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不同板式唱腔的衔接(1)慢板转快三眼、转原板

京剧不同板式唱腔的衔接(1)慢板转快三眼、转原板

不同板式唱腔的衔接

慢板转快三眼、转原板

这种转法,一般都要通过过门,两句或更多句的慢板之后,转到快三眼或原板了。

这里所要注意的是扎大的打法,必须把下面稍快的节奏交代得清楚、准确。

如果不转快三眼而仍是慢板过门,则一般不采取这种打法,而是:


京剧不同板式唱腔的衔接(1)慢板转快三眼、转原板

节奏也是平稳的。


慢板转原板也是如此:


京剧不同板式唱腔的衔接(1)慢板转快三眼、转原板

所以,凡是慢板通过过门转快三眼、原板过渡的,一般都打扎大乙,并掌握“往前催”一些(就是稍快)的节奏,也有打扎多大的,似乎不如扎大乙,因为在强拍的后半拍上音响太弱,而这里正是需要强调的,以此明确节奏之稍快。


慢板转原板有不少是通过行弦的,如《文昭关》、《宿店》、《生死恨》等,慢板转行弦,行弦转原板的打法在下面有关行弦的章节里专门讨论。


快三眼转原板,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这两个板式本身界限就不太分明。例如旦角的西皮唱腔无所谓快三眼,慢板快一些就是原板;老生的二黄快三眼快一些就是原板,所以没有明确的衔接和更替的界限。老生常有以快三眼过门起头而张口唱原板的,或是一句过后稍渐快就成了原板。例如《李陵碑》杨继业唱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

作者:杨晓辉,男,1949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1961年考入京中国戏曲学较,1969年毕业,专业司鼓。1969年—1971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得到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吴式锴等老师的教授。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