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高質量的愛?


什麼才是高質量的愛?


作者 | 嶽冰


今天接著給大家分享,雲香的《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這本書的讀書隨筆第四篇。

往前翻閱可以查看前三篇。

第一篇《有種遺憾,無法重來》

第二篇《學會聆聽,讓他們感受到最安全的愛》

第三篇:《正確的陳述表達》


01


女兒小時候總是不願意洗澡,那個時候,我一直都以為是孩子怕水。

每一次抱著她往洗澡池裡放的時候,她都是大呼小叫,手腳並用,四肢狂甩,不肯下水。

可是,當我讓她自己撩著水玩的時候,她又是特別開心興奮的,對玩水錶現出極大的興致。

我一直都無法理解。

直到孩子兩歲那年,我又一次抱起她往洗澡池裡放的時候,她突然扯著嗓門喊起來:

“燙——!我不洗!”

我用手試了又試,感覺水溫剛剛好,可是她就是堅持叫嚷著,燙!

後來諮詢過兒科的一位醫生,醫生說是孩子的感覺比較敏銳,皮膚細膩嬌嫩,和成人對溫度的感知是不一樣的。

那時候我才明白,孩子那麼強烈的拒絕下水,並不是不喜歡洗澡,而是因為感覺水燙到她了。

得知真相的我,心底是無比自責的。

原來,孩子有自己的感覺體驗,孩子的感覺才是她最真實的感覺。

作為成人,非要用我們自己的感覺,強行去替代孩子的感覺,那不僅是一種越界,更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

在生活中,孩子說不冷,媽媽非要孩子多穿件衣服,害怕凍感冒,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就像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個笑話,一個孩子問另一個孩子:

你為什麼穿這麼厚?

另一個孩子無奈地回答:

這世界上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看似搞笑,實則心酸。

孩子的感覺被無視,這到底還是不是愛?到底什麼才是高質量的愛?


什麼才是高質量的愛?


02


雲香在書中舉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和我女兒的例子類似,只是對方比我表現的更極端些。

我想這應該也是不少媽媽們,在生活中都曾經遭遇過的事情。

洋洋媽媽讓家人給孩子洗澡,發現洋洋總是哭鬧反抗。

為了弄清原委,洋洋媽媽就親自幫助孩子洗澡,並仔細地觀察洋洋的反應。

她看著洋洋從最初高水溫時的抗拒,到玩水後適應水溫,再到興致勃勃坐到澡盆裡洗澡。

觀察完整個過程後,想象著以前,家裡人任憑孩子哭鬧、掙扎、大喊,也要強行把孩子按到澡盆裡,在孩子的聲嘶力竭中幫孩子洗完澡。

孩子以前洗澡,原來就是在受刑啊!

洋洋媽傷心的潸然淚下。

那麼在孩子還不會反抗的時候,又該是怎樣的煎熬和難受呢?

還要不斷遭受著,來自大人們的訓斥,想想心都要疼碎了。

就像雲香在書中說的那樣,作為大人,我們覺得水不燙,但那只是我們的感覺,不是孩子的感覺。

我們感覺水不燙,不代表孩子就感覺水不燙。

我們都沒有搞明白,到底是誰在洗澡?是孩子還是我們自己?

我們把孩子感覺世界的能力都剝奪了,這該讓孩子多麼的驚恐和絕望啊!

我們卻還在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一定對的,我們感覺不燙,那一定就是不燙,好像自己就是萬能的上帝一樣。

卻忽略了,燙與不燙,針對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孩子嬌嫩的身體。

愛孩子,就應該真正從心底尊重他們的感覺,那是他們感受這個世界的唯一途徑。


什麼才是高質量的愛?


03


雲香在書中講到好朋友這樣一個事例,她從來不能吃甜食,一吃就感覺到噁心。

直到有一天,兩人探討《中毒的父母》這本書時,她才回想起來,自己為什麼會厭惡甜食,瞬間泣不成聲。

原來在朋友小時候,因為特別想喝糖水,但是家境艱難的父母,沒有辦法滿足她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的要求,就用一個超級大的杯子,裝滿一杯井水,告訴她那就是糖水。

她和家人不停爭執,就是為了證明,那真的不是一杯糖水。

後來家裡所有人都反覆告訴她,那就是糖水,爸爸還在無計可施時,舉起巴掌打了她。

她在絕望中,把那一大杯所謂的糖水喝完了,之後吐得一塌糊塗。

從那以後,她吃任何甜的東西,都是一吃就吐。

我想起我的一位同學,講過她的一個經歷。

小時候因為家境困難,家裡難得包一次肉餡餃子。

過年的時候,為了讓她多吃點,她媽媽就把肉餡的都留給她,讓她想吃多少吃多少。

那時候年齡小,常年不吃肉的孩子,確實很饞,她吃的撐到胃都疼了。

第二天,媽媽怕餃子放時間長了會變質,還是不停的讓她吃。

儘管那個時候,她已經不想再吃了,可是禁不住媽媽的再三要求,還是把剩下的餃子都吃完了。

那個春節過後,她一見到肉就想吐,不管是什麼肉,都不能再吃了。

剝奪孩子最真實的感覺,忽視孩子自我的真實體驗,那是對孩子的傷害,而不是愛。

高質量的愛,應該是尊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真實感覺,尊重孩子的自我體驗。

(未完待續……)

作者嶽冰:願寫盡歲月萬象,攜文字守候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