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爭奪皇位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爭奪皇位


我經常發現有人在網上提出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早就可以蓋棺定論,偏偏很多人的歷史觀受到各種戲說和網劇的影響,已經被嚴重帶偏,那麼就我所知簡單說一下。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多爾袞是第十四子,努哈爾赤駕崩后皇太極登基,等到皇太極逝世後,多爾袞並非是不想稱帝,而是現實沒有這個機會,他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


清王朝立儲方式經過三個時期,前清是八旗旗主共議推薦,說白了有點像是投票,誰能在八旗爭取了更多的支持,所以就可以成為皇帝。


那麼就必須分析八旗勢力的構成,而這種勢力構成有非常複雜的演變過程,完全寫出來要幾十萬字,所以我儘量簡單化。


八旗的構成單位是牛錄,這是一種生產和軍事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擁有的牛錄數量,自然決定其自身實力。


在努爾哈赤逝世前,八旗構成情況是,努爾哈赤本人領正黃旗四十五牛錄,和鑲黃二十牛錄。皇太極領正白旗二十五牛錄,杜度領鑲白旗十五牛錄,代善領正紅旗二十五牛錄,代善長子嶽託領鑲紅旗二十六牛錄,莽古爾泰領正藍旗二十一牛錄,阿敏領鑲藍旗三十三牛錄。


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授於其三個幼子,阿濟格、多鐸和多爾袞,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準備另賜一旗給多爾袞。


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後世分析這是準備把鑲白旗給多爾袞,但來不及進一步安排就去世了。


此時的鑲白旗沒有旗主,皇太極原是正白旗旗主,繼位後就乘機奪取了鑲白旗,以長子豪格作旗主。


多爾袞有自己的牛錄,但當時還不是旗主,保住了自己的牛錄,歸附於阿濟格的鑲黃旗。


因黃色為尊,皇太極索性將原來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改旗號為鑲白旗和正白旗,而他和豪格所領的兩白旗就成了兩黃旗。


這樣一來局面變成,阿濟格領鑲白旗,多鐸領正白旗,加上多爾袞的牛錄,以及努爾哈赤遺留勢力,成為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一派。


而皇太極的兩黃旗這時實力最小,這也是為什麼不敢跟三個兄弟阿濟格、多鐸和多爾袞反目,正因為實力不夠,而皇太極當然要採取措施 。


很快的,皇太極找到藉口,廢了阿濟格的旗主,多爾袞順勢上位領鑲白旗,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遺願算是曲線完成了。


再後,皇太極又來了一波操作,由努爾哈赤侄子濟爾哈朗掌鑲藍旗,自己則吞併了正藍旗,跟正黃旗混編後又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


毫無疑問,皇太極不是在瞎折騰,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洗牌,壯大自己的勢力,此時 已經統領兩黃旗。


而豪格原本的鑲黃旗,就變成了正藍旗,皇太極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豪格充實力量。


再後,皇太極把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混編,以多爾袞為正白旗旗主,多鐸為鑲白旗旗主,不過實際意義不大,因為兩白旗一直比較團結。


等到皇太極逝世,跟豪格加起來已是八旗第一大勢力,皇太極遺留勢力控制兩黃旗,豪格本人控制正藍旗,豪格因為佔據絕對優勢,所以決定爭奪皇位。


至於多爾袞等人的兩白旗排行第二,此外就是作為中間力量的代善系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


從這裡不難看出,多爾袞爭奪皇位其實並不佔優,僅僅能夠得到兩白旗的支持。


與此同時,濟爾哈朗倒向豪格,畢竟濟爾哈朗能夠成為鑲藍旗旗主,就是靠著皇太極。


至於代善,為人世故相當圓滑,有點像是牆頭草,所以其一系很可能也會傾向於豪格。


但是,豪格本人統領正藍旗,而兩黃旗並不屬於豪格,這個時候,兩黃旗的主張是必須皇太極之子登基,他們也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犯了一個錯誤,沒說登基者必須是豪格。


於是,多爾袞加以利用,自己放棄了爭奪皇位,同時也不讓豪格上位,而是提出由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


兩黃旗的要求得到滿足,也沒有再堅持什麼,多爾袞由此成功化解了八旗內部的政治危機。


至於為什麼選擇福臨就是另一段故事了,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后,也就是各路歷史電視劇當中的“大玉兒”,應該是發揮了一定作用,很多史事表明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女人。


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多爾袞和孝莊兩人有舊情,兩個人不可能是青梅竹馬,孝莊十二歲就已經進宮,當時多爾袞已經妻妾成群。


所謂多爾袞不愛江山愛美人,只是民間野史而已。


歷史上倒有很多傳說,在福臨登基之後,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一點沒有得到史料證實,史書中也沒有任何記載。然而,似乎我們同時也沒辦法證偽,早期滿族確實存在兄死娶嫂的傳統。


孤兒寡母,面對兇惡的政治波濤,孝莊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多爾袞 ,在這種情況下,兩人是不是產生過私情,倒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爭奪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