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今天早上在打開今日頭條的時候,看到一則新聞,讓我猛地一驚。事情是這樣的,10月24日,在仁壽縣的一所中學校園裡,一名15歲男孩因為違反校規,在校園騎自行車而被班主任批評,這名學生心懷恨意,就用磚頭多次朝老師的頭砸去。

當人們把矛頭都指向家庭教育和道德時,而我此時想到了蘇菲派詩人魯米的這段話:“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

我想,如果這次教導中老師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那會不會避免這次悲劇的發生呢?或者說會平息孩子心中的怒火呢?

對於暴力,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將他繩之以法,當然,這是必須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寫道:“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而感受和需要,正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所包含的內容。

《非暴力溝通》作者是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這本書豆瓣評分是8.4分。全書主要傳遞的內容是用愛的語言來化解衝突和糾紛,讓世界充滿和諧和愛意。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和孩子去交流?

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01

不帶評論的觀察

平日裡我們習慣了帶著評論去觀察別人,包括我們的孩子。比如我們想安靜一會兒,就會嫌孩子“太吵了”。大人想讓孩子活潑可愛,就會嫌孩子“太木訥了”。家長想抽身做點事情,孩子想讓媽媽抱抱,於是大人就會嫌孩子“太粘人了”。

無論孩子怎麼樣,我們總能找出孩子的種種不是。

在《非暴力溝通》書中,有一段魯思·貝本梅爾的一段歌詞,讓我很有感觸,這段歌詞是這樣寫的: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鄭淵潔說:“這是一個禁忌相對崩潰的時代,沒人攔著你,只有你自己攔著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越少。人只應有一種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無忌憚越好。

這段話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們不要打擾孩子去探索、去發現,更不要按照我們的思維去評頭論足,我們只需要把我們所看到的,客觀描述出來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帶著寶寶們在外面玩的時候,看到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正準備撿起地上的一片黃色塑料花。

媽媽一把把寶寶抱了起來,說道:“髒,我們不要啊。”寶寶便一邊哭一邊掙扎著要下來。媽媽說:“寶寶不哭了啊,媽媽去給你買個新的。”寶寶還是哭得很厲害。

這讓我想到了尹建莉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個例子,有個小女孩非要去撿地上的樹葉,因為當時的季節蟲子多,樹葉上可能被噴有藥水,家長出於擔心,就執意沒給孩子去撿,孩子哭得不依不饒。

尹建莉老師給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帶瓶水,當寶寶玩過樹葉後,給寶寶洗洗小手就行了。而不用因此和孩子發生衝突,破壞孩子的好奇心。

尹建莉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特別好:當你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那你就什麼也不要說,去觀察,去思考。尤其對孩子,這招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就像鄭淵潔說的:“我們不知道那句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我們只能把每句話都當成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話。”具體做法是:

我們平日裡可以少用每次、曾、總是、從來等這樣的詞彙,因為這些詞帶有我們的評價在裡面。

比如我們有時會對孩子說:“你總是不拖鞋就上床。”我們可以轉變為觀察的語句來表達:“你這周有3次沒有拖鞋就爬到床上去了。”

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02

體會並表達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提到的感受和語言和以往的育兒書籍有一點不同。《非暴力溝通》中,它提到了體會自身的一個感受和需要。

之前在育兒書籍裡面經常會看到“共情”的字眼,讓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內心世界。

其實,只有我們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會平復我們的心情。繼而我們才能靜下心來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具體做法是:

第一:建立表達感受詞庫

得到滿足的詞彙包括:興奮、欣慰、感動、幸福、欣喜等,沒有得到滿足的詞彙包括:擔心、生氣、失望、慚愧、尷尬、憤怒等。

第二:區分感覺和感受

我個人理解,感覺表達的是自己的一個想法,它可能並不是客觀的,比如說:“我覺得你一點也不尊重媽媽的勞動成果。”其實,孩子只是喜歡玩耍而已,並沒有想那麼多。

而感受是客觀的,比如說:“媽媽現在有點生氣。”生氣是當下情緒的一個客觀描述。

第三:體會和表達需要

媽媽這時候要把感受轉換為需要,媽媽心裡在想:“我感到生氣,是因為我需要被尊重,被體貼。”

媽媽再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孩子可能感到很委屈,因為他需要被理解,被支持。

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03

真誠地提出請求

提出請求,才會讓問題從根源上得到解決。那麼我們提出請求時,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第一:提出具體的請求

比如說媽媽需要被尊重勞動成果,那媽媽可以提出寶寶容易去執行的請求,媽媽可以這樣說:“下次寶寶玩積木的時候,媽媽希望你可以在自己的小房間玩。”

第二:請求反饋

寶寶有時候可能沒聽明白,我們就可以反問道:“寶寶聽懂媽媽的話了嗎?”以確保寶寶聽明白了媽媽的意思。

第三:瞭解他人的反應

這時候,我們可以看看寶寶的表情,傾聽孩子的心聲,來了解他對請求是滿意還是抗拒。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說:“

溝通是一門技術,有良好溝通的地方才有愛,愛也是良好關係帶來的效果。

打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讓我們用愛的語言,和孩子共同鋪設出幸福的長廊。

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做到這3點,讓你學會和孩子非暴力溝通

作者:糖媽李皖蘇,兩個幼兒的媽媽,喜歡閱讀、寫作,專注親子育兒,個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