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你是否經歷過“自溺症”?

最近網絡上新出來個流行詞:自溺症。意思是:特別溺愛自己,想盡一切辦法自我獎勵。表現為嘴上說“我就睡一會、我就吃一點點、我就玩一下”,結果不起床、吃貨暴露、一玩玩半天。這個詞語的解釋很有趣,因為褒貶各佔了一半。

缺愛的你是否經歷過“自溺症”?

“愛自己”是心理學一直提倡的行為。但“溺愛”,是沒有原則的愛,又不是心理學提倡的行為。

志林哥哥曾經有段時間是很溺愛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玩多久遊戲就玩多久。本來是為了開心的,可結果體重蹭蹭地漲,玩多了反而感到很空虛、抑鬱。志林哥哥不但沒有感到多久的開心,反而在1年後看著鏡子中的我,發現連我都認不出自己了。這時志林哥哥才明白:愛自己跟溺愛自己真的是不一樣。

志林哥哥曾一度研究兒童心理學,取得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也是兒童心理學方向,所以今天志林哥哥就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聊聊。

其實缺愛的孩子都會渴望有這一天:無條件地接納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評判,沒有阻礙。即使被溺愛的結果並不好,但被溺愛的這段經歷是每個缺愛的孩子都避不掉的。因為沒有經歷的,總是在騷動。只有經歷了才能放下。

缺愛的你是否經歷過“自溺症”?

志林哥哥不後悔曾經那麼地溺愛自己,雖然結果很不喜歡。但如果重新讓志林哥哥活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去經歷那段溺愛。只有經歷後才知道:愛自己並不是什麼都順著自己,也並不是無條件地接納。很多時候,愛就等於痛苦。

沒有那段經歷的志林哥哥可能完全理解不了:為何人要被教育、被拒絕、去吃苦受罪。

很多人都知道不能放縱地吃垃圾食品。即使非常喜歡可樂、漢堡、奶油蛋糕,也要少吃。否則身體會急速發胖,還會得各種疾病。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如果你想依靠一個人就要誠懇地表達,而不是偷偷地做很多暗試探。很多人也不知道:想要身心健康就要必須有合理的睡眠、飲食和適合自己的運動。因為誠懇地表達太需要勇氣了,合理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太多規則了。這些都會帶來痛苦。

有人會問:愛不是就應該快樂麼?志林哥哥曾經也是這麼覺得,所以我經歷過那段溺愛。但是現在志林哥哥知道快樂的標準是:健康,身心均健康。所有不符合健康標準的快樂都是假象,也都會很短暫的。不過健康不等於沒有痛苦。相反健康一定會伴隨著各種痛苦。比如運動的痛苦、面對的痛苦、選擇的痛苦、承擔責任的痛苦...只有允許自己快樂和痛苦同在的人,才能真正地懂得愛自己。

缺愛的你是否經歷過“自溺症”?

最後志林哥哥想說長期的溺愛自己其實會帶來各種身心不健康。會讓我們逃避責任、亂吃東西、放縱身體走向疾病、失去朋友等。失去這些時我們會感到非常悲痛,而且悲痛會遠遠大於溺愛時得到的短暫快樂。

所以,如果你有自溺症,我覺得是可以去經歷的。因為經歷後才會理解愛和痛苦的真正關係。而且也可以滿足你那無處安放的、想要被無條件接納的需求。只是最終真正的愛自己的方式是:獲得健康。捨棄很多,是為了獲得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