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風光攝影,是以展現自然風光之美為主要創作題材的原創作品(如自然景色、城市建築攝影等) ,是多元攝影中的一個門類。從攝影術誕生那天起,風光攝影就獨佔鰲頭。

風光攝影無論你運用任何角度,終極目的是攝影者運用鏡頭語言進行的一次審美活動。在自然界面前,精心布控光線的技術攝影也好,融入自己心境的主題攝影也好,均是用鏡頭語言描繪對自己腳下土地和山河的熱愛。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面對一片雄偉壯麗的風光,興奮地拿起相機把它拍了下來,但把拍出來的照片拿給其它人看,反響卻十分平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很可能就是因你的照片沒有“空間尺度感”,讓觀眾體會不到你所拍攝的景物有多大的規模。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有空間尺度感的作品,能讓人一瞬間就體會到景物的規模。如下圖,看到這圖的第一眼你就能體會到這座山的雄偉: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那麼,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如何為我們的照片添加“空間尺度感”呢?


1. 給你的照片找個“標尺”

通俗的說,就是在畫面中加入一個我們熟悉大小的物體進行對比,我們便可以直觀地對景物的尺寸大小有一個瞭解。

如下圖,比起空蕩蕩的海岸線和礁石,加入一個燈塔,瞬間就能讓人對整個畫面的規模產生直觀的瞭解——燈塔都顯得這麼小,整個場景肯定很宏大。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即使是不考慮空間尺度的問題,在稍顯空曠的作品中加入一些區別於環境的元素,也相當於為整個畫面添加了“點睛之筆”。


2. 小物體,大能耐

你不一定需要找太大的環境元素充當標尺(如燈塔,房子),一些小東西其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只要你把它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我們來看個例子。這是一片空蕩蕩的海岸線,沒有什麼空間尺度感: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但如果在前景處放置一個人們熟悉大小的物件(如下圖中的路標),空間尺度感瞬間就出來了: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遠處的樹木,近處的花花草草,也可以發揮出類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很常見,到處都是,更便於你尋找、利用。


3. 加個人

還在花心思尋找恰當的充當標尺的環境元素?其實最合適的空間標尺就在你身邊!沒錯,就是你——確切地說,是人。

人是關注度很高,同時人們也很熟悉大小的個體(哪怕是最高的和最矮的人,頂多也就差個一米),十分適合充當空間標尺。更重要的是,它們隨叫隨到,可控,可以出現在你畫面中任何位置——只要地形沒限制。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需要注意的是,充當空間標尺的人不能離鏡頭太近,否則會佔據過大的畫面比例,關注度過高的話會“喧賓奪主”,讓你真正的主體——風光被奪去了風頭,整張照片就會變成“到此一遊”了。


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加入畫面的這個“標尺”,一定要與背景區分開來,最好有足夠的對比度,能讓人第一眼就把“標尺”和背景區分開來。

如下圖,雖然有人入鏡,但與環境的對比度不夠,整個融入了背景中,並沒能發揮出該有的映襯效果。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如下圖,只有人與背景的對比度足夠高,才能準確地地發揮“以小見大”的作用,讓攝影作品更有層次,更有空間感。

風光攝影的層次感,只需一招“以小見大”。

風光攝影是廣受人們喜愛的題材,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最全面,從作者發現美開始到拍攝,直到與讀者見面欣賞的全過程,都會給人以感官和心靈的愉悅,能夠在一定主題思想表現中,以相應的內涵使人在審美中領略到一定的信息成分,由此也將使人平添些過目不忘的情趣。

下次拍“大風光”的時候,記得往裡加個顯著的標尺,“以小見大”,效果會更棒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