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輔名:以已之矛攻他之盾.物業人與業主的共同兵法)

「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原文】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古人以為】

從字面上講,困敵之勢就是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而損剛益柔則出於《易經.損》,剛與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根據《易經.損》所引出“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道理來解釋困敵謀略中亦可用積極的防禦措施,來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通過有效地防禦,讓己方變被動為主動。戰勝對方,不是非得用最直接的進攻方式,“困敵”也同樣可以制勝。

《孫子·軍爭篇》頃“以逸待勞”是這樣定義的:“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對物業管理人員培訓要求】

許多物業從業者總會抱怨業主不理解,為業主們做了那麼多的事,但到頭來還是會被誤解。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在員工培訓時,經常舉這樣的例子”一個物業保安在巡視中發現有二個業主在打架,而周邊的一些好事業主在發現保安到場後,立即讓保安上前制止打鬥。問:如果你是那句保安,你應該如何做?“

我針對這個教案的分享:如果那名保安到場後立即按周邊吃瓜業主的招呼上前制止打鬥,會有幾個結果:

A.打鬥被他成功的制止了,而這名保安被廣大業主表揚!

B.二個打鬥的業主以為保安拉偏架,打鬥的目標被轉移,二人斗轉變後三人鬥;還有可能因場面控制的不好,進一步引起周邊吃瓜業主渾水摸魚,打鬥升級;

C.勸架的保安被打鬥業主誤傷,失去勸架能力,打鬥繼續;

D.保安一看那二名打鬥業主平時都不是省油的燈,加入吃瓜業主的看客群,事後被廣大業主指責不作為…

處理建議分享:

A.保安到場後,立馬大聲責令雙方立馬停手!(早年相聲段子裡講這方法,1可以給自己打氣壯膽,同時也有震懾當事人的作用;2可以讓看客們感覺自己有作為有擔當,隨便也可引起看客們的共鳴,必要時可以有的勸架的助力;3大聲喊話下更可招集同事及更有擔當的勸架者到場…好處多多)

B.該出手時就出手(這話的意思是,當這二人打鬥正歡之時,你所謂的勸架出手,只是應該在周邊劃個手型,而非是近身;如果劃個手型後,對方就順勢配合止手的話,最佳;如果對方並不買你的帳,那麼讓他們繼續,你也繼續保持著跟進的態勢;只有在打鬥雙方進入再戰乏力的時候,才是你最佳出手的時機。因為在這個時候的出手才能最有效地同時制止雙方的打鬥,從而又能保全自己不受傷)。

注:千萬不能在勸架的過程中忽略周邊看客們的情緒!

「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感悟小故事】

在戰國末期,有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秦軍在開始時銳不可當地連克數城後卻中了楚將項燕的伏兵之計,大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於是秦王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回應,並重發重兵。但老將王翦進入陣地之後,卻只是專心修築城池,並絲毫無進攻之意;這種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讓急於擊退秦軍的楚軍很煎熬。雙方相持年餘後,楚軍繃緊的弦鬆懈下來,將士已誤以為秦軍只求防守自保,不會再進攻楚國。而且在這段的日子裡,有算算無算的秦軍養精蓄銳之後更加精進,戰意昂揚!乘已無鬥志地楚軍放鬆警惕之下,王翦突然發動了攻擊,如猛虎下山有秦軍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就是強調在介入攻伐前先擺正自己的位置,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並不一定只有“進攻”才是唯一之法!關鍵在於你如何動用身邊的信息/資源…來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而不是讓自我迷糊的感覺來攪渾自我,情緒讓敵人來調動了自己。想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就是要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透徹,不能只是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物業管理託福培訓教案」:第4計 以逸待勞

【本兵法重點】

利用此計需要操作者心理承受能力好(通俗地講,要徹底瞭解自己的能力,並培養補足),在和對手進行鬥智鬥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服務客戶/業主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氣場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拼,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重要的話講三遍!!!“在服務過程中不知量力的盲目行事等於自殺”!苦勞並不等於功勞,可能是負能!

待續- 第5計 趁火打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