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从东北撤退时,曾留下数十万的遗孤,这些人后来怎样了?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里攫取了南满地区的权益,自此实施了移民侵略中国政策。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40年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分三个阶段、共向中国东北移民三十余万人。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关东军溃逃,军部隐瞒撤退命令,企图以开拓团民为“人盾”阻挡苏联红军的进攻,导致1000余个开拓团的27万开拓团民成为“弃儿”。而到了1945 年 8 月 26 日,日本政府出台了《关于关东军方面停战情况的实施报告》,竟然提出“基于内地食物及思想经济状况的考虑,按照既定方针,如果是现在居住大陆的在留邦人和解除武装的军人们,在苏联的庇护下,依赖苏联定居在满鲜地区,生活下去。”

日本战败从东北撤退时,曾留下数十万的遗孤,这些人后来怎样了?

数十万开拓团民被遗弃在中国东北,开始了悲惨的大逃亡。由于开拓团民过去欺压中国人民,害怕遭到报复以及被苏军发现和土匪袭击,他们只能走小路,而且只能晚上赶路,忍饥挨饿,艰难跋涉,许多人在逃亡过程中自杀、病死或饿死,一些妇女儿童流落于中国东北的城市和农村。

而日本官兵还经常以逼迫开拓团民自杀、自焚、服毒等残忍手段残杀开拓团民。据统计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前后伤亡100 人以上的开拓团遭难事件达 50 余起,死亡人数达 9600 多人。而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遗孤中,绝大多数是开拓团民的子女,出身于商人家庭、军人家庭和职员家庭的日本遗孤为少数。

日本宣布投降后,按照国际公约,中国政府善待日本战俘和日本侨民,准许其回到日本,开始进行日俘日侨的遣返工作。但日本政府在宣布投降后,并未对遗留在中国的日本人遣返工作采取切实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同日本红十字会积极进行日侨的遣返工作。1953 年 2 月 18 日,在中国政府的要求下,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了“温暖行动”,与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好协会和日本和平联络会等团体开展合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到 1957 年共有 17 艘客船载满日侨归国,共 26000 名日侨回归日本。

但与中国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遣返工作相比,日本政府方面则表现的十分消极被动,不仅力图逃避战争责任,甚至堂而皇之地认为遗孤问题是“个人问题”,应该由遗孤本人和其亲属解决。

日本战败从东北撤退时,曾留下数十万的遗孤,这些人后来怎样了?

日本开拓团

据记载,日本战败的最初七年,日本政府仅派出四艘船只,专门接回被遗弃在中国的日本人。而上世纪50年代,日本先后出台了两个法令文件,抹杀了在华日侨的存在,彻底切断了日本遗孤回归祖国的路:

一是1955 年颁布的《战时死亡条例》,对在中国没有回来的日本人,一律按死亡人口处理并给予经济补偿。对于没有归来的成年人,其家人可获得补偿金20000日元,失去孩子的可获得 5000 日元。由于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因此,当事人得到补偿后大多不再要求寻找遗留在中国东北的家人和孩子。

二是1959 年颁布了的关于未归还者的特别措施法》,将居留在中国东北的日侨,不管是否有生存资料,一律取消户籍,按战时死亡处理,大约有 12000 人被宣布战时死亡取消了户籍。

对于遗留在中国东北的遗孤,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国人民,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收留了这些人,总数达到四五千人,是中外战争史上的罕见现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中国人民的善良爱心。

在此期间,一些日本友好人士和民间团体并没有放弃寻找日本遗孤的努力,他们通过日中友好协会、中国红十字会及在华日本侨民等组织和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寻亲活动。

到了1978年,中日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政府经协商后决定由政府负责组织和实施遗孤回国寻亲活动,促进遗孤问题的解决,于是部分遗孤幸运地回到了日本。但由于户籍、归国后居住地、在日亲属接纳等问题,还有很多人无法回国。

日本战败从东北撤退时,曾留下数十万的遗孤,这些人后来怎样了?

逃散的拓荒团民

在日本,仅有户籍的人才被承认是日本人,没有户籍被视为外国人,不能享受日本国民最基本的选举权,在就职、入学、移居也会遇到困难。但由于这些遗孤并没有户籍或者无法判明原籍地,很多遗孤依然无法归国。

而对于侥幸能够归国的日本遗孤,又面临着居住地问题。很多遗孤希望居住在城市,这样能够有就业机会,但日本政府无视遗孤的意愿,将其居住地强行分配至远离城市的地区。所以,因为要协调解决归国居住地问题,延期归国的遗孤也很多。

同时,日本遗孤归国困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日亲属不愿认亲。按照日本的法律规定,家庭的全部财产由所有兄弟姐妹均分,遗孤的出现使日本人感到害怕。例如,一位遗孤在秋田县有个姐姐,姐姐听说妹妹一家要回日本,马上给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写信,不让主管部门给妹妹一家寄户口本,极力阻挠妹妹一家前往日本定居。

而对于侥幸能够回到日本的遗孤来说,面临的生活依然很艰难。遗孤们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中国,无论在语言、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因此很难被日本社会接受。在 “排他性”严重的日本社会,他们很难生存,进入企业工作又无法理解日本企业拟家庭式的认同感。因此,遗孤移居日本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其收入水平较一般日本人低。

日本战败从东北撤退时,曾留下数十万的遗孤,这些人后来怎样了?

归国的日本遗孤

根据遗孤的工作情况的调查看,有工作的遗孤和没有工作的遗孤各占一半。没有工作就意味着要靠社会救济生活,也很难参与社会生活,长期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生活质量不可能高。而由于多数遗孤归国时已经进入中年,所以缴纳各种保险金的时间也短。对未按规定年限缴纳保险金的遗孤,在领取保险金时要相应扣除未缴纳的部分,这意味着他们领取保险金的数额比一般日本人少,尤其是归国晚年纪大的遗孤,能领到的保险金数额则会更少。

因此,由于日本政府实行弃民政策,遗孤被长期被遗弃在中国,他们历尽艰难回到日本后依然困难重重。很多已归国的遗孤因为不会日语,长期远离日本社会,因而无法融入社会生活,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困难重重,只能生活在日本社会最底层,老年后的生活又面临着没有保障的境地。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遗孤群体结成诉讼原告团,于2002年12月20日将日本政府告上法庭,开始进行国赔诉讼。经过原告团的努力,日本政府终于制定了《改正后的自立支援法》,在养老金、生活补贴、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遗孤的基本生活,对遗孤基本生活之外的问题也实施了有效的支援政策。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旧金山条约签字后,日本政府立即恢复了被美国占领总部废除的军人“恩给制度”,对战争中死伤官兵、家属以及服役官兵予以补偿,直到今天仍然给予补贴。

当然,日本遗孤归国寻亲也体现了中国养父母的无私大爱。他们含辛茹苦几十年养育日本遗孤,在他们年老需要儿女侍奉之时,又毅然将遗孤送回日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受到世界各位人民的尊重和赞叹。

日本战败从东北撤退时,曾留下数十万的遗孤,这些人后来怎样了?

日本遗孤祭扫中国养父母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