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趙曉光博士面對面,零距離親近機器人技術

日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曉光博士做客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屏幕前的家長朋友和同學們分享機器人技術的現狀和發展,一起探討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將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

與此同時,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強國、央視頻、中青報客戶端、騰訊視頻等多家平臺同步直播,數百萬用戶一起聽趙曉光博士解讀有趣的機器人技術。

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趙曉光博士面對面,零距離親近機器人技術

趙曉光博士先為同學們闡釋了機器人的英文robot一詞的來源:robot源於科幻作品。1920年前後,捷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的科幻劇《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布拉格上演,該戲中,有著人類外形的機器首次出現在舞臺上,劇中描寫了一批能從事各項勞動、聽命於人的"robot",這個詞是用捷克語的"強迫勞動"(robota)和波蘭語的"工人"(robotnik)兩詞合成創造的新詞彙。後來,這個詞很快普及,在英語裡擁有了"機器人"之意。

在我國,對機器人的幻想更是古已有之。西周時期,《列子·湯問》第十三部分:偃師獻技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的故事。春秋後期,《墨經》:魯班造木鳥,"三日不下"。後漢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運輸機器人"木牛流馬",後被現代工程師根據古書記載仿製了木牛流馬,"就是使用槓桿原理,模擬四足機器人的運動。"她介紹說。

儘管機器人在影視作品中是無所不能的,但科幻小說家對機器人提出了三定律,後來,機器人又被人類補充了零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人類的整體利益不受傷害。

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趙曉光博士面對面,零距離親近機器人技術

機器人問世已有幾十年,機器人的定義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無一個統一的意見。趙曉光博士說,"原因之一是機器人還在發展,新的機型,新的功能不斷湧現。同時由於機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為一個難以回答的哲學問題。就像機器人一詞最早誕生於科幻小說之中一樣,人們對機器人充滿了幻想。也許正是由於機器人定義的模糊,才給了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趙曉光博士還表示,"中國不斷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中國機器人技術正在向世界先進行列邁進。"

講座上,趙曉光博士還對機器人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機器人革命的風暴、機器人的分類(工業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機器人的控制方式(點位控制、連續軌跡控制)以及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機器人制造方面的成績如仿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做了解析。

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趙曉光博士面對面,零距離親近機器人技術

新冠疫情爆發後,我國抗疫前線使用機器人進行醫護服務等舉措受到關注。基於此,趙曉光博士對"新冠"中凸顯出的機器人技術的重要性做了簡短的陳述:例如無人工廠——機器人生產線;醫療服務機器人——咽試子採樣機器人,減少感染,提高採樣效率;值守測溫機器人——安全精準;配送機器人——不怕累也不怕感染……

"未來,機器人更多的是與人類共同生活、工作。與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也要求機器人能夠更多地瞭解人類的意圖,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成為人類的'幫手'。中國的機器人技術正在飛速發展,相信在市場需求的強大吸引力作用下,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機器人產業和機器人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趙曉光博士面對面,零距離親近機器人技術

在講座最後的提問環節,有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得到了趙曉光博士的解答。學生問,機器人會不會攻擊人類?她回答說,機器人沒有思維,學習能力也很弱,機器人不會自主的攻擊人,除非有人讓機器人攻擊人。第二個得到趙曉光博士解答的問題是,機器人會不會發展到一個階段,和人類自由交流,比如說幫同學們解決數學習題?

趙曉光博士笑著說:"機器人的多輪問答能力目前還達不到我們人類的要求。它只能按照程序去實現。但是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學習,前提是機器人被植入了相應的數據庫。此外,老師是不會被機器人替代的。"作業幫直播課的主持人幽默地接話"看來,我們作業幫的老師短時間內是不會失業的",更是令趙曉光博士笑顏更開了,並連連肯定說:"肯定不會!不會!"

作業幫名家直播課:和趙曉光博士面對面,零距離親近機器人技術

據瞭解,作業幫名家直播課是作業幫直播課免費公益課程系列,旨在邀請全球知名院校名師及各大領域廣受熱捧的名人學者傾情打造,致力於網羅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養。

結束了這場"科技"直播課,下一場又會有哪位專家來帶大家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我們一起期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