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鉴赏

回族文化鉴赏

回族的起源、分布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宁夏、甘肃、云南、河南、山东、新疆等省区。广西回族是我国回族的一部分。据2007年统计,全区回族有3.1万人,60%以上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三个市。

关于广西回族先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据史书记载,宋初,宋太宗为了张扬国威,扩大海上贸易,曾派使者带着黄金、丝绸“各往海南蕃国,匀招进奉,博买香药、犀角、象牙、龙脑",以招徕外国商贾,结果,“珍货大集”,来广西沿海贸易的客商比以前大大增加。西方商贾抵达后,除一部分往泉州,一部分往广州外,其余则往安南和廉州(今广西合浦县),廉州成为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而这些大食人,则成为回回先民进入广西沿海最早的代表。

回族文化鉴赏

回族的教育与文化

广西回族教育在早期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教育,经历了私塾教育、经堂教育两个阶段。后随着广西回族人口的增加,以及近代科学知识与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逐渐融合,到了民国时期,近代回民小学教育开始出现,尤其是抗战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大发展。广西回族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走上了正规普通教育的轨道。

回族文化鉴赏

经堂教育,亦称寺院教育,是伊斯兰教在清真寺内附设学校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把我国的私塾教育和伊斯兰教的寺院教育结合起来,在回民中传授伊斯兰教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波斯文等。


回族先民来自中亚、西亚和阿拉伯地区。他们早期使用的语言都是他们的母语,即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等.表现在广西回族早期的碑文中有部分使用阿拉伯文的情况。如临桂县旧村滚狮岭回族公墓有一块碑.上半部分全系阿拉伯文,下半部分是汉文。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交流。广西回族普遍采用了汉语普通话、桂柳方言作为自己的语言。

回族的住房

回族文化鉴赏

广西清真寺建筑,均以殿宇式为主,布局多为四合院式,邦克楼居中,左右讲堂,大殿在后。天井较小,具有南方特点。院内往往只有几小块露天空地。六塘清真寺是广西目前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最具中国伊斯兰教传统建筑风格。该寺为五开间三进结构。寺门向东临街,头门后是小过厅和天井,经天井人二门,二门后两边是住房,中间为天井。天井之后是集会、议事用的大厅。大厅右侧有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塔布房等。过大厅有一个开阔的场地,两边为回廊,最后是大殿。大殿门前有廊檐,廊檐后是一排古老雕花的隔扇木门,门上刻有百寿图和兰竹花卉,工艺精湛,古朴素雅。


回族文化鉴赏

南宁清真寺

在南宁,从新华街走过,便能看到一座绿色的建筑耸立在街道旁,这就是南宁清真寺。南宁清真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607年),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占地面积95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南宁清真寺为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抬梁木构架,木楼板,小清瓦屋面;通进深15.10米,面宽3间计13米;左侧设花园,右侧设天井及杂物用房。寺内悬挂多块扁额,木柱上亦多刻有对联,极具阿拉伯风格。

回族的服饰

解放前,广西回族男子戴各种颜色的大折帽。礼拜时,男子戴白、黑小帽,妇女戴红、黑、绿、青、白等不同颜色的盖头。老年妇女喜穿黑青色大襟布扣罩衣,戴黑色毛线织成的绒帽。老年男子喜穿对襟布扣唐装。中年男子多穿各色便装,妇女则多穿浅色大襟罩衣。

回族文化鉴赏

现代,广西回族服饰与当地汉族没有大的区别。男子只有在做礼拜或参加重大活动时,才统一戴白帽,西北回民称之为“号帽”。女好戴盖头,穆斯林老人及阿訇、乡老穿拜衣。拜衣有直领对襟、翻领对襟等多种式样,拜衣下摆长过膝盖。

回族的饮食

回族文化鉴赏

1、回族饮食习惯和禁忌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回族讲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洁性及节制性,民间概括为“饮食净”。信徒只吃食草的和食谷物的反刍畜类及禽类,回民所吃的各种肉食,必须是阿訇下刀的方可进食。忌食不反刍的动物和有爪子、鹰嘴等性情凶暴的兽类与禽类,忌食一切自死物,忌食一切动物的血。

回族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回族妇女擅长制作牛肉拉面、炒面、小笼包子、八宝饭等清真面食和小吃 。

2、回族饮茶习俗

回族喜欢饮茶。早期回族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形成了以“三炮台”为茶具的“八宝盖碗茶”:在茶具中放入茶叶、糖及红枣、核桃仁、桂圆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配料,用开水冲制后饮用。

茶叶及配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根据饮茶者的经济与身体状况及喜好有不同的搭配,如“红糖砖茶”、“冰糖陕青茶” 、“三香茶”(茶叶、糖、桂圆)、“白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等。

回族的节庆

回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1、开斋节

“斋”是伊斯兰教徒应修的五功之一。每年回历九月(公历六月左右),除老、弱、病、残、 孕妇、乳母、儿童、旅游外,教徒都要斋戒一个月。在斋月中,每天日出之后,日落之前, 都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进食都在晚上进行。其意是要让教徒体会一下饥饿、干渴的痛苦 ,激发教徒对饥寒交迫之穷人的同情心。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第二天就 可开斋,称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就继续斋戒,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

节日前,各家都准备了较丰富的食品。节日早上,全家聚在一起,先祈祷,后进开斋饭。饭后,教徒浴沐(大净),盛装打扮,前往清真寺会礼(集体礼拜)。会礼后,互相祝贺,互赠礼品,走亲访友;撒麦子钱济贫;家家户户到墓地扫坟,为死者祈祷、整墓培土,俗称“走坟”。走坟时不鞠躬,不跪拜,不烧香,不烧纸钱,不放鞭炮,不洒水饭。晚上,教徒再次集中清真寺听阿訇 和族内长老诵古兰经,谈心,并把事先炸好的油香面饼,酥饼在寺内散布。

回族文化鉴赏

2、古尔邦节(宰牲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时间是回历每年的十二月十日至十二日(公历八月左右)。宰牲节相传是纪念安拉(“真主”)允许易卜拉欣以羊代替儿子作为牺牲(祭品)。节日教徒们沐浴盛装前 往清真寺会礼,互庆节日。会礼后,各家宰杀牛、羊、鸡、鸭,炸油香饼,欢度节日。所宰牲畜,一部分自食,一部分赠送亲友,一部分施舍。

3、圣纪节

圣纪节是为纪念伊期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生的纪念日。时间是回历每年的 三月十二日。是日,教徒们集中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会餐,互相 走访,互赠礼品。

回族文化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