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子,是一个曾被提名为储君的一位皇子,但他的一生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辉煌。相传,李恪更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毕竟还曾被提名立储,最后因为是隋唐血脉而错失皇位,事实真的如此吗?

李恪的生母虽为杨广的女儿,却并未正式被册封过什么公主,与隋炀帝的嫡长女南阳公主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何况杨广四处“巡游”是将南阳公主带在身边的,而其他公主们则一同与杨公主一样留在了长安城中。当李渊的军队破城而入之时,她们也被当成战利品,被皇子和大臣们自由分配。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从杨公主最后落到李世民手中看,就能看出杨公主在这些杨广遗忘中公主的地位。当时太子还是李建成,如果杨公主成了李建成的小妾。等李建成登基后,怎么也能混个三品以上的嫔妃。但是如果只是给个亲王做妾,那地位就卑微多了。毕竟在古代这种尊卑有序的时期,这些还是有必要考究的。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杨公主在跟李世民的第二年便生下了李恪,七年后生下六皇子李愔,史书称其为杨妃。杨妃并不一定是她生前在后宫的位置。唐朝初期有四个妃位,分别是贵、淑、德、贤。在李世民的后宫中,韦贵妃封号已明,杨淑妃乃杨玄奖之女,而阴德妃则因自己儿子李佑的谋反遭到连坐,所以德妃的位子空出由燕贤妃补全,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晋升为德妃后补位晋升的。可见李世民的后宫为首的四妃,根本没有杨妃的位置,顶多也就是九嫔之首,二品,死后才被晋升为妃。为何我们上文花了长篇大论要讨论这个妃位呢?因为自古以来都有“母凭子贵”这么一说,同样也有“子凭母贵”这一可能。然而杨妃并不受宠,所以李世民对李恪这个儿子的感情也很一般。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这点也同样可以从李世民对诸皇子分封地中看出。除了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和长孙皇后及另外两子李泰等封地在相州,李治的封地在并州。韦贵妃的儿子李慎封地在秦州,阴德妃儿子李祐封地在齐州,燕贤妃儿子李贞的封地在襄州。李恪虽和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但一出生身份地位就不一样了。李承乾是嫡长子,另一位庶出长子不幸夭折,三子李恪也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庶长子了。在讲究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中,庶子和嫡子显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在庶子众多的皇室中,庶长子还是稍微有些分量的。即使目前位份不高,但凡唐太宗有一点私心或者公正之心,庶长子李恪都可能与四妃之子平起平坐的,起码不会差太多。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事实上呢?李恪的赏地是一个连无名的王氏之子李恽的安州都比不上,更何况与四妃之子相比较了。再看看李世民还曾经因过多封赏三个嫡子,遭大臣多次进言。这样一比就知道他对李恪有多苛刻了。

有了封地后,据推测李恪在十五岁,也就是贞观7年是被送走。而李泰和李治一直留在都城,德妃的李祐更是在二十多岁才被送去了封地。李恪临行前,李世民还曾与其说过一堆大道理,大概意思就是,送你们到封地,是为了兄弟和睦,断了诸皇子对太子位置的觊觎之心。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事实上李泰和李治作为太子李承乾的胞弟,才是对太子之位威胁更大的人。若是出于这种考虑,那最应前往封地的李泰而不是那些不受宠的庶子李恪等人。因为当时的李治还年幼,构不成威胁。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还曾写过一封《诫吴王恪书》告诫李恪,说不给他稀世珍宝是怕他变得骄奢。对待李承乾和李泰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是赐泰物万段还不够,每月上次给李泰的东西都比皇太子的多。对太子李承乾更是取消了出用库物的限制。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可以看出,李恪并没有像后世描述那样得宠。甚至在后来的王位争夺中,李恪自始至终也没有被李世民考虑过。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反而阴德妃的儿子李祐因娇养放纵,结交了一棒奸恶之人,因与辅佐他的长史权万纪不和睦而剧中谋反,后来被李世民废黜并赐死。真是摁了葫芦起了瓢,在李祐谋反未平时,太子李承乾又计划篡位。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李世民爱子心切,不愿责怪自己的嫡长子太子。得知李承乾宠爱宫中一位太常乐人,将其斩杀。李承乾更是在悲愤恼怒之下,连续几个月称病不上朝,并差点对屡次劝谏他的谏臣痛下杀手。身为太子如此荒谬,李世民又是一味的包庇,更是殚精竭虑的将宰相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来告诉众人自己绝不会非李承乾。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当嫡长子李泰编写了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献给李世民之时,李世民大加赞赏,如获至珍般的收进了自己的皇家藏书阁中,并接二连三的赏赐李泰。李承乾其实一直对自己这个深受父皇宠爱且还有夺嫡之心的同胞弟弟李泰,深深忌惮。自己做了许多让父皇失望的事情,虽未被杀害,但李泰却越来越受器重。这意味着什么?惶恐中李承乾决定暗杀胞弟李泰,可惜失败了。这次李承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与汉王李元昌、驸马等人勾结逼宫,事情很快败露。谋反之罪当诛,但李世民依旧不忍心杀他,反问朝臣应该怎么办,一时间朝野上下无人作答。最后通事舍人(掌诏命,呈奏章等)站出缓解了尴尬,并进言建议将李承乾贬为废人。得到台阶下的李世民也即刻下旨,将自己宠爱的嫡子贬为庶人,流放荆州,保住了一条性命。至此进言的通事舍人也得了李世民的看重,不断升迁。

被提名立储的李恪,一生都在父兄算计中,连死都是巩固皇权(一)

且经事情进一步查实,李泰却有觊觎皇位之心,想取而代之,并间接造成了李承乾的谋反,因此被降为东莱郡王,移居均州。虽李泰图谋不轨,但在李世民重新考虑立哪位皇子为储君的时候,依旧只在李治和李泰之间摇摆不定,庶长子李恪根本就未曾考虑过。最后确立李治为太子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能同时保住三位嫡子的性命。李治年少,未懂和参与到李承乾和李泰那种水火不容,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中。李治宅心仁厚,如果让他继承大统,那嫡子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