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思维?深度思维?高维度思维?别再交智商税了!

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各类思维模型,真的有那么复杂吗?真的值得你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吗?

作者公众号:顾而言之, 深度干货分享。

本文3000字,3分钟内可读完。

批评性思维?深度思维?高维度思维?别再交智商税了!


那天,一个朋友问我:

我们经常会提到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结构化思维,深度思考等,我发现概念各有不同,也有交叉。

历史上有没有谁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定义过思维的各方面能力,让我们在实践可以作为看人的参考?


坦诚的说我之前没有用这个角度思考过,因此他的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好问题。

而我没这么想的原因,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些思考模式都是逻辑思维的衍生概念


这些模式的基石是两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

思考方法的工具是这两种,万变不离其宗。


朋友听了,说:那些包装出来的XX思维,我被表相迷惑了。

其实也不止他被迷惑了,在他提这个问题前,我也会习惯性的向别人推荐批评性思维的好处。

但仔细想想,批评性思维就是更审慎的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看待问题。


朋友有点意外:因为他之前以为,批评性思维是对信息的搜集和筛选,不要盲从权威,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被情感带节奏。

而我觉得,他说的都是结果,你如果能做到只去分析信息的逻辑就会得到这些结果:不会盲从权威,不会断章取义,不会被情感带节奏。

其实所谓看一个东西的逻辑,就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结论或者观点得来的过程:

首先要分辨它是通过演绎法,还是归纳法来做的论理。


如果是演绎法,那么就看两点:

  1. 前提是否正确,
  2. 过程是否合法。

若是归纳法,那么就要看:

  1. 用于归纳的例子是否够强
  2. 例子是否覆盖够广
  3. 是否有只提及帮助自己观点而忽略威胁自己观点的案例。

上面说的这些不盲从权威等等,全部都是基于这两个方法判断以后得出的结果。

比如说不带感情用事,如果你只看逻辑,那你肯定会不带感情的去看待它;

比如说不听权威,如果你只看逻辑的话,你肯定不管跟你说话的人是权威、还是专家。


诉诸权威刚好是逻辑学课程101中必然讲到的谬误。所以朋友说的这些都是衍生的结果,但核心还是尽量严格的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去考察问题、考察它信息背后的逻辑是否成立。


批评性思维?深度思维?高维度思维?别再交智商税了!


我们的对话告一段落,我随手一翻各类微信群里的文章,突然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底层逻辑能力

我想的是:

什么叫底层逻辑?人的底层逻辑怎么定义?底层逻辑能力又是什么?

为何解决底层逻辑的方法是卖一个各类科学家讲的课?难道文章里对底层逻辑的定义是各科学选科的规律模型吗?

学习知识类的模型和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按照文章里提的解决方案,这不还是学习知识吗?又哪里来底层逻辑能力的提升?


另一篇文章提到:聚焦于自我成长两大基石-“思维跃迁”与“自我认知”

我想的是:

思维跃迁到底指什么?自我认知又具体包括了什么?

作者是凭什么标准去判断定义自我成长的基石是这两个复合型概念?

为何基石的定义在这里不是基础性的概念,而是复合型概念?都那么复杂了,还是基石吗?


一认真,就发现这些文章里全是问题。


我突然想到一朋友之前问我的:

有一揽子词:知识,经验,技能,天赋,认知。我发现还不能很清晰的去解释这些词的含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知道国外的教育里有没有把这些说得很清楚?

我个人对这些词语的定义是:

传递信息叫做知识,

经验是对于过往经历的总结归纳,但如果你把经验传给别人,对别人来说就是知识。

技能是需要反复练习,能力是内化了的技能。

天赋是技能的起点

认知这个词就非常虚,我个人理解是经过处理内化后的知识

我不觉得我的定义是绝对正确无误的,但是,至少我清晰的定义了它们对我来说的范围和概念。我能辨析这些的边界。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不能清晰的定义问题,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叙述清楚其本质和逻辑,那么不能说是一个好的信息传播者。

  • 把简单东西复杂化,叫做销售
  •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没经验
  • 抓住复杂事物背后的核心本质从而让它变得简单易懂易做,这叫解决问题
  • 在解决问题基础上让表达方式也充满美感,这是真正大师做的事情。


批评性思维?深度思维?高维度思维?别再交智商税了!


我认为能直击心灵的有三种东西:

一种是文字本身的美妙,

一种是内容上的深刻,

还有一类是情感上的真诚倾泻,但是这也是建立在内容和文字的基础上。


光有美妙的文字而没有深刻的内容和情感,文字就容易变得浮华。

而内容上深刻不一定需要浮华的文字去增光。

老子道德经通篇没有初中生不认识的字,但是就是值得一读再读。

当文字包括的内容足够深刻时候,任何的文字上的取巧反而会遮盖其冲击力,比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里的核心论点: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这样的内容我实在无法推翻,因为已经直击本质;

这样的文字我想不出如何再添油加醋了,因为没有必要;

这两句话没有任何难字,但多一分就是冗余,少一分则欠点味道。

这就是大师的水平:大道至简。

这也是为何我读加缪的文字常常有一种深深的震撼感:当一个人兼具文学家和哲学家这两种最讲究表达的领域的顶尖才华时,他就完全突破了我对人类这方面能力想象的天花板。当然,也瞬间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无力。


再看看当代人的文字:

最重要的就是对抗熵增。熵增定律告诉我们,熵越高,系统就越无序,越无序也就越混乱。所以只有不断地与你的熵对抗,让熵变为负值,让无序变为有序,你才能在这个“不确定”的混沌环境中,有序地活着,否则你就会越活越凌乱,越活越走投无路。


文字也算精炼,好像没什么毛病对吗?

这段文字做的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首先出现若干不容易看懂的名词,解释了一圈,但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作者也许想表述的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如何避免焦虑、更好的活着?那么其实是需要定义”更好“,因为有序并不一定就是”好”,只是在意秩序的人会觉得好,不在意秩序的人就会觉得无所谓,这背后有一个价值观判断的过程,不能简单的跳跃过去而不去深究,因为那可能才是底层解决方法的门把手。

其次,文字中希望解决的目标不清晰,是对抗无序,还是混沌,还是解决焦虑这个背后暗含的状态?

最后,逻辑混乱,概念跳跃:无序不等于凌乱,凌乱不等于走头无路。


用过于花俏的概念写作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作者也会被概念绕进去,以为讲了概念再根据概念提个方案就足够了。但是概念是为了解决背后的核心问题服务的,当问题还没指代清楚时候,这种写法就无法写到最本质的东西。


这段话无论从哪里方面去理解,底层问题就是加缪提出的:人生为什么值得活?

你明白为何值得活了,无论外在多么混乱,你都能有那根定海神针。


但在很多销售性现代的写法里,就需要用衍生概念,比如”熵增“来表明自己观点的与众不同,然后提一个看似有道理但不根本的方法喂给嗷嗷待哺的人群。

嗷嗷待哺是指没时间,或者没意愿在本质问题上花时间去深度思考的当代忙人。


当然,我的水平也没到可以提出解决人为何而活的答案,我充其量只能做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 就事论事的用逻辑去看待外在的这些信息,不交无谓的智商税。


批评性思维?深度思维?高维度思维?别再交智商税了!

阅读也是一样。

你需要先看这本书是否充满不明觉厉的衍生概念和文字,然后从这些概念里刨去浮华,尝试用大白话表达清楚作者的目的和论点,然后看起逻辑是否成立,案例是否合理,不合理不成立则不用关注,得出自己的判断即可。

举例来说,之前读过一本标题很不明觉厉的书籍:《阈限思维》。

什么是阈限思维?

这个词语听起来很厉害,其实指的是自己在日常生活行为思考中,会有很多假设,对对方的假设,对情况的假设,这些其实就是心理学角度里说的错误的人生信条或者是对某些事物的错误信念,只不过作者用了一个特别难懂的词语来把它做了包装。


因为本质上是老生畅谈的现象和概念,卖书卖不出去,所以想了这么一个高大尚的词语。

就好像,为何会有衍生概念?因为该讲的东西大家都来来回回讲过了,不包装,不老瓶装新酒就没法吸引注意力,没法卖钱。

莎士比亚之后再无新故事,其实远古神话中也早已描述了所有故事的元类型,剩下的只是五花八门的衍生品了。

衍生是现象,来源是元类型 (meta-type)。

当然,现代人天天被各种信息刺激过多,阈值比较高,朴实的道理大家容易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再加上各种焦虑不自信的需求下容易被不明觉厉的东西吸引,至少能感觉自己也厉害了一会,这可能也是为何需要那么多包装的缘故。

我没有兴趣做销售,当下先努力做个解决问题的人吧。

希望有一天我能够成为大师们的追随者。


批评性思维?深度思维?高维度思维?别再交智商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