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理工大學“三下鄉”:金佛山腳下綻放的“常山”花

82年櫛風沐雨,如靜靜綻放之“常山”花,不與百花爭豔,只為那一抹濃濃中藥香。

近日,重慶理工大學會計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南川區金佛山腳下的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實地探訪藥物種植研究所82年“經藥濟世”的堅守與擔當。

重慶理工大學“三下鄉”:金佛山腳下綻放的“常山”花

時珍長廊外景 通訊員 李彥青攝

“常”立報國志,矢做靠“山”石

來到藥物種植研究所,實踐團成員在研究員蒲盛才的帶領下參觀藥用植物博物館。

“神農右手拿的是中藥常山的根,寓意藥物種植研究所以中藥常山立身,對藥物種植研究所而言,常山永遠是一段百講不厭的佳話。”佇立在博物館“神農”塑像前,蒲盛才自豪地講到,藥物種植研究所前身為建於1937年的金佛山墾殖社,在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瘧疾橫行,抗瘧藥品奇缺,墾殖社大面積種植常山,製成片劑、針劑發往解放區,挽救了不少瘧疾軍民的生命。

時至今日,歷經幾十年滄桑鉅變,藥物種植研究所雖幾度更名,但始終傳承著“常山”蘊含的那份歷久彌新的“常山”情懷。蒲盛才告訴實踐團:“常山是藥物種植研究所為國為民的引子,也是藥物種植研究所的魂,每有新人進藥物種植研究所,都會跟他們講‘常山’故事。”

繼續跟隨蒲盛才的腳步,品類眾多的藥用植物一一呈現在眼前,很多但聞其名的杜仲、黨參、天麻等藥用植物,都能在這裡一睹真容。據介紹,博物館保存的活體藥用植物3000餘種。藥物種植研究所也以藥用植物為優勢,續寫“常山”新故事。

重慶理工大學“三下鄉”:金佛山腳下綻放的“常山”花

時珍長廊外景 通訊員 李彥青攝

“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藥用植物叫玄參,別看這小小的一顆草,每年能給農戶們帶來上億元的收入。”蒲盛才介紹到,南川區藥材種植規模目前接近40萬畝,成為南川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期間也經歷不少坎坷與波折。最初是藥材種植種類單一,種出的藥材不僅價格低還賣不掉,一度打擊農戶種植積極性,藥物種植研究所便著手藥材引種栽培工作;藥材銷路也沒有保障,農戶跟風種植盛行,飽一年餓一年,藥物種植研究所便與黨委政府一道搭臺牽線拉訂單,訂單化生產既對接了藥商需求,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我們一直致力於幫助農戶脫貧,依託我所技術人才資源,走出一條‘造血式’的科技扶貧路。”研究員蒲盛才談及藥物種植研究所扶貧工作。2015年以來,藥物種植研究所專家隊伍以實地指導、開設培訓班等方式,到石柱、酉陽等貧困縣開展藥材栽培技術服務。2018年,在市扶貧辦、農委、南川區農業農村委的支持下,藥物種植研究所第一期貧困農戶藥材栽培職業培訓班開班授課,對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免費培訓,同時還為參訓學員提供生活補貼,讓貧困農戶安安心心把技術學回家。

守文化之深 攻賡續之艱

來到“時珍長廊”,蒲盛才興致勃勃地為我們講述著中醫藥文化史,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畫卷徐徐鋪開。

“在平常人看來,中醫藥或許只是幾味藥方子,其實中醫藥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澱的深厚哲學智慧,中國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其中都會體現。”蒲盛才以“陰陽”、“望聞問切”、“配伍”為例,向實踐團成員講述了中醫藥哲學思想。

聆聽著中醫藥文化的講解,實踐團成員對中醫藥文化也開始有了新認識。“中醫藥文化原來如此博大精深,不僅能治身體的病,還能治思想的病。”一位實踐團成員不由自主地說道。

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推廣是藥物種植研究所的工作之一,蒲盛才講到,很多人都會有中醫藥療效慢的誤解,患者就醫也多會選擇西醫治療,無形之中漸漸也沖淡了人們對中醫文化的認識,這也成為了傳承推廣中醫藥文化的一大瓶頸。事實上,通過這些年的發展,中醫藥在很多疾病的治療藥物及治療方案上,不僅效果不遜於西醫,一些棘手的疑難雜症中醫的治癒效果反而更好。

重慶理工大學“三下鄉”:金佛山腳下綻放的“常山”花

志願者與研究員蒲盛才交流 通訊員 周品鈺攝

為傳承推廣中醫藥文化,藥物種植研究所舉辦了“科普班車進區縣”“中醫藥文化宣傳與體驗之中藥香囊”等一系列科普活動,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傳播弘揚中醫藥文化;藥物種植研究所博覽園每年都會迎來很多中小學生參觀,中醫藥文化知識也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校所合作推廣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重慶醫科大學、西南大學、山西醫科大學等高校的師生來研究所交流學習,不僅促進研究所自身的發展,也擦亮了中醫藥文化推廣的名片……

“中醫藥傳承推廣不是簡單地‘留下來’、‘推出去’,還要引入‘活水’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蒲盛才談及中醫藥傳承推廣與發展的關係。秉承創新繼承、創新發展思路,藥物種植研究所立足金佛山得天獨厚的藥用植物資源優勢,一方面將中藥資源、藥用植物栽培研究往深裡挖,另一方面也在橫向開拓,花大力氣開展中藥生物應用技術研究攻堅,打造創新引領的中醫藥原材料研究基地。

重慶理工大學“三下鄉”:金佛山腳下綻放的“常山”花

志願者與研究員蒲盛才合影 通訊員 徐鳳玲攝

此次三下鄉藥物種植研究之行,不僅讓實踐團成員對中醫藥科研院所有了更近一層的瞭解,大家也從中感受到中醫藥發展事業的獨特魅力。“我‘望’到了為國的榮光,‘聞’到了為民的衷腸,‘問’到了的做人的思想,‘切’到了傳承的力量。”一位實踐團成員由衷的感慨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