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好無聊”:孩子整天喊無聊?這並不是你的錯

“媽媽,我好無聊”:孩子整天喊無聊?這並不是你的錯

前幾天,跟閨蜜聊天,她跟我說:你知道嗎?我不怕孩子搗蛋,也不怕孩子不肯上興趣班,最怕的是他說:“媽媽,我好無聊啊。”

因為聽到這句話閨蜜就會特別焦慮:

覺得孩子的時間在一點一滴浪費掉,而原因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安排好,更會擔心孩子這麼小就覺得無聊,那長大了以後怎麼辦,人這一輩子有大量的時間需要自己去打發去安排去充盈,如果只是覺得無聊,基本意味著生命質量在打折。

曾經,這一句微不足道的話也帶給我一連串的煩惱,甚至我還會莫名其妙地內疚。

對於孩子,我一度見不得他們發呆無聊,賴在地上什麼也不做,只要稍微空閒下來我就覺得要乾點什麼,親子游戲、畫畫手工、科學實驗、下廚,週末騰出一整塊時間,帶著他們去看演出、博物館、去騎車、去游泳、去攀巖、去溜冰、去大自然、去海邊、去遊樂場、去超市......

縱然這樣,當我要乾點自己的事情,寫點東西,做個家務什麼的,大寶二寶還是會喊著:

“媽媽,我好無聊啊”、“媽媽,好沒意思啊~”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明明有那麼多玩具,那麼多繪本,那麼多吃的喝的,明明媽媽就陪在旁邊,小朋友還是會偶爾幽怨地來句:“好無聊啊。”

後來我明白了,“無聊”這種“病”,根本就不是你給的陪伴給的愛多了就會消失的。

“媽媽,我好無聊”實際在表達啥?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問題,我們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去看到孩子許多行為背後,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當孩子抱怨好無聊時,你是不是開始煩躁,很著急地想把這個無聊當做問題去解決?很想立刻把她的「無聊」變成「有聊」。

這一點蜜絲懂深有體會,但我們需要努力先在這種煩躁中暫停一下,先去看看,當孩子抱怨說「好無聊」時,他想要表達什麼。(也就是所謂的“同頻”:)

當孩子說“我好無聊”的時候,其實是孩子面對“無聊”時煩躁不安,他們不喜歡這種感覺,急於從這種感覺中脫離出來。於是用這種表達來訴求:“媽媽,你要負責讓我開心哦。”

這個時候,很多媽媽因為早已習慣了有求必應,所以會立馬開始行動起來,解決掉這個“問題”。而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玩電子娛樂設備。但必須承認,這其實是大人在偷懶。它絕對算不上好的消磨時間工具。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還有父母總怕孩子一個人無聊,於是把孩子的每時每刻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強迫自己扮演好陪玩的角色,幫孩子安排好可以做什麼,於是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學會和自己相處、沒有學會安排時間、沒有學會動腦筋、沒有學會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於是,習慣了別人幫忙打發無聊的孩子們,經常會出現那句“媽媽,我好無聊”。

其實,你不必急於把他的“無聊”變“有聊”,趕緊給他找事做!“ 浪費時間也很重要啊,孩子本來就應該體會無聊。

這次疫情期間,從大人到孩子都在深度感受無聊。孩子們的幼兒園和學校都延遲開學,父母們感覺自己揹負了很多責任,必須去充實孩子的時間。孩子們大喊無聊的時候,父母們會感覺很崩潰、有負罪感,覺得自己不得不為孩子解決“無聊”這件事。

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為孩子們提供益智類的學習和遊戲內容。所謂的“超長假期不虛度”固然有道理,但是適度的“無聊”也一樣重要。

1,無聊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曾經讀過《引爆點》這本書,該書作者研究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比如比爾·蓋茨和甲殼蟲樂隊,以及最棒的運動員,最棒的學者,他們是如何成功的,他們有什麼共同之處。結果發現,影響他們的往往是一些無聊時做的小事。

當你無聊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會發生什麼?你會思考,而且會用一種新的方式去思考。心理學的研究讓我們知道,無聊是通向創造力道路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點。”

現在,無論是在家早教,還是上學後的晚間時光,我開始明白:大人安排的益智活動固然很重要,但我們一定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全部填滿。學習、練琴、興趣班、益智遊戲再怎麼忙,我都會刻意給她們“留白”的時間。

“留白”的意思是:這段時間,大人不做任何安排,讓孩子自主活動。

在留白時間裡,孩子們也創造了很多我想不到的事:

自制乒乓球拍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畫了許多本漫畫書;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用樂高創造購物中心的場景,還設計了繁瑣的一天購物的細節。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實在沒什麼事幹,到院子裡捉來飛蛾蟲養著看它變蝴蝶。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2,這是孩子練習和自己相處能力的機會

和自己相處,能有多難?個人的經驗是,非常難。

有的人樂在其中,也有的人是迫於無奈——他們不知道如何停下來。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填得滿滿當當,一旦出現空閒時間,就會恐慌,就會馬上去找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做。

看似有追求,其實是無法跟自己相處。

許多人親密關係遇到問題,也同樣源於缺乏和自己相處的能力。他們無法忍受沒有愛人、子女的時間,很容易喪失應有的界限,於是索取過多或者付出過多,最終導致了親密關係的失衡。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內外有別,和人交往的時候主動積極,一個人的時候享受孤獨;我希望他們張弛有度,忙碌的時候儘可能高效,閒適的時候也完全能夠自得其樂。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寶寶,都天生的擁有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除了少數高需求寶寶從出生起就特別需要他人的關注,大多數寶寶都能在吃飽睡足之後,怡然自得地待一會兒,這就是他們同自己相處的時光。

3,無聊的狀態,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當孩子說“媽媽,我好無聊”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是:那我們來做某某遊戲/去某某地方/看某某書吧。

不管提供給孩子的方案是什麼,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承擔起了讓孩子不無聊的責任。

可是,讓孩子不無聊並不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也沒有必要時時刻刻取悅他、娛樂他,當孩子覺得無所事事是一個不那麼舒服的狀態的時候,他正面臨著一個挑戰自我的機會——嘗試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新的樂趣。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著等一等,讓孩子在無所事事的狀態下待一會兒,不急於立刻提供解決方案,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能夠找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來做。不管那些事情在我們看來是否足夠有意義,但只要他們自己覺得不再無聊,這便是他們的成功。每一次從無聊中走出來的經歷,都是一次他們和自己對話,一次對自己負責的練習。

所以,蜜絲懂覺得,咱們不必擔心,害怕孩子無聊,甚至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不被安排的空白時間。

當然對於學齡前小寶寶而言,要學會自己克服無聊,需要的是一個習慣開動腦筋、發現樂趣的過程。

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要相信玩是孩子的天性,需要克服的只是惰性而已。

當寶寶突然有了無聊的時間,比如突然不能看手機、電視了,突然放暑假不用上幼兒園了,一開始會不習慣。爸爸媽媽要能夠容忍這個看似無聊的適應過程,一定不要把這個責任背過來。

比如現在大寶二寶再說“我好無聊”的時候,我不再直接給建議,而是問,你覺得有什麼可以安排的嗎?看看周圍,你覺得有什麼是可以做的?你是想要媽媽參與嗎?你可以安排好,給我分配點工作!

而且心理學家做過研究發現,很有意思的是,他並不會一直抱怨“無聊”,他們很快可以找到能讓自己開心的事。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其次不要干涉孩子自己找的樂子。

孩子自發做的事,可能看起來“沒什麼營養”,像在桌子底下躲兩個小時、發出咱們聽不懂的怪聲、唸唸有詞等等,但就像孫瑞雪說的:成人覺得無聊的東西,卻使兒童內心發生著我們不知道的一系列的變化。

最後,和孩子一起製作“無聊罐子”。

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想一想無聊的時候可以玩些什麼遊戲,把它們一一寫在紙條上,比如“畫一棵樹”、“給娃娃洗澡”、“編一個故事”等等,不識字的話可以畫圖案代替文字。把這些紙條放進一個罐子,做成“無聊罐頭”。( 有人還把這些創意活動做了整合,有115項。我看了以後覺得有些還蠻有啟發的,可以在公號後臺回覆“無聊”領取!)

跟孩子說好,當他們感覺“無聊”的時候,就自己到“無聊罐頭”裡倒出3張紙條,做紙條上的遊戲。

孩子一開始會把這當作有趣的遊戲,慢慢地就會適應自己尋找樂趣了。

童年被大人包裝成了有趣充實和日程滿滿,抱著這樣的生活預期一旦撞見了現實,才會發現世界上有多少事情是沉悶重複枯燥的呀,就像註定會日益增長的作業量,為了出成績需要做的刻意練習,例行公事的生活日常,這些都需要自我調節能力去和無聊對抗。

我們需要給孩子適度的陪伴,也要允許孩子適度的無聊。

很喜歡羅素的這段話:“孩子必須要利用想象力和自身能力來克服無聊,孩子就像幼苗一樣,當它被安安靜靜地放在同一片土壤中的時候,它的長勢最好。太多喧囂對於孩子們來說並不是好事,只會讓他們長大後無法忍受能夠帶來豐饒的單調。”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當你允許孩子花幾個小時蹲在路邊專心地觀察研究蟲子的活動,或者讓他自己畫一些不著邊際的畫,或者寫一些看上去很簡單的句子(他說是詩歌)。這樣說明你已經發現了無聊的價值。因為孩子的內在驅動有著比外在驅動更強大的力量。

給孩子一個時常感到有點無聊的童年,讓他從小學會直面自己,和自己對話,與自己相處,擁有充盈而多彩的心靈,是他一輩子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啊。

也許這次漫長的假期會讓你發現:是時間把“無聊”的權利還給孩子了,他們正在從中受益。

#你家孩子會經常說“我好無聊”嗎?#留言區說說唄!

“妈妈,我好无聊”:孩子整天喊无聊?这并不是你的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