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唐詩宋詞歷經千百年的枝繁葉茂與開花結果,已然成為一棵蓬勃蔥鬱的大樹,樹上的詩煙雨紛飛,樹下的人臥聽潮生,我們都在享受著它的蔭涼。古詩詞的火熱,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件幸事,但千萬不能使其成為假象。因為目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人人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卻不解其意,或者錯誤地濫用。

比如李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一句"樹深時見鹿",被很多偽文青拿來消遣,併為之配句"海藍時見鯨",但其實下一句是"溪午不聞鍾"。再比如白居易入門級的"離離原上草","離離"為何意?又如王安石入選進小學課本的"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又是何意?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掠其表而疏忽其裡,這種現象在當今文化圈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非常普遍。就拿最簡單的來說吧,駱賓王的《詠鵝》與李紳的《憫農》堪稱中國孩子的啟蒙詩,也是很多人一生中背的第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是大家真的理解此詩的意思嗎?首句"鋤禾日當午"就是個爭議點:"鋤禾"該怎麼解釋,難道是鋤掉禾苗?這個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現場上,當時出題方給出一副《耕織圖》(下圖),然後給出三個詩歌選項,要求選出其中最貼合畫作內容的一個。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A. 欲羨農家子,秋新看刈(yì)禾。

B. 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C.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答題選手稍經猶豫之後選擇了C,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應當是A,出自唐代詩人崔道融的《過農家》:我非常羨慕農家的孩子,能夠在秋收的時候收割莊稼,享受豐收的喜悅。導師兼評委蒙曼在點評時說"這就是城市的孩子呀,沒有農業生活經驗",接著又說:"'鋤禾日當午'是種莊稼的過程,莊稼還沒收呢。"

蒙曼這一語激起千層浪,惹來了巨大的爭議,網友紛紛表示:蒙曼也不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接觸過農務的人都知道,種莊稼的時機不能選擇在中午,尤其夏天午後溫度很高,植物水分損失嚴重,而以冷水覆之則會引發病症,一般難以存活。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鋤禾日當午",正值日光強烈,分明這不是種莊稼的過程,顯然蒙曼老師理解錯了"鋤禾"的含義。其實課本里也未詳細說明"鋤禾"的意思,但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所謂鋤禾,是一個省略兼倒裝詞語,它還原以後就是"為禾鋤",為莊稼鋤草的意思。這與"憂"的用法類似,作"為……而擔心"講。

有人或許會問:大中午的冒著炎熱,農民們不能幹點更有意義的事嗎,只是為了鋤草?或者這是李紳的過度誇張?其實不然,之所以選擇溫度高的時候鋤草,是為了使被鋤掉的草快一些喪失水分死掉,因為很多生命力頑強的雜草即使脫離了土壤,但可以重新紮根。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可以說,李紳的描寫是非常貼合勞作實際的,沒有藝術誇張的成分,而蒙曼老師可能同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所言"種莊稼"是不合適的,應當是打理莊稼。有趣的是,作者李紳這個官員卻是個言行不一的人。

李紳早前寫下》憫農二首為天下百姓發聲,而當自己當上父母官後,卻濫施淫威,不僅不善待百姓,還橫徵暴斂,鬧得民怨四起,不少農戶都搬遷到了其他域縣。所以說,讀史不能只讀表面,李紳如此,而平時妙語連珠的蒙曼也有犯錯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