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炒作臺灣“華航”改名,業內人士分析利弊後直搖頭

臺灣捐贈口罩由“中華航空”陸續運抵歐洲各國,原是美意一場,卻因英文名“China Airlines”旗幟,遭島內部分綠營人士批評會讓人誤以為是大陸籍航空,再次掀起改名爭議。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稍早稱表示,自己曾成功推動“中正機場”改名桃園機場。不過業內人士直言,航空公司改名跟機場改名,影響“天差地遠”,不宜相提並論。

綠營炒作臺灣“華航”改名,業內人士分析利弊後直搖頭

業內人士說,機場都在自己家,可是飛機是要飛去別人家。“中正機場”改名就是名字上修改,IATA / ICAO Code 都沒動,所以變動成本不大,但“華航”改名卻不是這樣而已。

這名業內人士指出,航空公司改名要考慮許多影響,包含世界各地的航線證書、航空器註冊證書,還有相關登記執照等等。另外如果有涉及到IATA Code的變更(例如CI要修改),涉及到訂位系統與相關的共掛航班整合,影響層面就會更大。

他說,“華航”要動的是英文名字,問題複複雜性高很多。“華航”現在想動的註冊名稱,是涉及標準名稱的China ,不管改什麼名字,政治的敏感議題都會非常大。首先衝擊的是航權與營運,再來才是牽動財務與經濟。尤其是航權屬於雙向,指派更名後的“華航”飛機,對方國家或地區可能不接受,麻煩就會很大。

臺當局交通主管部門官員也不表示,改名等於什麼都要重新談,最怕對方國家或地區不認帳(航權),或是趁機漲價。之前就算有改名成功的先例,也都是小公司,從未有像“華航”這麼大的公司要改、“‘華航’那塊招牌值多少錢根本無法估計。”

“華航”企業工會理事長劉惠宗則說,站在工會立場不支持改名一事,改名後所有航權契約,不管是跟當地政府還是各個機場,全部都要修改,“這些錢算誰的?‘華航’自己出嗎?”此外還涉及許多商業合約,除了以億來計算整個金錢的損失,更可能賠上華航60年來的商譽。

“華航”昨天則表示,由於事涉層面甚廣,公司已在內部以開放態度展開討論和研究。

針對此議題,臺灣作家苦苓在臉書上表示,“華航”改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能改名,陳水扁就改了。大家不要為難“政府”,也不要為難“華航。”

海峽導報綜合臺媒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