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金佛山脚下绽放的“常山”花

82年栉风沐雨,如静静绽放之“常山”花,不与百花争艳,只为那一抹浓浓中药香。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川区金佛山脚下的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实地探访药物种植研究所82年“经药济世”的坚守与担当。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金佛山脚下绽放的“常山”花

时珍长廊外景 通讯员 李彦青摄

“常”立报国志,矢做靠“山”石

来到药物种植研究所,实践团成员在研究员蒲盛才的带领下参观药用植物博物馆。

“神农右手拿的是中药常山的根,寓意药物种植研究所以中药常山立身,对药物种植研究所而言,常山永远是一段百讲不厌的佳话。”伫立在博物馆“神农”塑像前,蒲盛才自豪地讲到,药物种植研究所前身为建于1937年的金佛山垦殖社,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疟疾横行,抗疟药品奇缺,垦殖社大面积种植常山,制成片剂、针剂发往解放区,挽救了不少疟疾军民的生命。

时至今日,历经几十年沧桑巨变,药物种植研究所虽几度更名,但始终传承着“常山”蕴含的那份历久弥新的“常山”情怀。蒲盛才告诉实践团:“常山是药物种植研究所为国为民的引子,也是药物种植研究所的魂,每有新人进药物种植研究所,都会跟他们讲‘常山’故事。”

继续跟随蒲盛才的脚步,品类众多的药用植物一一呈现在眼前,很多但闻其名的杜仲、党参、天麻等药用植物,都能在这里一睹真容。据介绍,博物馆保存的活体药用植物3000余种。药物种植研究所也以药用植物为优势,续写“常山”新故事。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金佛山脚下绽放的“常山”花

时珍长廊外景 通讯员 李彦青摄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药用植物叫玄参,别看这小小的一颗草,每年能给农户们带来上亿元的收入。”蒲盛才介绍到,南川区药材种植规模目前接近40万亩,成为南川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期间也经历不少坎坷与波折。最初是药材种植种类单一,种出的药材不仅价格低还卖不掉,一度打击农户种植积极性,药物种植研究所便着手药材引种栽培工作;药材销路也没有保障,农户跟风种植盛行,饱一年饿一年,药物种植研究所便与党委政府一道搭台牵线拉订单,订单化生产既对接了药商需求,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

“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农户脱贫,依托我所技术人才资源,走出一条‘造血式’的科技扶贫路。”研究员蒲盛才谈及药物种植研究所扶贫工作。2015年以来,药物种植研究所专家队伍以实地指导、开设培训班等方式,到石柱、酉阳等贫困县开展药材栽培技术服务。2018年,在市扶贫办、农委、南川区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药物种植研究所第一期贫困农户药材栽培职业培训班开班授课,对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免费培训,同时还为参训学员提供生活补贴,让贫困农户安安心心把技术学回家。

守文化之深 攻赓续之艰

来到“时珍长廊”,蒲盛才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述着中医药文化史,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画卷徐徐铺开。

“在平常人看来,中医药或许只是几味药方子,其实中医药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哲学智慧,中国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其中都会体现。”蒲盛才以“阴阳”、“望闻问切”、“配伍”为例,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中医药哲学思想。

聆听着中医药文化的讲解,实践团成员对中医药文化也开始有了新认识。“中医药文化原来如此博大精深,不仅能治身体的病,还能治思想的病。”一位实践团成员不由自主地说道。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推广是药物种植研究所的工作之一,蒲盛才讲到,很多人都会有中医药疗效慢的误解,患者就医也多会选择西医治疗,无形之中渐渐也冲淡了人们对中医文化的认识,这也成为了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瓶颈。事实上,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医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上,不仅效果不逊于西医,一些棘手的疑难杂症中医的治愈效果反而更好。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金佛山脚下绽放的“常山”花

志愿者与研究员蒲盛才交流 通讯员 周品钰摄

为传承推广中医药文化,药物种植研究所举办了“科普班车进区县”“中医药文化宣传与体验之中药香囊”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药物种植研究所博览园每年都会迎来很多中小学生参观,中医药文化知识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校所合作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来研究所交流学习,不仅促进研究所自身的发展,也擦亮了中医药文化推广的名片……

“中医药传承推广不是简单地‘留下来’、‘推出去’,还要引入‘活水’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蒲盛才谈及中医药传承推广与发展的关系。秉承创新继承、创新发展思路,药物种植研究所立足金佛山得天独厚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一方面将中药资源、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往深里挖,另一方面也在横向开拓,花大力气开展中药生物应用技术研究攻坚,打造创新引领的中医药原材料研究基地。

重庆理工大学“三下乡”:金佛山脚下绽放的“常山”花

志愿者与研究员蒲盛才合影 通讯员 徐凤玲摄

此次三下乡药物种植研究之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对中医药科研院所有了更近一层的了解,大家也从中感受到中医药发展事业的独特魅力。“我‘望’到了为国的荣光,‘闻’到了为民的衷肠,‘问’到了的做人的思想,‘切’到了传承的力量。”一位实践团成员由衷的感慨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