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權的材質有銅,鐵,金,銀,陶瓷,石質。現發掘的陶瓷制的權及其少見。

1975年,婺源思溪村出土了一枚陶權。上有陽文“元興元年中作”“史師所作”。陶權為陶製的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秤砣,這枚陶權是當時婺源已經得到進一步開發的一個佐證。蓋權底下有若干間隙,及補查之物,當為校正重量所用。該權大小,重量不詳。目測500克-1000克左右。

當為明確紀年銘文的中國最早的東漢陶權。 為實用民間桿秤上的秤砣。可以認為,銅的昂貴,鐵質高價,廉價的陶權,那裡當實用廣泛,為擔保其可靠性,銘文時間,製作者。----保證質量可靠,稱重準確。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博物館實物

中國歷史上年號為元興的:
105—105年 東漢 漢和帝劉肇 年號元興
264—265年 三國東吳 末帝孫皓 年號元興
404—406年 東晉 晉安帝司馬德宗 元興

劉肇(79年-106年2月13日 ),即漢和帝(88年-106年2月13日在位),東漢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漢章帝劉炟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建初七年(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 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 永元四年,劉肇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十二月辛未(106年2月13日)病逝於章德殿,終年27歲。 諡號為孝和皇帝。 廟號穆宗,葬於慎陵。

瓷器起源年代,一說是誕生在1600年前的晉代,依據是晉代出現“瓷”字,並出現有關瓷器顏色的描寫和瓷器產地的記載。景德鎮從漢代開始燒製陶器,從東晉開始燒製瓷器。現考古見到的早期的青瓷權為南朝的。景德鎮為那個時代燒造陶瓷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權為實用器時,應不如此,另一種可能為冥器。但作為冥器的權,似乎沒有過考古實物依據。可以認為是東漢時代陶權。那個時代,東漢國力昌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年號銘文各地方,各種實用器中刻記,是很流行的。認為該權為具有實用價值的民用權。

東漢時期,桿秤已廣為應用。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執衡圖 陶灶 桿秤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執衡圖 陶灶 桿秤

目前元興元年銘的東漢時代考古實物

1 元興元年堂狼作"銘文的銅洗

1972年,陝西勉縣紅廟公社紅光一隊發掘一座磚室墓,墓中出土一件鑄有"元興元年堂狼作"銘文的銅洗和一批隨葬器物。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2 元興元年 銅鏡

一九八二年,南陽地區西峽縣丁河公社王集大隊一社員將一銅鏡送到地區博物館中,並說明它是剛解放時出土的。它離地表約三米多深。和它一起出土的還有大灰磚,陶盆,罐,灰色豬、雞鴨狗等陶器和幾枚銅錢;最後才挖著這件銅鏡。鏡周有47字銘文。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3 西海安定“元興元年”瓦當

西海安定瓦當,東漢文物,瓦當為圓形,直徑17釐米,細泥灰陶質,上有“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1942年發現於海晏縣(時稱海晏設治局)西海郡故城內,20世紀50年代以後又有多次發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瓦當為圓形,直徑17釐米,細泥灰陶質,上有“西海安定元興元年作當”銘文。元興為東漢和帝年號(105年)。西海安定瓦當是青海地區出土的惟一帶字瓦當,是研究西海郡建制沿革的重要實物證據。那是個開疆拓土的時代啊。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西海安定“元興元年”瓦當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西海郡故城

東漢時期鐵權

1 東漢“汶江市平”鐵權

1956年成都市東山灌區出土,東漢“汶江市平”鐵權 3斤底徑6.91釐米 高5.16釐米 重686克。

市平說明其為市場之平準器。故用鐵質。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2 陝西眉縣東漢墓 鐵權

1984年,陝西眉縣堯上村出土 1件鐵權和秤鉤。鐵權與6釐米長呈倒“W”字形的鐵秤鉤和30釐米長的圓柱狀木質朽痕同時出土於一東漢磚室墓內,故鐵權應為桿秤的秤碇。與鐵權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個長6釐米的鐵秤鉤,秤鉤形狀呈“W”形,此外旁邊還有大約長30釐米的圓柱形木質朽痕,同時出土於一東漢磚室墓內,據此考古學家推論這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一套完整的木杆秤。鐵權重225克,無自銘重量,可能為一斤之重。

1989年,在中國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發現完整的木質桿秤遺物,其製作時間約在公元前1~公元1世紀。西省眉縣一座漢墓中出土的一件木質桿秤,左端有鐵質秤鉤,右端有鐵質秤錘,呈扁圓球形,有圓形小鈕,錘重244克。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眉縣 鐵權

3 陝西岐山縣青化鄉東漢窖藏5件鐵權

1974年,陝西岐山縣青化鄉一東漢窖藏內出土一組共5件鐵權。鐵權為圓形鼻紐,大小稍有差別,依次重204克、212克、215克、216克、246克。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岐山 鐵權


4 四川彭山縣崖墓木杆痕和鐵鉤共出於鐵權

1984年四川彭山縣崖墓的發掘現場,發現有木杆痕和鐵鉤共出於鐵權(1斤權)旁,鐵權及秤鉤,鐵權高3. 2釐米,底徑4. 8釐米,秤鉤頂有圓穿孔,孔徑0. 5釐米,鉤長8. 2釐米。

我們知道,秦漢的權,是半球形,球形,大的有長圓型。 滿城 漢墓 竇綰墓 三鈞 鐵權

『三鈞』鐵權,重22490克,一斤應為249.9 g(此權鈕部略有損缺,原重應稍增)。,西漢單位重量的數值頗有出入,但以一斤合今250~254 g的為多。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考古發掘的陶瓷權

1 秦 “廿六年詔”陶胎權

1956年由陝西省博物館徵集

秦 [高12.4釐米,底徑15.3釐米 [重2.85千克】

秦權的重量,按實測有明顯的級別,有一斤、五斤、十斤、 十五斤 (半鈞) 、二十斤、三十斤 (一鈞) 、六十斤 (半石) 、 九十斤、一百二十斤 (一石)等。這件“廿六年詔”陶權,重 2.85千克,即5.7斤,比重五斤的秦權要多0.7斤,也許 是誤差所致。

整體為覆缽形,上有橋形提鈕,鈕下穿圓孔。腹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為統一度量衡而頒發的詔令八行四十字:“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代陶權出土甚少,有詔文的更是罕見。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2 南朝青瓷權

1981年5月江西九江古潯陽城遺址出土,九江縣博物館藏。高6.5、底徑10.5釐米。饅頭形,溜肩,平底,頂部設橋形紐,肩部有弦紋一週。通體施青黃釉,釉不及底。南朝時期的青瓷權,出土和傳世都極少。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中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的總稱。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3 隋—瓷權 4斤權

隋時期 實物和出土物共3件,均為斤權,質地為一銅、一瓷、一鐵,銅權有鑄文“大隋仁壽四年歲在甲子,犍為部曹尹虔肅察正曹史愷成造”,時為公元604年,此件出自《小校經閣金文拓本》,無重量記錄。餘二權自重分別為693.1克和873克,這兩個數字對應當時標準重量,大約分別是3斤和4斤。三權均無自重自銘,上述三權形制己與春戰以來傳統的半球體鼻紐權形大異。218.3g/斤

江西婺源出土“元興元年”  陶權 年代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