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脈區域水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

水資源作為一種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既是生態環境的控制要素,又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水資源的安全問題及其可持續發展是秦巴山脈綠色循環發展的關鍵環節,對尋求區域綠色循環發展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區域水資源經濟面臨問題

(一)非常規水源利用率偏低

據相關省市2017年度《水資源公報》統計,秦巴山脈區域的地表水供水佔比約為76%,地下水供水佔比約為22%,而其他水源供水極少。

區域內非常規水源供水率最高的三個地區依次為隴南(13.20%)、定西(11.43%)和西安(7.46%);陝西和河南片區地下水供水率較高的地區,非常規水源供水率不足5%。

區域內大多采用雨汙混流的共用下水管網,分流改造滯後,浪費了大量雨水資源,生活汙水和工業汙水的處理不足限制了再生水源供水比例。

分析相關縣市的用水指標,部分地區存在水資源利用率較低的現象,在人均用水、農田灌溉、工業用水方面均有較大的節水空間。

(二)生態用水意識有待提高

據相關省市2017年度《水資源公報》統計,秦巴山脈區域生態環境用水量為6.195×108 m3,佔總用水量的比重僅為3.09%。

河南片區洛陽市、陝西片區西安市的生態環境用水量佔總用水量比重最高(超過10%);湖北片區地表水源充足,生態補水需求小;仍有部分地區存在生態補水認識不足的問題。

(三)農村地區水環境汙染治理成效不顯著

關於農村地區的汙水排放及治理,標準缺失是最大問題。目前在秦巴山脈區域,僅重慶、陝西、四川正式出臺了相關地方標準,甘肅和河南發佈了徵求意見稿。

農村生活汙染治理技術和設施種類多樣,部分地區簡單照搬城市汙染治理技術,沒有結合當地區位條件、水量水質等特點採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技術和模式。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受排汙管網限制,汙水收集能力差、處理設施建設覆蓋率低。

(四)水價改革及水權交易發展不均衡

秦巴山脈區域整體水價偏低,水價改革發展進度不均衡。部分地區生產運營用水與居民家庭用水價格相差不大,水資源管理中限制工業用水的用意並未得到體現。

在居民家庭用水方面,部分地區未執行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制度,部分地區汙水處理費徵收標準未達到國家要求。在水資源費方面,不少地區存在未徵收或徵收標準偏低的問題,不足以彌補供水成本和水資源的稀缺性。

水權制度不完善,水權交易仍處於探索階段,造成水權交易市場的人為隔離。當前水權交易過多關注於水資源的經濟價值,對水資源的生態價值重視程度不夠。

二、總體發展思路

(一)節約優先

全面推進秦巴山脈區域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嚴格控制水資源消耗總量和水資源消耗強度。

推進汙水再生利用和雨水資源化利用,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以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來促進區域內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

(二)完善機制

堅持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行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激發秦巴山脈區域水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探索建立秦巴山脈區域水權制度,建立用水權初始分配製度,培育和發展水市場,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形式。

(三)科技支撐

發揮和強化科技支撐作用,促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秦巴山脈區域水資源監控管理、廢水處理、節水設備等方面的應用。

加強先進實用技術示範和應用,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培育和壯大節水產業和綠色產業。

秦巴山脈區域水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

圖1 秦巴山脈區域水資源經濟發展要素構成示意

三、發展建議

(一)全面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方案》

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動節水灌溉設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促進智能化技術在節水灌溉中的應用。

不斷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引導企業開展節水技術升級及再生水回用,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體系。

科學制定並實施供水管網改造技術方案,逐步推進舊管網改造,開展精細化管理,構建數字管網。

以再生水應用為導向,倒推廢水處理標準及工藝,優先考慮園林景觀、市政綠化、農業灌溉及工業利用,加強先進水處理技術在再生水回用中的研究與應用。

實行低影響開發模式,因地制宜建設“滲、滯、蓄、淨、用、排”技術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推進區域內海綿城市建設。

(二)完善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建設

逐步完善農村住宅的給水設施和排水設施,佈設汙水收集管道,建設排水乾管,推行“汙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和“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雙重結合。

加強農村汙水處理工藝的組合和優化研究,研發流程短、設備少、易管理的技術支撐體系,發展綠色高效飲用水處理技術,開發新型水質淨化工藝。

推進“低碳、經濟、簡便、長效”的農村汙水處理模式,因地制宜選取集中式或分散式處理模式及相應的汙水治理處理技術。

設立地方政府主導的農村汙水運營機制,構建長期穩定的農村汙水治理資金保障機制,形成第三方專業機構市場化運行的服務體系。

(三)堅持市場導向,全面推進水價體制改革

建立並完善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合理確定階梯水量、分檔水價、計價週期,加快城鎮“一戶一表”改造工作。

合理提高汙水處理收費標準,按照“汙染付費、公平負擔、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適度提高汙水處理費標準,加大汙水處理費收繳力度。

合理提高水資源費徵收標準,穩步推進水資源稅改革。

完善取水許可制度,提高取水計量設施普及率,實現自動化的監督執法檢查。

(四)完善水權制度建設,規範水權交易

完善初始水權確權及分配機制,著眼於建立秦巴山脈區域內的水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參與水權交易市場的行業範圍與交易主體範圍。

規範水權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市場在水權交易價格形成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保障水權出讓方獲取水權增值的合理收益。

(五)依託資源優勢,創新水經濟發展模式

遵循“綠色、創新、融合、可持續”原則,推動秦巴山脈區域涉水產業的全面發展。

發揮水資源優勢,培育壯大天然水產業是推動秦巴山脈水資源經濟綠色循環發展的重要途徑。

結合區域內的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水文景觀,大力發展旅遊業。

基於區域良好的空氣及水資源優勢,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

建議發揮區域的中藥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中醫藥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