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有熊國”純系皇甫謐所生造

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有熊國或有熊氏。

最早出現“黃帝有熊氏”的是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在西晉皇甫謐之前的中國典籍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有熊國或有熊氏這一說法。第一個認可“有熊”的人是譙周。《史記》(三家注)中有一段文字,基本可以看出其來由。

“黃帝者,◇集解徐廣曰:“號有熊。”○索隱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此以黃帝為五帝之首,蓋依大戴禮五帝德。又譙周、宋均亦以為然。而孔安國、皇甫謐帝王代紀及孫氏注系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亦號軒轅氏。皇甫謐雲:“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據左傳,亦號帝鴻氏也。……少典之子,◇集解譙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譙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騎常侍徵,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說也。皇甫謐字士安,晉人,號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紀也”。

黃帝“有熊國”純系皇甫謐所生造

現在新鄭黃帝故里景區的靈魂和核心建築物——黃帝故里祠,其本質是一座道教廟宇“顯龍宮”

“譙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看來譙周認可黃帝為有熊國君,但未必認可皇甫謐的考證。所以,又補上“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譙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皇甫謐(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譙周比皇甫謐年長14歲,早卒12年。由此看來,譙周是讀過《帝王世紀》的,並接受黃帝為有熊氏的觀點。正如三家注《史記》所說:“此譙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騎常侍徵,不拜。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說也。皇甫謐字士安,晉人,號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紀也”。徐廣(352年—425年)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今山東省莒縣),徐邈之弟。徐廣遠在皇甫謐之後,其徐廣曰:“號有熊。”,亦源自《帝王世紀》。

此後,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魏,酈道元《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唐,李泰《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唐,杜佑《通典》:“新鄭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宋,《路史·國名記》:“少典,有熊之開國,今鄭之新鄭。這些論述皆源自皇甫謐的《帝王世紀》。

然而,百度百科“有熊國”或“有熊氏”辭條均說:“漢,焦延壽《焦氏易林》:‘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如果“有熊國”或“有熊氏”出自焦延壽所說,那麼皇甫謐所說是有依據的。但是,漢朝焦延壽所著《焦氏易林·屯·萃》中說:“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 僅此四句,並未見辭條所云。而在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卷一·屯之第三·萃》中有以下文章

“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通《大畜》。震為黃、為帝、為生,故曰黃帝所生。巽為伏,艮為宇,故曰伏羲之宇。艮剛在上為兵刃,艮止,故不至。巽為利,艮為居止。按:伏羲,都陳,黃帝為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非陳地”,焦氏時古籍尚多,或別有所據歟”。

辭條所引與《焦氏易林注》大致相同。只不過將尚秉和的注和尚秉和引皇甫謐之言合併而已,而並非焦延壽所言。尚秉和(1870—1950),字節之,號石煙道人,晚號滋溪老人,學者稱槐軒先生,河北省行唐縣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晚清進士,著名易學家。

尚秉和所注的“有熊國”,亦來源於皇甫謐的《帝王世紀》。

關於黃帝的“有熊國”或“有熊氏”,最早出自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是沒有問題的。那麼,皇甫謐《帝王世紀》為什麼能生造一個“有熊國”或“有熊氏”呢?實際上,黃帝一族出自有娀氏,即犬戎一族,以後再敘。而這個“娀”字,《說文解字》釋為:從女戎聲。《詩》曰:“有娀方將。”息弓切。《漢典》注音為“sōng”。而熊(xióng)《說文解字》釋為:羽弓切。“娀”與“熊”兩音相近,皇甫謐有甘肅口音,兩音區分不開。但改“娀”為“熊”,可能出於另一個原因,自周以來,為了樹立黃帝形象,割斷與犬戎的族源關係,歷代典籍,將“犬戎”視作異族,於是,依據兩音相近,皇甫謐就生造出一個“有熊國”或“有熊氏”來。如果這一推測成立的話,那麼,皇甫謐先生是知道黃帝源自“有娀氏”的,就是不告訴你。

黃帝“有熊國”純系皇甫謐所生造

新鄭官方所宣傳的“始建於漢代”的黃帝故里祠,在《新鄭縣誌》上顯示為“顯龍宮”

關於軒轅黃帝與北狄黃帝合併為一,大致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成,並且形成了帝系,反映於《大戴禮·五帝德》中。但對黃帝出自哪個部落,一般諱莫如深,含糊其詞。由於有娀氏或犬戎,是唯一的以狼為圖騰的部落,而自周朝以下,歷來將犬戎、驪戎、大荔戎、西戎、狗國之類的族群排斥在主體之外。司馬遷時代,關於黃帝,還有不同的論說存在,但司馬遷感到“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史記·五帝本紀》)”。司馬遷選擇性的表述,使作為歷史人物的黃帝一些史料流失了。其實,關於“有熊”,《史記·周本紀》中曾流露出了一處:“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看來,將“有娀”改稱“有熊”在司馬遷之前就存在了。如果是“驪戎之文馬,有娀九駟”,就好理解了,驪戎在臨潼東,有娀在臨潼西,均在關中,周人的勢力範圍內。《竹書紀年》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官修史書,記載夏、商、西周、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魏國直到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的歷史。《竹書紀年》說:“元年,(黃)帝卽位,居有熊”,這顯然所指是軒轅黃帝,進一步說明“有熊”就是“有娀”。也說明修改當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修改,固然切斷了黃帝與“有娀氏”及犬戎、驪戎、大荔戎、西戎的族源聯繫,但畢竟歷史上並沒有“有熊氏”這一部落,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下,通常能不提及儘量不提,而只有皇甫謐耿著脖子非要說出來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