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在阅读文章之前,菠萝想问大家一个脑筋急转弯,“

一种东西,这是你的,但别人经常用,自己不常用,请问是什么呢?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答案了,没错,就是“名字”

我国是一个重视名分和宗法的“礼仪之邦”,姓名不仅是代表个人的符号,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清代唐甄在《潜书·名称》中说:“名者,序长幼,辩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

像《红楼梦》中人物的名称,其谐音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如“甄士隐——真事隐、霍启——祸起、娇杏——侥幸……或讽刺,或感叹,或暗示,极具艺术魅力。

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菠萝最近在阅读当代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发现老爷子在“借名传情”这方面可以说是继承了曹公的衣钵。虽说在阅读时我们记得最清楚的通常是书中人物的名称,可它们也恰恰是被我们忽视的存在。和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相比,人物名称仿佛就是一串毫无意义的编码,但是,作为人物角色的另一张脸,“名字”对于作者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这么简单。

今天,就让我们以《汪曾祺经典作品集》为例,从3个方面,浅析命名在其文本中的多重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汪曾祺在其作品中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

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汪曾祺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形式主要分为3类:

第一类是有全名,即既有字又有名,如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沈沅、高北溟、王淡人、季甸民、云致秋、赵宗浚等;

第二类是只有简称的,如叶三、陈四、王二、薛大娘、老汪、老吕、关老爷、赵所长、戴车匠、老锡匠等;

第三类是只有绰号的,诸如陈小手、陈泥鳅、八千岁、宋侉子、詹大胖子、高大头等。

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由此可以看出,汪曾祺给人物“命名”时,不仅会根据人物在社会上所处的身份地位,还参照人物的自身的性格及其人品。所以,对于作家来说,“名字”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区别身份。

“全称命名”形式

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 “知识分子”的崇敬,又暗示了其对“道貌岸然”之徒的鄙夷

一般来说,对于医生、画家、教师等知识分子,汪曾祺均以姓、名皆备的全称为其命名,如画家季匋民、教师高北溟、医生王淡人等。

全称命名方式与人物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较高的身份相称,表明人物在集团中具有受人尊敬的地位。

但即便对于知识分子这一阶层的人,汪曾祺也不是一概而论,他在为人物命名时也同时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情感,依据不同的语调,使“命名”同时隐蔽性地负载起作者价值评判任务。

比如对于情操高尚的“我”的老师高北溟的命名依据这样的语调:“校歌的作者是高先生……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三字一停顿的语调充满着“我”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位端庄正直的君子形象。

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而对于这一阶层中的“假”人物,汪曾祺也充分发挥其“命名”的技巧,如对于他所贬斥和讥讽的《金冬心》中的读书人金冬心,一开篇即是一大段毫无意义的“敬称”: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梭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汪曾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金冬心如此多的各式各样的名号,想表达的是恰恰是自己对金冬心沽名钓誉行力的厌恶,看似是夸赞,其实是毫不留情的嘲弄。 “反讽”手法的运用,既暗示了作者对金冬心的态度,也奠定了全文的叙述基调。

2 “简称命名”形式

作用:既表现汪曾祺对于“民间”的热爱,又表现其对“政治”的疏离

对于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汪曾祺多以简称命名,诸如叶三、王二、薛大娘、老汪、老吕、关老爷等。

以上这些极为“口语化”的人物名称

无形中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一股亲切感,觉得这些人物不再是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

除了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口语化”的命名形式也暗含了汪曾祺对民间风俗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老爷子曾说过,“我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

然而,汪曾祺有多爱“风俗”,就有多厌恶“政治”。对于来自“官方”的有政治身份的人,汪曾祺一律以简单的以“姓+职务”的方式为其命名,很少给人物以正式的名字。

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如“一个姓胡的支书”,“调来一位新所长,姓赵”,然后就在文本中称之为“胡支书”,“赵所长”。其实,这种命名方式恰恰反映出汪老爷子的创作意图,他想塑造一个完全脱离政治体制的世外桃源,他之所以如此疏远政治,就是为了避免文学成为政治的工具。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有政治身份的人往往极少出场,即使真的出场,描写时也是简略将其一笔带过,甚至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

汪曾祺评论别人小说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尤其坏的是《小竹》里的丈夫。温文而雅,眉清目秀。但是一个坏透了的伪君子,惯用软刀子杀人,手段狠毒,他可以不动声色地整人,不显山不露水地把一个喜欢小竹的青年一再调动,调到无法生活的边远地区去。这样的人会不断地得到提升。这种人的名字叫做‘干部’”。

从这段近乎于刻薄的文字从,我们不难体味出汪曾祺对于“干部”这一类人物的憎恨之情。汪曾祺始终相信

“权这个东西是个古怪东西。人手里有了它,就要变人性”,也正因如此,在他的小说中,干部们是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

3“绰号命名”形式

作用:既表达了汪曾祺对人物的称赞,又表现出汪曾祺对人物的鄙夷

绰号就是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代表性的称谓。绰号是人名的另外一个类型,相对于大名,绰号有更多的戏谑、讥讽和挖苦的成分。

汪曾祺小说中人物的绰号有两类来源:一类着眼于人的相貌特征,如詹大胖子、高大头等;另一类是根据人的性格、品质等特征,如宋侉子、八舅太爷等。

一般而言,汪曾祺在文本中会专门对某个绰号的来历加以交代。如关于“宋侉子”的来历,作者是这样叙述的:

“宋侉子是个怪人。他并不侉。他是本城土生土长,说的也是地地道道的本地话。本地人把

行为乖谬,悖乎常理,而又身材高大的人,都叫做侉子(若是身材痩小,就叫做蛮子)。宋侉子不到二十岁就被人称为侉子。”

对“八舅太爷”的绰号也有一番解说:“把不讲理的人叫做‘舅舅’,讲一种胡搅蛮缠的歪理,叫做‘讲舅舅理’。”

读当代作家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浅析其小说中有关“名字”的隐喻

汪老爷子在给人物起绰号时也是脑洞大开,在他的小说里,既有“宋侉子”,“八舅太爷”这类口语化的外号,也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类充满文学艺术性的绰号。

话说西南联大有一个学生名叫金昌焕,怎么说也算得是有身份的人,却有绰号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大家为什么这样叫他呢?因为这个人有许多怪异行为,其特异处有以下几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一绰号,不仅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即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表明作者对该人物不良品行的鄙夷,为下文写他的偷窃行为作铺垫。

在汪曾祺笔下,一个简单的名字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作用。该绰号不仅形象地概括了书中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这种命名方式因其符合民俗心理而传达出更多的文化意味。

写在最后

从以上三点来看,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并不仅仅只是用来区分的符号,还暗藏作家对于人物的隐喻, “命名”悄悄地参与到作品的构成中,成为作家用来表达倾向的重要艺术手段。现在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作家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在阅读就一定不能忽视人物名称这一重要线索。

汪曾祺《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河南文艺出版社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红莉《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河北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