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5G又开新战场:用户需要为用不到的毫米波埋单吗?

真假5G又开新战场:用户需要为用不到的毫米波埋单吗?

近日,手机市场烽烟再起,高通在夏威夷发布系列5G新芯片,其中抛出了一枚炸弹——“同时支持Sub 6和毫米波的才是真5G”,这一观点,让基本已经达成共识的SA/NSA5G之争又开辟了新战场。那么,毫米波到底是何方神圣?不支持毫米波的手机,就真不配称作真5G手机吗?

5G“新战争”背后,毫米波到底是何方神圣?

先来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过去争议在组网方式不同,这次争议的焦点在于5G的波段。根据3GGP的标准,5G的波段包含Sub 6和毫米波,其主要的区别在于频率,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Sub 6的频率范围只要在6GHz以内,属于厘米波的范畴,而毫米波则是在30~300GHz的频段,两者的频率差异较大。

从实际使用中,两者最大的区别则在于速率和覆盖范围。众所周知,电磁波频率越高所能携带的信息就越多,但频率越高就越难穿透障碍物。Sub 6的5G网,覆盖率是同样情况下毫米波的5倍左右,因为毫米波极易受到障碍物干扰,就决定了毫米波的基站必须非常密集,或者是在特定的空间内使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所以,这两种波段是各有所长,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所以从现实角度考虑,三星Exynos 980、麒麟990 5G、联发科天玑1100,都选择现阶段都只支持Sub 6,并不支持毫米波,这是对消费者负责、不将无谓成本转移给最终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反观高通,则似乎对毫米波有些偏执的追求,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电信运营商对高通5G毫米波方案不为所动。

目前中国的三大运营商都采用了最务实的5G策略,在前期基站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优先选择Sub 6频段,让5G网覆盖可以更广,更有利于5G的普及。在等5G网发展一段时间,完成基本覆盖后,再部署更高性能的毫米波频段覆盖,来满足如自动驾驶、工业物联网、远程医疗等需要更低延迟的高性能需求应用,这才是毫米波的强项。

判断清楚毫米波有没有用,谁能用、适合谁用,是了解本次争议的关键。所以,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5G毫米波很有用,但是由于运营商策略的原因,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基本用不上,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预估2年以上)可能都用不上。


用不到就是浪费钱,

5G毫米波和全网通是两个概念


或者有消费者会说了——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如果有都支持的选择,选Sub 6和毫米波都支持的手机不就完了。这个观点,在4G时代曾经广泛流行,当时三大运营商支持的是不同类型的4G网,而由于资费套餐的原因,很多用户都采用了双卡模式,一个运营商打电话,另一个则跑流量,这样,非全网通的手机就会遇到尴尬。当然,只用一个手机卡的用户,即使购买了单网通手机,也不会遇到问题。

但是到了5G时代,再把Sub 6和毫米波套用这个观点,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为目前只支持Sub 6是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战略选择,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多数运营商的策略,除非你短期内有到美国,并且使用美国AT&T运营商的5G卡,否则毫米波支持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是的,你没有看错,目前为止全球只有AT&T一家使用5G毫米波方案。即便是美国铁杆盟友日本,目前也并不支持5G毫米波。在5G毫米波商用这件事上,基本上是美国在孤独地唱独角戏。

我们知道,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其射频发射天线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手机而言,如果同时支持Sub 6和毫米波,除了在芯片上的成本增加外,在天线设计乃至手机的外形设计上,都会受到影响,其整体成本必然会更高。现在选择支持毫米波的手机,很可能还等不到5G毫米波普及的那一天,手机就已经淘汰了。换言之,这种投资几乎完全是在浪费钱。

纵观这次关于5G毫米波的舆情发展,还有一个原因值得深思,个别参与讨论的发言者不管事实基础,认为国外标准就一定比中国标准先进,其实这明显属于过气的理念。经过艰苦卓绝的追赶,无论是中国高铁,还是中国航天技术,无论是智能化应用,还是5G通信技术,客观来说,在很多细分领域中国相关的技术标准其实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对国外技术标准盲从是一种精神“缺钙”,药方很简单,那就是多学习、多思考,而非人云亦云。


“合理冗余”和“盲目投资”之间,

其实是一线之差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这次“真假5G”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了。其实,消费电子的历史上,关于硬件的超前方面,一直都有争议。究竟是设计出超前的设备,让用户“一买用三年”,还是设计出实用的高性价比设备,让用户“三年换三次”呢?其实这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其检验的准绳还是用户的投资能否获得真实的价值,并且价值最大化。

智能手机是一个高频次迭代的产品,一年一换的大有人在,极少有人能坚持超过三年。所以,在智能手机的选择上,我一直鼓励“适度冗余”,比如在存储空间等使用生命周期内可能形成瓶颈的地方,超前一些是合理的。但如果一味追求全面旗舰,追求一些产品生命周期内自己都用不到的参数或者功能,就变成“盲目投资”了,因为这些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用户价值。

本次的“毫米波真5G”理论,明眼人都知道是对着华为去的,但从用户价值的角度,华为目前的麒麟990 5G不支持毫米波没有问题,因为用户确实短期内用不到毫米波,何必花冤枉钱?况且华为也不是没有掌握毫米波技术,在8月就发布的华为MateX中就通过巴龙5000支持了毫米波进行4K高清直播,其实华为才是全球首家在折叠屏手机上打通5G毫米波“端到端”通信的厂家,若论技术储备和研发功底,华为不仅在在Sub 6G频段领域具有技术领先的优势,在毫米波领域同样也具备领先地位。5G毫米波基站的投建上,华为也一马当先。2019年9月,俄罗斯第一大运营商与华为共同在莫斯科高尔基公园开通了第一个毫米波基站,使用Mate X毫米波在800M带宽峰值下速率最高达到了4Gbps,可以稳定达到3.7Gbps,这也是在真实外场环境下测试到的全球最高速率。从上述分析和实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华为5G芯片现阶段不支持毫米波的原因,仅仅是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和欧洲主流电信运营商不支持5G毫米波段而已,而无关于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储备。

但由于美国以莫须有的理由排斥华为产品,使得华为无法参与美国的5G网络建设,那么华为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满足几乎就不存在的美国市场需求,额外去花费成本去支持5G毫米波,这并不是技术上能不能做到的问题,而是对既有市场现状作出的商业选择。

所以,本次毫米波和Sub 6的争论,归为“真假5G”是不妥的,充其量是不同厂商对市场发展的不同判断,至于当前支持毫米波到底是“合理冗余”还是“盲目投资”,其实完全可以让市场来用脚投票,毕竟能有更多的选择,才是消费者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