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民:中國不怕大災大難,怕的是頭腦發昏

吳建民:中國不怕大災大難,怕的是頭腦發昏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吴建民: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馬國川

“以階級鬥爭為綱”影響著很多人的思維

經濟觀察報:有人認為當前世界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需要繼續鬥爭、繼續革命的世界。在你看來,我們應該怎麼來看待當前的世界?

吳建民: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二十世紀很長時間裡,世界的主題是革命和戰爭,就是列寧所分析的,我們的時代是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但時代是會變化的,中國發現這個變化的第一人是鄧小平。八十年代初他接見外賓時說,世界面臨兩大問題,一個和平,一個發展,這兩大問題一個也沒解決。也就是說,時代主題變了,和平與發展取代了革命與戰爭。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我看還是回到小平同志的論述上來,回到中央的說法上來,今天的世界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

時代主題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一樣了。這方面小平同志給我們樹立了榜樣。1984年10月22日,小平同志在中顧委第三次全會上發表了一篇談話:解決國際爭端,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辦法。小平同志講的三個“新”都有很具體的內容。新情況,就是時代變了;新問題,香港、澳門迴歸問題;新辦法是什麼?一國兩制。你想想看,其實那個時候香港、澳門回來很容易,英國在香港駐軍根本不行,葡萄牙在澳門連駐軍都沒有。只要把香港、澳門的淡水供應一斷,就能迴歸。可是小平同志說,迴歸的香港、澳門,應該是保持繁榮穩定的香港、澳門,而不是貧困動盪的香港、澳門。這話講得多好!讓香港、澳門回來還不容易嗎?可是如果香港、澳門回來後,外資撤走了,老百姓生活質量下降了,天天遊行示威,中央有多少錢往裡面貼?無底洞。這樣的迴歸有什麼意義?

經濟觀察報:反而成為中國的一個包袱。

吳建民:那不是鄧小平的設想。“一國兩制”好在什麼地方?它跟革命與戰爭時代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它考慮到中華民族包括香港、澳門的根本利益,同時也考慮到外國在香港、澳門的利益,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有些人還是用過去的思維方法,用革命與戰爭時代的觀點來看待今天的世界,這是跟時代的特點不相吻合的,而且會把我們引向歧途。

經濟觀察報:這種觀點為什麼仍然存在?這和中國國力增長有沒有關係?

吳建民:這二者之間有關係,也沒有關係。中國是從一個弱國走向強國,難以避免的就是“弱國心態”。弱國心態什麼特點呢?過去我在國外接待過一箇中國代表團,名牌商標在袖口上,很顯眼。“我現在有錢了,我有錢穿名牌了”,惟恐別人看不見。國家稍微強盛一點,就喜歡顯擺,這就是弱國心態。我們有些人到國外去誰也瞧不起,巴黎有什麼?新房子還沒有北京多呢,他不懂,那個老房子比新房子還值錢。這種弱國心態比較淺薄。

為什麼說沒有聯繫呢?逐漸強盛起來的國家,弱國心態有的表現很突出,有的表現並不突出。為什麼中國比較突出呢?我認為“以階級鬥爭為綱”影響著很多人的思維。改革開放是對“文革”的否定,但是我們沒有時間來清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就搞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所以,一些人仍然以舊有的思想來看待世界。這種思想將會引導錯誤理論和錯誤實踐,對此如果不注意的話,會給中國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能太簡單,不能低估“以階級鬥爭為綱”思想的影響。

吴建民: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

中國歷史上摔大跟頭都是因為頭腦發昏

經濟觀察報:近年來以《貨幣戰爭》為代表的陰謀論非常盛行。為什麼在中國日漸強盛的時候,陰謀論反而盛行起來了?

吳建民:這是和“以階級鬥爭為綱”有直接關係的。有人講,《貨幣戰爭》是金融領域的一本武俠小說,看看消遣可以,不能夠變成指導我們行動的思想,否則就要出問題了。如果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看待這次金融危機,我們現在就要聯合世界上的一切力量而對抗美國人,它搞陰謀嘛。可是,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結果美國人遭殃,中國人也遭殃。

如何處理國際關係,有兩種思路在較量。一種思路是對抗,“你得聽我的,不聽我的老子揍你”,這還是革命與戰爭時代的思路。美國打伊拉克就是這樣。還有一種思路就是和平、發展、合作。世界上是有很多問題,還是和平解決好,因為時代變了。怎麼樣來建立各國之間的良好關係?發展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發展對雙方有利。我認為,這兩種思路較量的結果,會決定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命運。胡錦濤主席講,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離不開中國。比如中美關係,中美雙方有沒有分歧?有好多分歧。有沒有共同點?共同點也很多。我們有共同點,我們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今年是中美建交三十年,過去三十年中美的共同利益大大增加,超出了中美建交時候所有人的預期。中美關係大發展的結果,是對雙方都有利。雙方在處理一些有分歧的問題的時候,基礎就比較牢固,不會走向衝突。

經濟觀察報:但是在一些人看來,美國和我們並沒有那麼多共同利益,對抗、鬥爭超過合作的一面。

吳建民:胡錦濤同志怎麼說呢?中美之間有共同點,也有分歧,但是我們的共同點遠大於我們的分歧。如果美國一直跟你對抗,中國開放得了嗎?全球化、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對於中國取得巨大進步至關重要。是一種推進力量,而不是一種扼殺的力量。兩種思路,哪種思路會對自己好,對世界好?從冷戰結束算起到現在快十八年了,我看,還是和平、發展、合作的思路有利於自己,有利於世界。

經濟觀察報:如果不是採取這樣的一種合作的方式來面對世界,不是以和平發展的思想為主導,那我們今天可能會面對更多的矛盾。

吳建民:從根本上來講,我們外交的目標變了。剛建國的時候外交上的目標是求生存,改革開放之後目標是求發展,從鬥爭變成求同存異。“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求同,“一國兩制”是求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也是求同。並不是沒有鬥爭,鬥爭不是為了破裂,鬥爭是為了更好的合作,更順利的合作。從鄧小平到胡錦濤都強調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我們跟世界各國的關係更加發展了,我們的朋友多起來,對中國有好處,對世界有好處。美國也要採取這個做法。奧巴馬競選的口號是“change”,怎麼變呢?奧巴馬說,美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美國。也就是需要合作,需要和平。

經濟觀察報:有人說,和平發展不過是外交家的外交語言,堂而皇之,我們還要以實力說話。

吳建民:不是堂而皇之地去說漂亮話,這是中國外交的指導方針。一個國家如果言行不一,那會出大問題。和平發展合作,中國需要,世界需要。我們為和平發展合作而努力,給中國帶來好處,給世界帶來好處,這不是堂而皇之。以實力說話,你現在有多少實力?不要把自己估價太高。中國不怕大災大難,怕的是頭腦發昏。中國歷史上摔大跟頭,都是因為頭腦發昏。歷史上看起來非常豪邁的口號,給中國人帶來多大的禍害?“文化大革命”時中國成為世界革命中心,毛主席是全世界革命的司令。講得很開心,結果怎麼樣?中國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中國人吃了多大的苦頭?現在我們好了一點,更不能頭腦發昏。

經濟觀察報:有人說現在國人最缺乏的是憂患意識。是否應該有憂患意識?應該有什麼樣的憂患意識?

吳建民:當然應該有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基於對形勢的正確判斷,對時代的正確理解,而不是想入非非。中國需要憂患,而不是那種想入非非的憂患,停留在過去思路上的憂患,那是錯誤的,那會把中國引向災難。如果你還是停留在革命與戰爭的時代,那我們再去挖洞去吧。沿海都停止發展,再鑽到山洞裡吧,那不是糊塗蛋嗎?看不到時代變化,還自以為很英雄,那不行。真正的憂患是什麼?中國環境在惡化,空氣汙染,土壤汙染,水汙染,我們有3.2億農民喝不到清潔水。要看到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為什麼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因為過去那種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資源消耗太多,汙染太嚴重。

經濟觀察報:我想孔夫子的話或許是你這段話的最好註腳——“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頊,而在蕭牆之內”。

吳建民:是的。外國人問我,你們的敵人是誰?我說我們沒有敵人,我們不願意有敵人,除非你把概念強加於我,那沒辦法。搞外交朋友越多越好,一個人在社會上,是敵人越多越好,還是朋友越多越好?歷史上,我們這個民族自然災害不斷,中國人應對災難的能力是全世界其他國家少有的。中國不怕大災大難,怕的是頭腦發昏、忘乎所以,那樣要出大問題的。

吴建民: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

《經濟觀察報》報影

既要注意當前的利益更要注意長遠的利益

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當前的金融危機?在一些人看來,金融危機也是針對我們的陰謀。

吳建民:陰謀論看起來好像是打人家,實際是打自己,是挖自己的牆腳。這是一種糊塗的觀念,一種陳舊的觀念,一種離開現實的觀念。看起來很英雄,實際上會給中國帶來災難。

胡錦濤主席在倫敦金融峰會上講,攜手合作,同舟共濟。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這跟陰謀論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和世界已經聯在一起了,要共渡時艱。

經濟觀察報:在你看來,中國能否借這次危機崛起,從而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吳建民:在危機塵埃落定的時候,二十一世紀新的國際格局會初現雛形。這次危機非常重要。辦法何在?依靠科技創新。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巨大的危機,都是新技術、新發明、新突破的催生婆,危機就是契機。我看世界上很多國家在應對危機的時候,既考慮眼前,又考慮長遠。你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政府不是拿出錢來救,而是要求它脫胎換骨,佔據二十一世紀汽車工藝的制高點。我的看法,這場金融危機會催生三大革命:能源革命、產業革命、人類生活方式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對中國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中國一定要利用這個機會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模式。如果轉型成功,可能在新的世界格局裡佔據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如果我們做不好,那我們自己也會倒黴的,中國的地位就很難說了。

經濟觀察報:面對金融危機,我們應該具體做些什麼呢?

吳建民:既要注意當前的利益,更要注意長遠的利益。經濟要轉型,增長方式要轉型。保增長是重要的,但是不能用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保增長。那要出毛病的,短期可能是就業率上去了,增長上去了,長期會變成更大的包袱。你看日本,雖然經濟萎縮得比較厲害,但是它將3.6萬所公立學校全部安裝上太陽能發電裝置,讓學生了解太陽能,重視太陽能,而且這會使太陽能發電裝置價格下降一半。日本把老齡化變成了一個產業,這也不得了,不要只看它的經濟萎縮,它將來可能起來得比較快,可以持續。這也給了我們一點啟示。

經濟觀察報:關鍵是能否持續,而不是僅僅為了渡難關而採取一些非常措施。

吳建民:對,近期目標要和遠期目標結合起來,更要著眼於長遠。經濟學家強調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比較有眼光的。

經濟觀察報:不過近年來對經濟學家的批評非常多,有些人批評說,經濟學家搞的新自由主義這一套把中國搞壞了,搞得現在經濟雖然很大,但是就像一堆肉一樣,沒有骨頭。

吳建民:這個說法比較簡單化。如果這樣說,那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到什麼地方去了?我覺得,有些看法比較偏頗,站不住腳,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

經濟觀察報: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強,經常有一些國際摩擦,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些摩擦?

吳建民:平常心。中國已經與世界聯在一起了,當然摩擦多了。改革開放前與國外沒有什麼貿易,當然摩擦少。美國貿易量很大,與他國的貿易摩擦就很多。中國也是這樣,交往多了,必然摩擦多。問題是如何處理?這就需要智慧。中央提出,發展共同利益,出現分歧以對話解決。

經濟觀察報:在談判桌上協商,而不是去比拳頭。

吳建民:那不行,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翻不過這一頁,就會受到時間的懲罰、時代的懲罰。

經濟觀察報:在中國經濟崛起、國際貿易摩擦增多的背景下,民族主義的思潮難免有所抬頭。

吳建民:我們黨對於民族主義歷來是批判的,我們歷來提倡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仔細分析,民族主義有兩個成分:第一,愛自己國家,第二,排斥他人。中國三十年的成功,成功在什麼地方?改革開放,跟世界進行合作了。我們能夠排斥他人嗎?我們能夠再回到閉關鎖國的時代嗎?那樣中國就又走向落後了。我認為,愛國主義應該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愛祖國也愛人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一開頭就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佔據了人類的道義制高點。一個國家的利益不是人類的道義制高點,全人類的利益才是道義制高點。

經濟觀察報:這句話可能會遭到很多人的批評。

吳建民:沒有關係,國家利益至上,但是必須考慮人類的利益。人類有沒有共同的東西?當然有。你看汶川大地震,全世界人民都伸手援助。凡是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應該給予支持。中央的方針,不只是考慮國家的利益,還考慮世界的利益。中國要始終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尋求自己一國單方面的利益,不管其他國家行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什麼能夠持續?就是你好我好,大家都有利才能合作,才能共同發展。如果沒有一個全人類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世界連成一體了,胡錦濤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聯合國首腦會議上講過一句話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休慼與共”,講得很貼切。你看這次甲型H1N1流感,一個國家能解決嗎?氣候變化一個國家能解決嗎?

有些看法看起來是維護國家的利益,實際上是損害國家利益,因為誰都不是傻子。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我們要發展,也要和別人互利共贏,這就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了,這就站到道義制高點上了。一個國家的利益能是人類的道義制高點嗎?美國的利益就是全人類的利益了?不是的。我們必須把中國的利益同全人類的利益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在世界上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

做一個理性、包容、謙遜、自信的中國人

經濟觀察報:很多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可以全面超越美國。

吳建民:還比較早。從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可能再過幾十年就可以。但是不能只看一個GDP,要看到我們在很多其他方面有差距,比如軟件上,包括國民的素質、心態,我們這方面差距很多。而且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隨著我們的崛起,我們需要承擔的責任會多起來,這也是世界對中國的期望。

經濟觀察報:但是在一些人看來,美國今天是老大,到處當警察,我們將來也要當老大,也要像它這樣。

吳建民:未來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法治的世界,應當是講規則的世界,中國人不應當去違反規則,應該按照大家所共同制定的制度辦事。不要以為可以我行我素。現在有些人就想橫行霸道,這是非常荒謬的、膚淺的,是暴發戶的心態。

經濟觀察報:鄧小平說過,“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的公民。”今天,我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公民?或者說,如何做一個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中國人?

吳建民:說到底,應當摒棄民族主義,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愛祖國,愛人類。我覺得我們應該做一個理性的、包容的、謙遜的、自信的中國人。

人家表揚你,不要忘乎所以,人家批評你,你不要過分介意,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個大國。這就是理性,不要聽到人家的批評腳就跳起來。有一些是惡意的,要以語言回敬;有些東西是不瞭解造成的,要去解釋;有些可能還有一些道理,我們可以接受合理成分。有什麼問題人家罵兩句無關重要的,不理他就完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大國是比較沉默的。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對我們關注越來越多,不同的評論也會越來越多。

經濟觀察報:已經站到了聚光燈底下。

吳建民:就是這樣,過去連這個聚光燈都沒有。為什麼要理性呢?一個狹隘、偏激、極端的國家是可怕的,跟人一樣。對一個狹隘、偏激、極端的人,要躲著走。講道理,我們才願意跟他交往。中國需要朋友,你看看《中國不高興》那本書,能交到朋友嗎?在全世界去找敵人,樹敵。“持劍經商”,那不是跟鴉片戰爭一樣嗎?我們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還用十九世紀英國鴉片戰爭的做法,這不愚蠢嗎?

經濟觀察報:怎麼理解包容?

吳建民:包容,就是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都應該接受,世界一切好的文化、制度、體制我們都應該學習。開放、包容是連在一起的。文化多樣性決定了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些偏見改變不了,你得容忍,求同存異。不能一觸即跳,人家會覺得你淺薄。

包容和謙遜也是連在一起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國力的增強,更應該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要看到我們存在的問題,走向中華民族的大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濟觀察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自信?

吳建民:我們還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是我們能夠克服,我們走的路是對的。該走什麼路,中國要有自己的主心骨,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就這樣走下去。這就是自信。總之,我們要拋棄狹隘、偏激、極端,做一個理性、包容、謙遜、自信的中國人。

吴建民: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吴建民:中国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头脑发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