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5G又開新戰場:用戶需要為用不到的毫米波埋單嗎?

真假5G又開新戰場:用戶需要為用不到的毫米波埋單嗎?

近日,手機市場烽煙再起,高通在夏威夷發佈系列5G新芯片,其中拋出了一枚炸彈——“同時支持Sub 6和毫米波的才是真5G”,這一觀點,讓基本已經達成共識的SA/NSA5G之爭又開闢了新戰場。那麼,毫米波到底是何方神聖?不支持毫米波的手機,就真不配稱作真5G手機嗎?

5G“新戰爭”背後,毫米波到底是何方神聖?

先來了解一下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和過去爭議在組網方式不同,這次爭議的焦點在於5G的波段。根據3GGP的標準,5G的波段包含Sub 6和毫米波,其主要的區別在於頻率,頻率越高,波長就越短。Sub 6的頻率範圍只要在6GHz以內,屬於釐米波的範疇,而毫米波則是在30~300GHz的頻段,兩者的頻率差異較大。

從實際使用中,兩者最大的區別則在於速率和覆蓋範圍。眾所周知,電磁波頻率越高所能攜帶的信息就越多,但頻率越高就越難穿透障礙物。Sub 6的5G網,覆蓋率是同樣情況下毫米波的5倍左右,因為毫米波極易受到障礙物干擾,就決定了毫米波的基站必須非常密集,或者是在特定的空間內使用,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所以,這兩種波段是各有所長,是一種互補的關係。所以從現實角度考慮,三星Exynos 980、麒麟990 5G、聯發科天璣1100,都選擇現階段都只支持Sub 6,並不支持毫米波,這是對消費者負責、不將無謂成本轉移給最終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反觀高通,則似乎對毫米波有些偏執的追求,其結果就是絕大多數電信運營商對高通5G毫米波方案不為所動。

目前中國的三大運營商都採用了最務實的5G策略,在前期基站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優先選擇Sub 6頻段,讓5G網覆蓋可以更廣,更有利於5G的普及。在等5G網發展一段時間,完成基本覆蓋後,再部署更高性能的毫米波頻段覆蓋,來滿足如自動駕駛、工業物聯網、遠程醫療等需要更低延遲的高性能需求應用,這才是毫米波的強項。

判斷清楚毫米波有沒有用,誰能用、適合誰用,是瞭解本次爭議的關鍵。所以,基本上可以得出結論,5G毫米波很有用,但是由於運營商策略的原因,目前中國的消費者基本用不上,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預估2年以上)可能都用不上。


用不到就是浪費錢,

5G毫米波和全網通是兩個概念


或者有消費者會說了——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如果有都支持的選擇,選Sub 6和毫米波都支持的手機不就完了。這個觀點,在4G時代曾經廣泛流行,當時三大運營商支持的是不同類型的4G網,而由於資費套餐的原因,很多用戶都採用了雙卡模式,一個運營商打電話,另一個則跑流量,這樣,非全網通的手機就會遇到尷尬。當然,只用一個手機卡的用戶,即使購買了單網通手機,也不會遇到問題。

但是到了5G時代,再把Sub 6和毫米波套用這個觀點,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因為目前只支持Sub 6是中國三大運營商的戰略選擇,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多數運營商的策略,除非你短期內有到美國,並且使用美國AT&T運營商的5G卡,否則毫米波支持都是沒有用武之地的。是的,你沒有看錯,目前為止全球只有AT&T一家使用5G毫米波方案。即便是美國鐵桿盟友日本,目前也並不支持5G毫米波。在5G毫米波商用這件事上,基本上是美國在孤獨地唱獨角戲。

我們知道,不同波段的電磁波,其射頻發射天線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對於手機而言,如果同時支持Sub 6和毫米波,除了在芯片上的成本增加外,在天線設計乃至手機的外形設計上,都會受到影響,其整體成本必然會更高。現在選擇支持毫米波的手機,很可能還等不到5G毫米波普及的那一天,手機就已經淘汰了。換言之,這種投資幾乎完全是在浪費錢。

縱觀這次關於5G毫米波的輿情發展,還有一個原因值得深思,個別參與討論的發言者不管事實基礎,認為國外標準就一定比中國標準先進,其實這明顯屬於過氣的理念。經過艱苦卓絕的追趕,無論是中國高鐵,還是中國航天技術,無論是智能化應用,還是5G通信技術,客觀來說,在很多細分領域中國相關的技術標準其實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對國外技術標準盲從是一種精神“缺鈣”,藥方很簡單,那就是多學習、多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合理冗餘”和“盲目投資”之間,

其實是一線之差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對這次“真假5G”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和判斷了。其實,消費電子的歷史上,關於硬件的超前方面,一直都有爭議。究竟是設計出超前的設備,讓用戶“一買用三年”,還是設計出實用的高性價比設備,讓用戶“三年換三次”呢?其實這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其檢驗的準繩還是用戶的投資能否獲得真實的價值,並且價值最大化。

智能手機是一個高頻次迭代的產品,一年一換的大有人在,極少有人能堅持超過三年。所以,在智能手機的選擇上,我一直鼓勵“適度冗餘”,比如在存儲空間等使用生命週期內可能形成瓶頸的地方,超前一些是合理的。但如果一味追求全面旗艦,追求一些產品生命週期內自己都用不到的參數或者功能,就變成“盲目投資”了,因為這些都不會產生真正的用戶價值。

本次的“毫米波真5G”理論,明眼人都知道是對著華為去的,但從用戶價值的角度,華為目前的麒麟990 5G不支持毫米波沒有問題,因為用戶確實短期內用不到毫米波,何必花冤枉錢?況且華為也不是沒有掌握毫米波技術,在8月就發佈的華為MateX中就通過巴龍5000支持了毫米波進行4K高清直播,其實華為才是全球首家在摺疊屏手機上打通5G毫米波“端到端”通信的廠家,若論技術儲備和研發功底,華為不僅在在Sub 6G頻段領域具有技術領先的優勢,在毫米波領域同樣也具備領先地位。5G毫米波基站的投建上,華為也一馬當先。2019年9月,俄羅斯第一大運營商與華為共同在莫斯科高爾基公園開通了第一個毫米波基站,使用Mate X毫米波在800M帶寬峰值下速率最高達到了4Gbps,可以穩定達到3.7Gbps,這也是在真實外場環境下測試到的全球最高速率。從上述分析和實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華為5G芯片現階段不支持毫米波的原因,僅僅是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和歐洲主流電信運營商不支持5G毫米波段而已,而無關於技術先進性和技術儲備。

但由於美國以莫須有的理由排斥華為產品,使得華為無法參與美國的5G網絡建設,那麼華為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滿足幾乎就不存在的美國市場需求,額外去花費成本去支持5G毫米波,這並不是技術上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是對既有市場現狀作出的商業選擇。

所以,本次毫米波和Sub 6的爭論,歸為“真假5G”是不妥的,充其量是不同廠商對市場發展的不同判斷,至於當前支持毫米波到底是“合理冗餘”還是“盲目投資”,其實完全可以讓市場來用腳投票,畢竟能有更多的選擇,才是消費者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