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聪敏的他,为何12岁竟选择了佛门?

西晋时期,冀州扶柳县一卫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额高头方,眼小唇厚,体黑如漆,形貌丑陋。这孩子天生在左臂外侧,多长一块肉,能“肉瘤”似的上下活动,时人称为“印手”,他就是道安。此人后成为中国佛教的创始人,世人皆称“印手菩萨”。

天资聪敏的他,为何12岁竟选择了佛门?

道安出生于312年,正是北方“五胡乱华”而生灵涂碳的前期阶段。《资治通鉴》载:“309年,石勒寇信都(冀州古城),杀冀州剌史王斌……”,冀州真正进入了战乱。

受战乱影响,道安幼失双亲,被外兄抚养长大。他七岁上学,十二岁出家。一生精研佛理,矢志弘法。

《高僧传》开篇记载“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

西晋末年,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流社会里,朝廷对初传佛教并不认同。那个时代,虽然科举尚未形成,但察举制度已经施行。朝廷已经将才能之士和品德之人,纳入了选拔机制,岁举孝廉就是做官的主要途径。那么,道安出身“家世英儒”,根子里与儒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又“七岁读书,再览能诵。如此聪慧和本事,为什么不专心儒学,而进入了佛门?

这里要介绍一位中国佛教初期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道安师父的著名高僧佛图澄。

佛图澄(232-348),西域人。据记载此人活了117岁。这是一位深受历代佛教教徒敬仰的僧人,在中国佛教界,享有“神僧”的称号。此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发展佛教的僧人。

据《晋书》《高僧传》等记载,佛图澄于公元310年来到洛阳,其本意是在洛阳建立寺院,传播佛教。正赶上“五胡乱华”的匈奴刘曜率兵攻打洛阳。他看到战争野蛮残暴,大量平民无辜滥杀后,主动投到刘曜部将石勒手下,通过预测战争胜负,和其他“神通”手段,取得了石勒的信任,顺利成为石勒军事集团的军政顾问。石勒、石虎先后在中原大地建立政权30多年,是“五胡乱华”的主要力量,但佛图澄一直受到石氏的信奉和尊崇。佛图澄也一直努力,以因果报应和慈悲诫杀的教义进行劝谏。尽管石勒、石虎从没改变过战争的屠杀政策,但佛图澄的劝谏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天资聪敏的他,为何12岁竟选择了佛门?

这个过程,史料记载:“(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止可以道术为教,因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华,光色耀目。勒由此信服。澄因谏曰: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销,在彗孛见于上……勒甚悦之。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于是中州胡晋,略皆信佛”

也就是说,在佛图澄努力下,那些被杀的人,十有八九因佛图澄劝解而蒙救。在那战乱滥杀的年代,30年来因佛图澄解救者何止成千成万!这些人出于对佛图澄的感恩与敬仰,从而信奉了佛教。

因此,由于佛图澄的努力,当时后赵佛教发展极为迅速,“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受业追游,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

道安从出生到不惑之年,一直处在石氏的后赵时期。道安出生地扶柳,也处于古冀州的腹深地带。道安幼年时,由于佛图澄的努力,加上政权对佛教的支持,在后赵的势力范围内,“独尊儒术”的主流观念,已完全被佛教信仰所替代。因此,道安一个“神智聪敏”孩子在少年出家,正是社会主流的表现。

更能说明的是,在道安时代,其家乡扶柳县令的女儿,是史载著名的比丘尼智贤。一个县令的女儿出家佛门,且成为名尼,当时佛教兴盛可见一斑。释宝唱《比丘尼传》记载:“智贤,本姓赵。常山人也。父珍扶柳县令。贤幼有雅操志槩贞立。及在缁衣戒行修备。神情凝远旷然不杂。”

从《比丘尼传》中“晋太和中年七十余”判断,晋太和年(366-371),智贤已七十多岁,那么智贤与道安或基本同龄,或比道安大不过十几岁。正是道安这个时代。

当时佛教全盛发展,主要在后赵政权的范围和区域。道安处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个时期,活动于冀州区域的先后有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这些势力范围,都是远古冀州的大部分区域。据《高僧传》《比丘尼传》等记载,道安时代,冀州区域出高僧名尼一百多人。应该说,是冀州的高僧名尼,通过创寺立塔、讲经授教、收徒弘法等手段,以及持戒修身的人格魅力,亲历亲为地带动了全国佛教的大发展。因此,冀州道安文化研究会王其谭先生,认为冀州是佛教中国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也是有理有据的。

天资聪敏的他,为何12岁竟选择了佛门?

王其谭拟出书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