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是一個曾被提名為儲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輝煌。相傳,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畢竟還曾被提名立儲,最後因為是隋唐血脈而錯失皇位,事實真的如此嗎?

李恪的生母雖為楊廣的女兒,卻並未正式被冊封過什麼公主,與隋煬帝的嫡長女南陽公主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何況楊廣四處“巡遊”是將南陽公主帶在身邊的,而其他公主們則一同與楊公主一樣留在了長安城中。當李淵的軍隊破城而入之時,她們也被當成戰利品,被皇子和大臣們自由分配。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從楊公主最後落到李世民手中看,就能看出楊公主在這些楊廣遺忘中公主的地位。當時太子還是李建成,如果楊公主成了李建成的小妾。等李建成登基後,怎麼也能混個三品以上的嬪妃。但是如果只是給個親王做妾,那地位就卑微多了。畢竟在古代這種尊卑有序的時期,這些還是有必要考究的。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楊公主在跟李世民的第二年便生下了李恪,七年後生下六皇子李愔,史書稱其為楊妃。楊妃並不一定是她生前在後宮的位置。唐朝初期有四個妃位,分別是貴、淑、德、賢。在李世民的後宮中,韋貴妃封號已明,楊淑妃乃楊玄獎之女,而陰德妃則因自己兒子李佑的謀反遭到連坐,所以德妃的位子空出由燕賢妃補全,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晉升為德妃後補位晉升的。可見李世民的後宮為首的四妃,根本沒有楊妃的位置,頂多也就是九嬪之首,二品,死後才被晉升為妃。為何我們上文花了長篇大論要討論這個妃位呢?因為自古以來都有“母憑子貴”這麼一說,同樣也有“子憑母貴”這一可能。然而楊妃並不受寵,所以李世民對李恪這個兒子的感情也很一般。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這點也同樣可以從李世民對諸皇子分封地中看出。除了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和長孫皇后及另外兩子李泰等封地在相州,李治的封地在幷州。韋貴妃的兒子李慎封地在秦州,陰德妃兒子李祐封地在齊州,燕賢妃兒子李貞的封地在襄州。李恪雖和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但一出生身份地位就不一樣了。李承乾是嫡長子,另一位庶出長子不幸夭折,三子李恪也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庶長子了。在講究尊卑有序的封建社會中,庶子和嫡子顯然不能相提並論。但在庶子眾多的皇室中,庶長子還是稍微有些分量的。即使目前位份不高,但凡唐太宗有一點私心或者公正之心,庶長子李恪都可能與四妃之子平起平坐的,起碼不會差太多。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事實上呢?李恪的賞地是一個連無名的王氏之子李惲的安州都比不上,更何況與四妃之子相比較了。再看看李世民還曾經因過多封賞三個嫡子,遭大臣多次進言。這樣一比就知道他對李恪有多苛刻了。

有了封地後,據推測李恪在十五歲,也就是貞觀7年是被送走。而李泰和李治一直留在都城,德妃的李祐更是在二十多歲才被送去了封地。李恪臨行前,李世民還曾與其說過一堆大道理,大概意思就是,送你們到封地,是為了兄弟和睦,斷了諸皇子對太子位置的覬覦之心。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事實上李泰和李治作為太子李承乾的胞弟,才是對太子之位威脅更大的人。若是出於這種考慮,那最應前往封地的李泰而不是那些不受寵的庶子李恪等人。因為當時的李治還年幼,構不成威脅。貞觀十二年,唐太宗還曾寫過一封《誡吳王恪書》告誡李恪,說不給他稀世珍寶是怕他變得驕奢。對待李承乾和李泰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是賜泰物萬段還不夠,每月上次給李泰的東西都比皇太子的多。對太子李承乾更是取消了出用庫物的限制。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可以可以看出,李恪並沒有像後世描述那樣得寵。甚至在後來的王位爭奪中,李恪自始至終也沒有被李世民考慮過。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反而陰德妃的兒子李祐因嬌養放縱,結交了一棒奸惡之人,因與輔佐他的長史權萬紀不和睦而劇中謀反,後來被李世民廢黜並賜死。真是摁了葫蘆起了瓢,在李祐謀反未平時,太子李承乾又計劃篡位。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李世民愛子心切,不願責怪自己的嫡長子太子。得知李承乾寵愛宮中一位太常樂人,將其斬殺。李承乾更是在悲憤惱怒之下,連續幾個月稱病不上朝,並差點對屢次勸諫他的諫臣痛下殺手。身為太子如此荒謬,李世民又是一味的包庇,更是殫精竭慮的將宰相魏徵任命為太子太師,來告訴眾人自己絕不會非李承乾。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當嫡長子李泰編寫了大型地理著作《括地誌》獻給李世民之時,李世民大加讚賞,如獲至珍般的收進了自己的皇家藏書閣中,並接二連三的賞賜李泰。李承乾其實一直對自己這個深受父皇寵愛且還有奪嫡之心的同胞弟弟李泰,深深忌憚。自己做了許多讓父皇失望的事情,雖未被殺害,但李泰卻越來越受器重。這意味著什麼?惶恐中李承乾決定暗殺胞弟李泰,可惜失敗了。這次李承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與漢王李元昌、駙馬等人勾結逼宮,事情很快敗露。謀反之罪當誅,但李世民依舊不忍心殺他,反問朝臣應該怎麼辦,一時間朝野上下無人作答。最後通事舍人(掌詔命,呈奏章等)站出緩解了尷尬,並進言建議將李承乾貶為廢人。得到臺階下的李世民也即刻下旨,將自己寵愛的嫡子貶為庶人,流放荊州,保住了一條性命。至此進言的通事舍人也得了李世民的看重,不斷升遷。

被提名立儲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計中,連死都是鞏固皇權(一)

且經事情進一步查實,李泰卻有覬覦皇位之心,想取而代之,並間接造成了李承乾的謀反,因此被降為東萊郡王,移居均州。雖李泰圖謀不軌,但在李世民重新考慮立哪位皇子為儲君的時候,依舊只在李治和李泰之間搖擺不定,庶長子李恪根本就未曾考慮過。最後確立李治為太子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能同時保住三位嫡子的性命。李治年少,未懂和參與到李承乾和李泰那種水火不容,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中。李治宅心仁厚,如果讓他繼承大統,那嫡子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