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失利後,張魯選擇投降曹操,為何不投靠劉備?

lovebenyao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我們可以先看看張魯的歷史記載,張魯此人是沛國豐縣人,他的家族是在祖父張陵的時候遷居到了蜀地,張陵也就是後來的張天師,在鵠鳴山中學道,也就是道教,張陵曾經寫道書來吸引百姓加入道教,凡事加入張陵創立道教的教徒需要出五斗米,所以這支道教也被稱作五斗米教。而且張陵是沛國人,曹操也是沛國譙縣人。張陵的孫子就是張魯,可以說張魯和曹操還有一段鄉里情。張陵去世後,他的兒子張衡繼續傳道,最後到了張魯的這一代人也是在傳教。後來東漢末年時期,擔任益州牧的是劉焉,劉焉有割據的野心,於是派張魯擔任督義司馬和別部司馬張脩一起帶兵前去攻打漢中太守蘇固,在攻下漢中之後,張魯於是襲擊殺死張脩,奪取了張脩的部下,但是張魯一直是臣服於劉焉,但是劉焉之子劉璋即位之後,劉璋以張魯不順從他的調遣為由,盡殺張魯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將龐羲等人攻張魯,多次為張魯所破。張魯於是在明面上開始割據漢中。但是當時的群雄都無力西顧,於是張魯得以割據漢中長達30年之久。

曹操攻打張魯的戰爭

在建安二十年曹操來攻打漢中的時候,當時的張魯就準備投降,只是張魯的弟弟張衛不肯,張衛率領數萬人在陽平關堅守,但是張衛被打敗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當時的張衛駐守在陽平關周圍的山上,曹操猛攻張衛但是不能夠擊垮張衛,士兵傷亡很多。而且軍糧運送困難,這導致曹操想要退兵,於是派夏侯惇、許褚前去命令山上的士兵返回,但是作為前鋒的軍隊一時間沒有到撤退的命令,在夜裡誤打誤撞進入張衛軍隊的大營,這使得張衛的軍隊誤認為曹軍來襲,一夜之間崩潰,辛毗、劉曄前去報告,曹操還有點不信,最後是夏侯惇前來報告,最後曹操進兵一舉擊潰張衛。另外一種說法則是那天夜裡是有野生的麋鹿數千只闖入了張衛的軍營導致軍隊大驚,而曹軍的高祚等人則是和張衛相遇,最後高祚等人鳴鼓,吹號假裝大軍前來,張衛等人以為曹軍設下了埋伏,只好投降。

一心想要歸降曹操的張魯

但是最後無論如何張衛被曹操大敗,張魯聽說陽平關被攻破之後,於是又想投降,但是手下苗圃說現在去投降功勞太小沒有收穫,不如前去樸胡前去抵抗曹操,然後再投降,功勞就會大很多,於是張魯就前往巴郡,可見這裡也可以看到張魯一心想要投降曹操,只是想混一個一個大一點的功勞,這樣投降就可以索取更大的利益。從另外一個例子也看的出來,張魯手下的人想要燒掉張魯在漢中的寶貨倉庫,張魯卻說我本來就想投降曹操,只是意思沒有達到而已,現在走了只是閉其鋒芒,不是有其他的意思,寶貨倉庫就留在這裡送給曹操。曹操的大軍來到南鄭之後,看到寶貨倉庫都沒有動過,十分開心,派人前去說服張魯,張魯最終帶著所有人投降曹操。曹操封張衛魯鎮南將軍,對待他像客人一樣,封爵閬中侯,食邑萬戶。張魯的五個兒子和閻圃等人都被封為列侯。

本來張魯就一心想要投降曹操,只是想要獲得大一點的利益而已。他沒有投降劉備的打算,否則張魯在巴郡的逃亡過程裡,當時的劉備派黃權前去迎接張魯,張魯完全有機會投降劉備,但是他還是從巴郡返回漢中投降了曹操,他的意願可想而知。


人者仁義也


張魯漢中之戰失敗後大罵劉備說:“寧為曹公做奴,不為劉備上客!”然後舉城投降曹操。

張魯為啥如此痛恨劉備呢?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劉備張魯有直接的仇怨

其實劉備在各地飄零無落的時候,漢中土霸王張魯壓根不認識劉備,兩人自然也談不上有仇。

但是張魯卻因為在劉焉時期強佔了漢中,得罪了新的益州牧劉璋,劉焉活的時候還好,等劉焉死了劉璋繼承了益州牧,劉璋直接殺掉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

璋,字季玉,既襲焉位,而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為仇敵。--《三國志-劉璋傳》

張魯大怒,殺母之仇不共戴天。於是張魯和劉璋交惡,互相攻殺,劉璋沒啥本事,敗多勝少,於是想著尋求外援,剛開始找的是曹操,可惜一個是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需要回北方重新積蓄實力。另一個是曹操太厲害,如果擊敗了張魯,益州就是曹操的下一個目標。

於是在張松、法正的建議下,劉璋於是邀請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入川,讓劉備替自己打張魯防曹操。於是劉備和張魯自此結怨。


二、劉備挖張魯牆角

劉備和張魯的戰爭並不是很激烈,因為劉備主要目的是收買人心,劉備的這種做法和強大的實力很快就引起了劉璋的懷疑,劉璋殺掉了急於投降劉備的張松,雙方正式撕破臉。

劉備很迅速的擊敗了劉璋,佔據了益州。這時候馬超被曹操擊敗,隻身逃亡張魯,但是張魯不敢重用馬超,後來劉備略施小計就挖了張魯的牆角,把馬超收歸麾下。

張魯自然氣憤不已。


三、張魯投降曹操早有預兆

曹操看到南方不好平定,於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西邊,漢中張魯於是首當其衝。

張魯本來馬上要投降,但是他弟弟張衛不同意要打一次,但是張衛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張魯又要投降,張魯手下的謀士建議,現在大敗仗被迫投降你肯定地位很低,還不如堅守一會再投降,曹操肯定大喜。張魯從諫如流把漢中完完整整的丟給了曹操,自己跑到巴中避難(堅守)。

曹操對此表示很讚賞。

在巴中期間,劉備一度打算把張魯請過來,為以後爭奪漢中做打算。張魯的謀士給張魯給了有且僅有的兩個選項說劉備或者曹操:“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

張魯直接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既然張魯早就做好了投降曹操的打算,說這句話直接是堵住悠悠眾口,讓大家死了投降劉備的心。這句話也是說給曹操聽的。

果然,張魯投降曹操後直接被封為萬戶侯,五個兒子都是列侯。要知道當時曹操自己也才三萬戶,張魯從這一點上幾乎就是僅在曹操之下。投降劉備張魯能得到啥呢?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華陽國志》

以史為鑑


張魯選擇投降曹操,是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因為投奔曹操能使張魯的利益最大化。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挾大破馬超、韓遂關中聯軍的勢頭進攻張魯,並在陽平關擊敗張魯的軍隊。漢中人心慌慌,北有曹操,南有劉備,夾在兩強之間的張魯,只能做二選一的選擇題。

寧為雞頭,不為牛後。按理說,曹操來襲,打破了張魯想繼續獨霸一方美夢,應該恨曹操多一點,投劉備才理所應當。然而權衡之下,張魯最終還是決定投降曹操。

首先,無論是投曹操還是投劉備,這位前漢中之主都會被遷出漢中,曹劉在漢中必有一戰,張魯留在漢中只會徒增變數。投降曹操,張魯要麼去鄴城,要麼去許昌,總之是遠離戰場,漢中戰事不會牽扯到他。相反投靠劉備,不是去益州,就是去江陵,而江陵已經有劉璋了,大概率會留在益州;劉備若是勝還好,如果敗了,沒有漢中做屏障,蜀中地區也就危險了,這種朝不保夕的日子不是張魯想要的,一旦被曹操抓住,只有死路一條。

其次,直接投降曹操,張魯是把一個完整的漢中交到曹操手中,曹操代表大漢朝廷只能厚加賞賜,之後漢中是曹操佔據,還是被劉備搶走,都與他無關,有功無過。而投靠劉備呢,益州剛剛易主,經歷一場大戰後的蜀中地區暫時不能全力對抗曹操,只可能派一支軍隊在張魯的配合下拖住曹軍,等待劉備抽出手來收拾局面,而那時漢中多半已被打爛,張魯在劉備那裡的分量就會變輕,得到的好處也會變少。

最後,是私仇。劉備佔據益州後,很倚重蜀中地方勢力。漢中勢力本就不如益州,與曹操大戰之後,實力更會下降,話語權就會很小。念在香火情,劉璋會過得不錯,而與劉璋有滅門之恨的張魯,日子恐怕就不會好過了。與其和仇人共在一個屋簷下,還得提心吊膽,不如索性離遠點,眼不見心不煩。


寒星針


在張魯投降曹操之前,還發生過這樣一個小插曲。有人建議張魯不要投降曹操,應該去歸順剛剛佔據益州的劉備。張魯說了這樣一句話:“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並不見於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而是出自常璩的《華陽國志》當中。那麼,為什麼張魯不投奔劉備而一定要歸順曹操呢?

張魯(?—216年、245年),字公祺(《後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 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於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別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並在此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他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原"期實張魯不選擇劉備是因為兩個事件造成的。第一個事件便是在益州爭奪戰時發生的。當時,劉備正圍攻成都。而就在這個時刻,劉備還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那便是秘密與寄寓漢中的馬超聯絡,誘使馬超背叛了張魯。劉備此舉固然壯大了自己的力量,但卻破壞了自己與張魯集團長達數年和平共處的關係。

第二張魯與曹操展開漢中之戰時,劉備並未給予過張魯任何的幫助。直到張魯兵敗放棄南鄭逃往巴中地區時,也不見劉備有任何動作,可見劉備一開始並不敢在漢中與曹操展開正面對抗。直到張魯瀕臨絕境時,劉備才派遣黃權率軍北上去迎接張魯。

劉備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顯,是為了利用張魯在漢中的影響力,為日後奪取漢中創造有利條件。很顯然,劉備的這些投機之舉早已被張魯看穿。因此,張魯才會對劉備不屑一顧,發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肺腑之言。


戀戀紅塵714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人。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的一個軍閥,也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

時,益州牧劉焉,任命張魯為暫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脩,分別率軍攻擊漢中太守蘇固。城破,張魯又私自襲殺了張脩,降張脩部卒。遂叛劉焉,自居漢中。

劉焉死後,子劉璋即位為益州牧。召張魯歸順,魯不從。劉璋下令將張魯留在成都的老母和家眷盡數殺戮,於是張魯與劉璋有仇。

張魯居漢中,以“五斗米教”役民,自號“師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來學道者,須交五斗米,所以叫“五斗米教”。初為“鬼卒”;受教後有誠信者,升任“祭酒”,各領部眾;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不置官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務,教民眾誠信不欺詐。令民眾自首其過,對犯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 ,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須服義役以贖罪。春夏兩季萬物生長之時,禁止屠殺。他還創立義舍,置義米、義肉於內,免費供給路人量腹取食,並宣稱取得過多,會得罪鬼神而患病。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無暇顧及地處偏遠的漢中,遂封張魯為漢中太守。張魯統治漢中地區長達三十餘年,逐漸養成勢力,羽翼日豐。就以劉璋殺害其全家為名,興師報仇,來奪益州。

益州牧劉璋見情況危急,躊躇不安。在別駕張松的建議下,派法正、孟達前往荊州搬請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入川來相助,抵禦張魯大軍。

劉備率軍進川,據住關隘 ,張魯大軍受阻,無法前進。張魯又派馬超增援,劉備用諸葛亮之計,說服馬超,使馬超率部來降並收復成都。張魯“偷雞不成蝕把米。”心中惱怒,在府中日夜大罵劉備。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弟張衛以數萬軍據住陽平關堅守,為曹操所破。張魯逃往巴中,避操鋒芒。有人對張魯說:“劉備最恨曹操,可派人去求劉備,前來相救。”張魯不得已派人去到成都求見劉備。劉備滿口答應,卻不發兵,聽法正之計,按兵不動,坐等張魯兵敗來投。

曹軍勢大,攻勢兇猛,巴中危如累卵,旦夕有城破之虞。張魯在巴中,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日日盼劉備大軍前來。十天過去,張魯未見劉備一兵一卒,遂知劉備有漁翁之意,愈加憤恨。

張魯與謀士閻圃計議 ,閻圃勸張魯早作決定:是投降曹操還是去投劉備?“協助以成大事,應該附託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來歸附。”張魯憤怒的說道:“吾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坐上客。”於是打開城門,向曹操投降。

曹操對張魯的行為大家讚許,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還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的女兒為妻。


段輝時


張魯曾經也是顯赫一時的地方豪傑,不管他的能力怎樣,能做到這個樣子已經是相當不錯啦,可天下風雲莫測,西漢末年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掌控中原,劉備入川,孫權鎮守東吳,其它地方小勢力,只能偏安一隅,沒有被曹操、劉備等人惦記還好,要是被他們惦記上了就在劫難逃。



某一天曹操突然想起了張魯,於是曹操大軍就向張魯壓來,張魯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只有逃跑,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又能逃到哪裡去呢?硬拼等於送死,躲又沒地躲,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不過投降倒是不止一個選擇,可以投降曹操,也可以投降劉備,甚至還可以投降東吳。張魯經過一番考慮後投降了曹操。



於是很多人就有疑問,為什麼張魯不投降劉備呢?

難道張魯和劉備之間有什麼不合時宜的事,當然不是,張魯和劉備沒有矛盾,其實這就是張魯的智慧,雖然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曹操明顯勢力最強,關鍵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代表了正統,張魯投降曹操,也可以說是歸順了大漢,這個就有點像當年的關羽,降漢不降曹的味道。



再說曹操最有勢力,也最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張魯本來就是漢朝的臣子,就算是讓曹操收了兵權。再說當時張魯已被曹操大軍圍困,沒有辦法突圍,突圍也是送死,還不如來個順水推舟,向曹操繳械,事實證明張魯選擇沒有錯,曹操很是優待張魯。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張魯想到了曾經的部下馬超,馬超投降劉備後,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要是張魯投降劉備,劉備還真的沒有合適的位置給他,張魯與馬超有過節,要是一起共事,肯定不舒服。

再者,張魯心裡有可能根本瞧不起劉備,劉備只不過是一個織蓆販履的小人物,靠假仁假義和諸葛亮的幫助才有了三分天下,張魯不願寄居劉備的屋簷下,想想還是曹操樹大好乘涼。








一本夏


一、劉備招降了依附張魯的錦馬超;

二、馬超歸附劉備後也沒有過實權,不受重用,張魯看在眼裡的;

三、張魯和曹操鬥法時,劉備沒有搭把手,選擇了坐山觀虎鬥,等鬥完了來撿果子,為人不齒。


tuzix88


夜不閉戶,,,,當時漢中社會就是中國道家治國模式。。。張魯封糧倉棄城,把個曹操感動得不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