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当在公交车上摇摇晃晃地展开这本书,看到第一章第一段,

“山中的乡镇公路像是结绳记事的麻索,疙疙瘩瘩地蜿蜒在山谷之间。一辆三十八座的旧客车,近乎是一个浑身叮当作响的货郎,费力而又间歇着行走在那山路上。”

就像是刹那间回到了80年代初,故事开始了。

我带着一丝好奇,查看一个父辈人眼中的爱情。更带着一份窥探,想知道那个被柴静评价说“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的野夫会有怎样的铁汉柔情,想了解这本据说是野夫自传体性质的书到底记录了怎样的离别悲欢。

也就是,野夫,当他在讲述他那个时代的爱情时,他到底会讲些什么。

带着这样的探究的心情,一百七十多页的小书一口气读完,心底里却生出了很多遗憾,很多不甘,很多无奈还有很多羡慕。

故事很简单,一如那个时代的人性和爱情。

大学毕业的我,因为与老师不和,被分配到了故乡一个偏远的土家族乡镇。

人生地不熟的我,带着城里人的高傲和不屑,在乡公所里混沌度日,直到某天百无聊赖去供销社打酒,才发现供销社的售货员竟然是我高中时就暗恋的同桌。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读到这里,你也许觉得有些老套,一个下放的大学生爱上了一个乡下的姑娘,要么谈了一场恋爱,最后分道扬镳,要么隐居于此,两人你侬我侬。

高中时互相暗恋的两个同学,男同学才华横溢,最后考上了大学,女同学高傲冷漠,以一分之差回到了老家接替母亲的工作到供销社上班,男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偶然来到了女同学上班的镇子,偏远山区,能够成为他知己的人本就不多,穷乡僻壤,能够配得上她的高洁的人原本就寥寥无几,郎才女貌,天时地利,从此谈婚论嫁,生儿育女,多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呢。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然而,野夫却没有这样写。

或者说是真实的故事却没有这样演。

她知道他才华横溢,志在四方,就像她的父亲当年一样。

她也知道他的情谊,如果自己点头许可,他会为了她留在这深山老林,就像她的父亲当年一样,为了她的母亲放弃返城机会,甘守生活的平淡。

然而,她亦知道,他的抱负从此将再无机会施展,满腹才华也只能替乡里乡邻写写书信出出对联,当最初的激情褪去,他心底必是不甘的,哪怕这份不甘掩饰的再好,然而却终究会成为生活的底色。就像她的父亲一样。

于是,她压抑了心底的爱慕,在他一再示好的时候,却处处躲避。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唯一的一次表白,却是借着为闺中密友出嫁哭唱的时候,"高山砍树劈成柴,石头烧出石灰来,将妹真心点着火,烧成灰土露出白……”

男同学呢,从在供销社中她一转身的刹那,她就重新走进了他的心中,唤醒了高中隐藏于心底的爱恋,而生活加之于她的重担更让他心生怜悯,渴望用留下来这种方式来分担她肩头的压力,于是,他一再试探她的心意,既怕不表白会生生错过一段爱情,又怕表白了会唐突两人之间的情谊,最后连最基本的朋友也做不了。于是,试探,试探,再试探。

两人下河抓鱼时,从河中慢慢收起下过的渔网,

她嘀咕着说:“鱼太小了,扔回河中吧,它还没尝到生活呢”

他说:“你这条鱼太大了,我什么时候才能网到呢?”

“那我该成为你刀俎上的鱼肉了”

自知失言,打住不语。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丽雯,高二时我在你书包里放过一封信,你读过吗?你至今都不想回答我吗?”

“是吗?我……我没收到过,也许弄丢了吧!”

“那你现在想知道我写过什么吗?”

“时过境迁,都长大了,懵懂往事,不知道也罢。”

他低头不再语。

类似的试探还有很多,可是最后都是,沉默不语。

所以最后,她硬生生地推开了他,她鼓励他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被她鼓舞地意气风发,终于不再困于一时的爱恋,勇敢地走了出去。

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分别意味着永别了,从此我为她人夫你是他人妇,也许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了。

在野夫笔下,精致打磨过的文字,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美好。那些欲说还羞的暧昧,也带我重新回味了初恋的朦胧的美好。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作家普瑞希拉·罗伯逊在《竖琴家》这本杂志上曾经为爱下过这样的定义:

“爱,就是给你爱的人他所需要的东西,为了他而不是为了你自己”。

在丽雯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理想,为了成全他,按照瑞希拉·罗伯逊的说法,是爱无疑了。

然而,这种成全,在我看来,却有着时代的悲哀和个人思想的局限。

时代的悲哀在于,社会在文革后期残留的影响中摸索试错,最后牺牲的是历史上没名没姓的小老百姓,这种冤无处可诉。

个人思想的局限,却是时代的悲哀造就的,在丽雯的意识中,在一起就是耽误他的仕途。按照这种理解,解释第一次的分别或许还情有可原。可是,第二次,对男主人公遭遇坎坷出狱后的放逐又该怎么解释呢?

也许这也是这本书无法解释清楚的地方,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决定就是这么不合逻辑。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不合逻辑的地方当然还有,外面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实现理想也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几经辗转,加上时代的背景,当他因为政治原因锒铛入狱。出狱后,原本想回家取了父亲的骨灰从此继续漂泊,无意中遇到高中同学,在同学组织的同学会上,又遇到了成熟的丽雯。

书中写到这里,其实有点突兀,前半部分一直冰清玉洁高冷的丽雯,竟然一下子变得主动热情,不但主动留下来陪伴了他两晚,还技术高超帮助他重新找回了男人的自信。

其实挺想问问,丽雯啊,这些年你都经历了啥?

然而,疑惑还没打消,就在你松了一口气,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啦的时候,女主角再次推开了他,美其名曰“你不会甘于平庸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真想合上书,跟丽雯辩上一辩,难道你俩在一起他就会止步不前了吗?难道就不能夫唱妇随两人一起打拼创造未来吗?真正的爱是给他他所需要的一切,一份安稳的婚姻也许更能给他前进的动力啊……然而,我什么都不能说,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她患病去世,看着他拿着她珍藏的高中时就已收到的他的情书哭泣。

这80年代的爱情可真够憋屈的。

野夫在后记中谈起创作初衷时说:

“世界上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达,是爱情的喜宴;仿佛完成神赐的宿命,可以收获今生的美丽。我在这里讲了一个不断拒斥的故事,这是一个近乎残酷的安排,乃因这样的爱不为抵达,却处处都是为了成全。这样的成全如落红春泥,一枝一叶都是人间的怜悯。”

80年代的爱情什么样?爱情应该有多少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敢指手画脚,却也相对书中的男主角关雨波说一句,你说一个人一生中不能错过两次爱情,但你却错过了三次,高中时的离别是少年的懵懂,大学毕业后的分开是理想的驱赶,成年后的错过,却是你的犹豫和怯懦。

野夫:当你谈论爱情时,你在谈论什么?

莎士比亚说:

“犹豫和怯懦是爱情的大敌,当爱来临,请勇敢地射出爱神之箭。”

爱来了三次,你一次都没有抓住,前两次或可原谅,第三次却是人祸,是你的怯懦和不自信,让你停止了查明事实的真相,这份怯懦让你理解了爱情,给了你惊心动魄伤筋动骨的东西,给了你痛感,但你应该向你自己道歉。

野夫,如果这是你的自传,午夜梦回,客坐他乡时,你给自己道过歉吗?你原谅自己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