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疫情之下,陰霾籠罩大地。生活卻沒有被黑暗侵蝕。這有賴於一個個在自己行業上,舍小家為大家的普通人為我們點燃了遠方的光與希望。而這份光一直都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之中。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2020年清明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特別推出以「致敬英雄」為主題的20集大型紀錄片《國家榮光》。這裡有英勇就義的前線戰士、默默無聞的情報工作者、捨生取義的科學家、高瞻遠矚的教育家。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以他們為代表的人民是國家前進到今的原因。

《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尋找」英雄

關於歷史英雄的紀錄片不在少數。《國家榮光》聚焦的人物大多是在歷史關鍵節點做出重大貢獻,卻因種種原因不被廣大民眾所知曉的英雄。

攝影機多從今天的視角出發,以「探尋」的姿態,從微小之處切入試圖還原人物的或長或短的一生。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保存的烈士遺物中,一份由人民日報社頒發的聘書引出了新中國第一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的故事。

《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更多時候,節目是帶著疑問走近這些英雄,希冀解開英雄行為背後的故事。郭永懷一集就以一家三口合照上殘留的剪刀痕跡開篇。節目組在尋找著照片的另一半,也嘗試復原著那些不完整的時光。紅軍第34師師長陳樹湘犧牲於1934年的湘江戰役。但關於他犧牲的過程,歷史上說法不一。這件事也成為陳樹湘的戰友兒子韓京京心底的一道結。節目組與韓京京一道踏上替父尋友的道路。

抱著「尋找」英雄的目的,鏡頭追隨人物的足跡,走遍每個紅色故事發生地,甚至前往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挖掘最新披露的檔案資料。

英雄不該是活在教科書裡的典型。在每一道被歌頌的光背後都是一個人鮮活的一生。歷經的艱難取捨都與其成長軌跡與信念密不可分。臉譜式的歌頌沒有意義,具體的行為才能讓觀眾走近。

「重識」英雄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印象中的英雄舍小家為大家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彭雪楓被毛澤東譽為「趙子龍式的虎膽英雄」。但結婚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只與妻子相聚三個多月。趙一曼還未品味初為人母的甜蜜,就需要在母親和戰士的角色中做出抉擇。忙於科研事業的郭永懷兌現了讓祖國日漸強大的諾言,卻未能完成替女兒郭芹買一雙棉鞋的心願。

《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我們默認英雄的共同點在於他們更有大局意識,更能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國家榮光》難能可貴的是,打破觀眾習以為常的觀念,還原一些並非教科書般完美的英雄及其家屬。並非所有英雄都義無反顧,並非所有烈士家屬都毫無怨言。

郭永懷的妻子李佩就是紀錄片裡的一個「非典型」。郭永懷長期離家,對自己的工作閉口不談。這使得李佩的不解和不滿與日俱增。放到今天,這是一個普通家庭成員所能感同身受的。而這種不理解與郭永懷的猝然離世交織,令人無限唏噓。

與郭永懷不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一直與妻子陳意映生活和睦。在臨行廣州之前,他對妻子和還未出生的孩子都仍有深深留戀。他留下的《與妻書》感動後世多少人。正因如此,他決然離家,為國家振臂的那份凜然更加動人。

《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國家榮光》中還有一點令人動容的是,在每個英雄故事裡,榮光都不僅是每一集的主角,也是他們身邊認識的親友或陌生人。

幫助趙一曼逃離醫院的護士韓勇義和看守警士董憲勳只是兩個普通人。因為幫助趙一曼而被捕,董憲勳慘死獄中,韓勇義被判有期徒刑四個月。「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領袖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被敵人俘虜,作為人質相逼。為了兒子,為了回民支隊,白文冠以死粉碎日軍的詭計。17歲少女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下潛蘇州河至四行倉庫,為軍隊獻上國旗,振奮了多少民心。

這樣的歷史小人物更難出現在人們的共同記憶中。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榮光的一部分。

「記住」英雄

《國家榮光》裡的很多英雄都鮮有痕跡留世,供人悼念。「唯一的筆跡」、「唯一的合影」是紀錄片中反覆聽到的話。但這些英雄的精神並未完全消逝,而是以各種形式延續。

在軍隊中,有以烈士姓名命名的連部,如黃繼光和楊根思。「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忠誠、勇敢、善戰、奉獻、擔當!」這些看似口號式的宣言耳濡目染著新一代的將士。

《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對親歷者以及他們的後代而言,英雄活在回憶中。老一輩人以口述的方式,將傳奇故事傳述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子輩們。紀錄片的意義就在於將這些影像、照片和後代的記憶以另一種新形式保存。

因為種種歷史原因,很多珍貴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所留下的唯一痕跡就是親歷者的記憶。大眾想要了解,只能通過紀念館或紀錄片的方式。

《國家榮光》替歷史記住、替後人記住了這20位英雄,留下一份不易消逝的記憶。

去年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的獻禮片帶著觀眾瞭解了處於幾個關鍵歷史節點中的小人物。《國家榮光》則一脈相承。巧的是,這20個人雖本名可能並不家喻戶曉,但以他們為原型的電影卻都曾風靡一時。

1950年,電影《趙一曼》公映,引起熱議。但其原型李坤泰的姐姐李坤傑連看三遍,卻從不知道兩者之間的關係。1959年,《戰火中的青春》中新時代「木蘭」形象深入人心,卻鮮有人知道影片中,她的原型是郭俊卿。1958年《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李俠默默堅守地下電臺12年的故事才第一次向世人公開。

《國家榮光》 :重走英雄路,重識世間光


以他們為原型的電影越出名,這一類真實紀錄片就越有存在的必要。以真實的歷史資料和採訪,剝離掉電影藝術的戲劇性,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以其真名真事示人,他們並非電影或詩歌中的一個形象,而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血性中國人。

1號結語

很多時候,現實的戲劇性和殘酷性遠遠高於藝術作品。紀錄片以史為基,試圖還原一些當下也許難以理解的人或事。這一種還原本身就是富有人性化的進步。

英雄其實從來不是天上遙不可及的光。每一個身處歷史洪流之中的個人都有可能是光。總有一些東西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2020年經歷的事情,讓我們再次切身感受到這種精神還依舊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紀錄片裡那句「如今,山河已無恙,足以告慰英魂」也能慰藉今年飽受苦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