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培根

文墨清香散发知识的芬芳,篇篇文字凑成一个完美的文物,几经时间长河的冲刷,历经铅华,方璀璨夺目。文献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物彰显古人的科技,诗篇代表着一个时代。走过时间长河,人们看到,漫漫黄沙中吐露出大片大片的花朵,纪念着每一个伟人的贡献,每一个文物的价值。

候风地动仪的发明

四川此​次地震牵动人们心弦,华夏同胞扛过战争却要因为地震而家破人亡。所幸如今科技的发展能够尽量的挽救损失,保护百姓。如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地震虽然可怕但依旧能万全的准备。可在古代又如何预测地震呢?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科学家,被称作"南阳五圣之一","汉赋四大家",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能够感知地震。

犹记得《张衡传》中描述的地动仪外表华丽,内部精美。地动仪表面篆形文字,雕刻山水画,内部有一根支柱,旁边有八道机关,都是牙套装置,发生地震时触发机关。

外部有八条龙腾越地动仪上,每个龙对应着一个方向且龙的嘴里都含着铜珠,对应八条龙的下方,是八个张嘴的蟾蜍。若是哪一方向发生地震,地动仪内部机关感知触发,对应方向的龙就会吐出嘴里的铜珠,蟾蜍正好接着铜珠。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地动仪的发明令人们嗤之以鼻,都不会相信一个简简单单,类似酒樽得仪器能够测出那个地方地震,然而正当官员们研究的时候,却发现对应西边的龙从嘴里吐出铜珠,可没有任何地震的消息或征兆。

洛阳城内百姓议论纷纷,都对地震仪不相信,可没过几天甘肃传来了地震消息,瞬间引起轩然大波,远在洛阳就能知道甘肃地震,看来地震仪能测出哪个地方地震是真的。

中国又一发明造福百姓,可是天不遂人愿,候风地动仪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消失殆尽,并没有遗传下来,这也是人们怀疑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的原因。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复原地动仪

地动仪早就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成为传说,那教科书中的地动仪模型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教科书里的地动仪模型应该称为"王氏地动仪",是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王振铎耗时一年多时间设计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

由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的消息一出,震惊中国,全国中小学生教科书马上编入,就连中国地震局也用这部模型做标志。耗时一年时间钻心研究,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仅成果显著,就连世人都大加赞叹。虽然复原地动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可真正复原地动仪到复原成功却耗时用了十五年之久。

早在1936年,王振铎就着手画出第一套采用"悬垂摆"地动仪的模型图稿,又几经研究始终不满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国家想要宣传文化,就想复原一批文物,正好王振铎身兼职位。在国家和能人巧匠的帮助下,用了一年多时间研究出"直立杆"原理地动仪,放弃了第一次采用的悬垂摆地动仪。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图形已经画出,就要着手复原。在王振铎经历了一此次的失败后最终总结出经验,设计出1:10的木质地动仪,几经修改完善,最终在1951年复原成功地动仪。但地动仪复原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2004年河南博物院找到了冯锐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组成了课题小组,共同复原"张衡地动仪",想要百分之百的复原张衡候风地动仪。历经多年研究和建设,从多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翻阅文献典籍,最终在2009年竣工,此次地动仪不仅体现了人民的科学,还结合着古代人们的智慧。

冯锐和他的团队研究出的地动仪只会受横波影响,纵波不会吐出铜珠,也就是说这个地动仪不会因关门、炮声等影响。只不过这次的地动仪也在学术界饱受舆论和质疑。学界并不看好复原的地动仪,并认为百分之百复原地动仪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地动仪的争论

不仅仅是冯锐复原的地动仪受到质疑,就连选入教材的地动仪也受尽怀疑,学术性专家认为复原地动仪有着原理性错误,也有人怀疑这个复原模型是否能够进行地震监测,更有许多人怀疑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件事是否具有真实性!

其中反对声最激烈的就是奥地利人雷立伯,在其《张衡传:宗教与科学》中表明态度,认为中国人对张衡是一种崇拜、信仰,是不科学的,无实用性的。古代人们的智慧不会领先太久,更不会创造出地动仪监测地震的发生。

就连中科院院士傅承义在一次讲座中讨论起地动仪,毫不客气的说道:"房梁吊块肉都比那模型强!"有反对的声音自然也有赞同的,中科院人文学院教师陈天嘉则认为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还认为地动仪具有监测地震的功能,只不过复原未成功而已。

无论是反对的声音还是赞同的声音,都令地动仪的名声宣扬海外。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研究地动仪,不过都怀疑地动仪根本不存在。一身质疑的地动仪在国内引起舆论的还是2年前,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写到,3年前初,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内容被移出。

复原张衡地动仪花费15年,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被迫移除教科书

不过随后教育局表示并没有,只不过是教材编排上做了调整而已。然而地震学界对张衡候风地动仪的质疑声过大,而复原模型在七十年代曾被质疑原理性错误,容易导致后人受到影响,于是便从教材上移出。

地动仪模型只是根据史书文献复原的,根据典籍只言片语中复原出的地动仪不够严谨,且对于地动仪争论一直很大,所以地动仪被迫移出教科书。虽然张衡候风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可我们不能轻易的否定地动仪的存在和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能古人以他们独有的智慧创造出的东西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复原,历经几次时代变革,存在过的证明早就消失殆尽,只留下史书中残存的文字。

虽然历史教科书中移出了地动仪,不过根据人教社回应,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会出现在小学五年级课本上,并专门设置了"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介绍着对科技重大献身的古人们。

历史长留你们的名字,章章纸篇记载你们的功绩,古人的智慧铺垫了后代的科技,虽然你们身死,可灵魂经历时代变迁,依旧长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