(后改名“阿里健康大药房”),开启医药电商的自营业务,联手“钉钉”为企业用户提供健康体检等相关服务,收购健康管理机构爱康国宾等等,所有业务,除了爱康国宾以外,都未曾走出医药零售的路子。

阿里的动作已经很明显,但切入点的选择上依然没有找到非常切实有效的模式。得益于阿里零售基因,药品销售可能发展顺利,但还不足以称之为大健康生态,也无法解决未来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场景。

3. 平安好医生:问诊切入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业务层面,平安好医生完成良性业务闭环的三步分别是:全职医生免费在线问诊切入解决实际刚需,走路计步发红包爆红获得网络流量,收购牌照进入医药电商实现变现,另外还有家庭医生的增值服务也有不菲的盈利。底层技术层面,通过问诊,平安好医生积累了大量问诊数据来训练问诊机器人,初步实现了在线问诊这个场景下的数据智能。

但是,平安好医生目前仍在走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的老路,通过大量补贴获取用户,流量为王的主导思维下,用户是否能获得专业的健康指导和问诊,无法得到长久保证,毕竟数亿级的市场,想依靠自营医生团队来提供高质量服务是个伪命题。

用互联网思维做医疗,还是把医疗互联网化

综上,从这些巨头对于大健康切入的模式,都能看出各自出身的“影子”。相同的是,都把医疗服务中重要的环节进行互联网平台转接,依托互联网自身优势优化了原有流程,但医疗服务本身是一项复杂严谨的事业,单纯的讲医疗“互联网化”都不能触及核心场景,无法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满足不了医生、患者供给需求的核心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都做成了合格的互联网产品,也成了不合格的医疗平台。

真正构建互联网大健康生态,要深度剖析解构传统医疗场景,挖掘医疗价值链关键角色,为医生和患者双端赋能。对医生而言:提供医生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帮助医生拓展增量,经营医生个人品牌,拓展大医生执业渠道,提升基层全科医生学习途径;对患者而言:为基层诊疗与大医生之间搭建连通渠道,优化常见病慢性病诊治流程,提供健康管理、家庭医生全天候健康服务,是医疗互联网化的最终目标。

为何阿里、腾讯等巨头,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

相比互联网巨头的思维模式,不乏一些传统医疗机构依托行业深耕经验,正在实践医疗互联网化,如民营品牌佰年颐堂中医院集团旗下的宣御医共享中医平台,通过“前置医师”“执业医师”“医生经纪人”等平台角色的概念,将大医生与基层医生功能清晰定位,明确分配模式,结合中医行业围绕医生为主的诊疗方式,正在走出一条将传统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发展红利共赢生态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