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無錫繁華地——棚下街

無錫城西古運河與梁溪河合流的這段河道上,即西門橋(地名稱“人民橋”)向南沿河,經過新建的顯義橋到顯應橋這一段。東岸為解放初期拆除城牆建設的解放南路,現為六車道大馬路。西岸現為五愛小區。這五愛小區沿河綠化景觀一帶,歷史上就是城西非常熱鬧的街區,無錫人習慣統稱為西門“棚下街”。這“棚下街”雖然已經從無錫的地圖上消失了,但老無錫是忘不了它的。

昔日無錫繁華地——棚下街

棚下街的形成與繁華,可追溯至明代。明宣德年間,巡撫周忱在無錫西門外增建起規模很大的西倉,以儲存漕糧。為了運河中糧船進出方便,開挖了一條河道叫“倉浜”。浜口架起一座石橋叫“倉橋”。倉浜兩岸的兩條弄堂,也就叫“大倉弄”和“小倉弄”。各鄉解運漕糧的船隻就彙集西門運河進倉;經過加工好的漕糧,再由此北運送京城。此來彼去,舟楫如梭,終年不絕。這裡成為糧運的集散地,促進了棚下街商市興盛。

棚下街從西門橋至迎龍橋,全長456米,具體來說有三段組成。

昔日無錫繁華地——棚下街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西門橋一帶

第一段是西門橋堍下傍河開始至倉橋這一段長135米叫魚行街。因有多家魚行而得名。清時最有名的魚行有王協聚、劉同豐等。主要是由梁溪河網船上運來的太湖水產品,如鮮活魚蝦、蚌、螄螺、甲魚、黃鱔等。每當夕陽西下,漁舟雲集,沿河碼頭,大小魚籮、扁擔、秤竿,交易開始;每天天矇矇亮,街面上就人聲鼎沸,市民來此挑選鮮魚活蝦。除魚行、魚攤外,還有皮革皮件店朱寶源、鐘錶店義昌祥、麵筋加工店順新昶、茶館店得仙園、照相館天然、西藥房濟華堂、香燭店鴻元、銀樓天吉、典當永豐、恆泰興記應有盡有,面飯館、酒樓、書場、浴室等也就應運而生。

昔日無錫繁華地——棚下街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顯應橋

第二段是過倉橋至顯應橋堍,方是名副其實的棚下街。這“棚下街”並非是有的人主觀理解為“棚戶街”。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傍河街道,“乃城西頭等繁華之地”。“棚下街”是指整條街道都在過街瓦棚之下,兩邊用圓木立柱,上為拱頂本瓦屋面,間隔一定距離,頂上開有明瓦天窗,以透進光線,整條街是連體式的長街廊,遮風雨、蔽烈日,人們在棚底下做生意風雨無阻,故名“棚下街”。街道僅寬2米多,立面磚頭鋪地,兩邊店鋪為一、二層建築,木裙板,木格玻璃窗,有的雕有云紋圖案。河浜、街巷裡弄裡有不少石庫門,系明清建築三四造深的大房子,系一些殷實人家。棚下街最有氣魄的,當推鼎盛、立豐、永豐等三家前店後棧式的大米行,每家都有專用碼頭,便於運輸,棚下街成為全城三大米市之一。除幾家大米行外,還有福來和、源來洽、元康鈞記醬油槽坊,酒醬號有立豐、大昌祥。從沿河碼頭兩邊到槽坊大院子裡外,放了許多大缸和酒罈,空氣中常常瀰漫著蒸煮酒醬的黃豆香味;街面上還有家徐乾泰南北貨號,很出名,店後有很大的貨棧,逢年過節擠滿了採辦年貨的顧客,老闆眉開眼笑,可說是日進斗金;王大生國藥號的照牌很有氣魄,金字黑匾,為正楷撰書,何許人撰書無從考證了,是家大鋪子。那曲尺形的櫃檯和藥櫃,紅漆呈亮,棋盤格子式的藥材抽屜佔了半邊牆,夥計們忙著為顧客抓藥,據老人回憶,每次路過,看到生意興隆。特別是店堂間裡有一座落地大掛鐘,悠悠的鐘擺在執著地左右擺動,似乎表明店主以執著的努力來建立誠信。在那手錶還是稀罕物品的歷史年代,時常有人跑到店堂間前去看時辰:幾點鐘了。還有家鴻申香臘燭錫箔莊,生意也很紅火;香菸店有永新昌,有新新旅社,有陳樂茂餛飩店,有陳茂生磁器店,有大豐、大新洗染店,有興昌祥白鐵皮店,有永豐官滷店,有慎餘、德大估衣莊,有紀元泰竹器店,有西新樓茶館,有鼎昌、順豐、九章、一大、同信5家綢布店,有邵萬興等4家生面店,有老香馥茶食糖果店,有永新昌土菸號,有成興紙箔店,有福泰高梁燒酒店,特別是有新洪泰,謝順興、順新昶、榮興祥等5家麵筋加工場,面菜館飯店則有程萬泰、虞興順、迎溪樓、謝玉記、俞順記、如意泰、鄧興記、協興、孔令記等9家,其繁華程度,可見一班。

昔日無錫繁華地——棚下街

棚下街上的好好商店,曾是抗日遊擊隊的地下聯絡站

第三段是棚下街街稍頭顯應橋堍至橫跨滸溪河上的迎龍橋這一段。市面雖不及棚下街,但也不是冷落的地方,兩邊店鋪也有20多家,有同德米行,有順昌祥綢布店,有周順興糕團店,有順風園茶館,有鴻興昌、鴻隆興、鴻正興3家生面店,有豐大、豐盛、彭順興3家竹器店,有同仁春國藥堂,有榮興祥油漆店,還有1家協興車行等。

由於漕運舟船頻繁,捕魚網船眾多,船用器具是櫓店弄的專業行業。鐵錨鐵鏈、搖櫓、魚網、繩索帳篷、葫蘆竹篙、桐油薴蔴、鐵釘鉛絲、鍋碗瓢盆,聚集在一條弄裡出售,弄口有一家有名的櫓店,故把這條弄叫“櫓店弄”。

棚下街之所以興旺,有幾個因素。

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此處河道縱橫,幾座橋樑串聯構通,傍邊是護城河合流之梁溪河,亦統稱古運河,河上有西門橋,過橋可進城。不過橋往北經西直街,在橋通棉花巷,過興隆橋連五里香塍的五里街,過大德橋直至惠山街。棚下街南頭為迎龍橋,是醬油浜與梁溪河的交會處,小船過迎龍橋經醬油浜可到錫惠橋、興隆橋,在五愛路未筑前,棚下街成為構通南北的通道。梁溪河通太湖構通錫西諸鄉和武進雪堰橋、宜興各鎮、南鄉來城停靠棚下街的班船有29班。大批農民進城,促進了城鄉的物資交流。鄉諺說:“上趟棚下街,樣樣有得買”。

二是民情風俗的聚集效應,說到迎龍橋為清乾隆年建,橋為一主圓孔,兩旁還有二個低位方孔洩水,據說這在江南地區獨此一例,常見的古橋都是三孔圓形,如先後建設的顯應橋、顯義橋。過去無錫民間在八月中秋節有走三橋(西門橋、迎龍橋、顯應橋)觀月亮的風俗。後人取名為“迎龍觀月”。中秋黃昏時分,人們吃罷中秋團圓夜飯,攜老扶幼至迎龍橋堍賞月,如天氣好,天上一輪明月當空,在迎龍橋圓圓的橋孔倒影水中,還有一個月亮,給人以天上人間千里共嬋娟的意境。另外,棚下街北接魚行街,是魚民經營集散地方,街南接顯應橋。過顯應橋到西水墩,這西水墩上的西水仙廟本身就是漁民為了祭祀紀念為漁民申冤的無錫知縣劉五緯而造的廟宇,經常有漁民進香,逢劉五緯生日舉行廟會,河面上放河燈,棚下街點起了串串燈籠,在西水仙廟內外戲臺上演社戲,人山人海,河面上歇滿了船隻,站在棚下街沿河過街棚下都可以看到戲臺上演出。

昔日無錫繁華地——棚下街

三是無錫作為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也帶動無錫商貿服務業的繁榮。棚下街地區河對岸有好幾家工廠:申新三廠(即無錫一棉)、振新紗廠(即無錫四棉)、茂新麵粉廠、錦記絲廠等,僅這幾家工廠的員工就有上萬人,工人們上下班都跨過西新橋到達棚下街一帶購買日常用品。因此,棚下街一天到晚都是人頭熙熙攘攘十分熱鬧。每當夜幕降臨時,店家紛紛亮起了電燈。河埠頭有臨時拉了電燈,或點起汽油燈,因為還在卸貨,正忙著吶!而街面上茶肆酒樓飯館、書場,正是生意興隆的時候,從鼎盛米行沿河過街棚下有時傳來園熟的二胡聲,那是民間藝人瞎子阿炳(華彥均)在說新聞話新聞,嘲諷民不聊生的彈唱,引起貧苦民眾的共鳴,河面上停靠著許多歇夜的網船,點起了一盞盞昏黃無眠的桅燈。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棚下老街以它特有的風情載入無錫百年繁華的史冊,它完成了歷史使命,走到本世紀初,為現代化的高層住宅五愛小區和沿河綠化景觀所替代,而被稱為“心靈靠岸的地方”。這一句房地產開發的廣告詞,大概可以看作是對棚下老街的歷史終結,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今日五愛小區居住環境的自我評價。所幸的迎龍橋還在,這一段沿河先後重建和新建了圓孔仿古石橋:顯應橋和顯義橋,河東西水墩因系低窪地區,進行徹底改造,逢大水必淹的97戶居民搬進了新居,重新修復了西水仙廟,也許這些還能鉤起對棚下老街的一些回憶。

聲明: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