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思維,認識4種問題處理思維模式,化解難題


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思維,認識4種問題處理思維模式,化解難題


外出遇到熟人,知道我懂點心理學,說孩子馬上面臨高考,學習壓力很大,希望給孩子輔導下心理問題。

簡單聊了幾句,她說孩子高考預定目標很高,疫情影響下更加焦慮了,自己還認為孩子太內向,不愛說話,想找人說說,改變一下孩子,要不看著太難受了。

因為只是簡單聊了幾句,當然不會對孩子問題給出任何建議。但是,我也半開玩笑的說,“我看,該做心理諮詢的人是你。”

之所以這樣說,顯然這是家長比孩子還要焦慮的表現。

此外,還因為心理問題從來不是孤立的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問題後面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區分心理和道理的不同。

孩子出了問題,從家長角度說,看似最佳方式就是“治療孩子”。道理上說誰“病”了治療誰,誰的“問題”處理誰。

比如,身體有病了,就去醫院看醫生,開藥打針後,病自然就好了。

這種道理思維下,誰有病治療誰,天經地義。

問題在於,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病”的治療,可不是這樣簡單,不是如此直接,否則就沒有心理學存在的必要。

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思維,認識4種問題處理思維模式,化解難題


心理問題的治療不僅是當事人問題,還涉及親密關係人,因為心理問題是社會互動中出現的。這裡的親密關係人主是指父母親。

對此,著名心理學家許又新教授說的非常透徹,他在《心理治療基礎》這本經典著作中指出:

“每個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只能說是一個‘動物人’,經過人際相互作用,這才逐漸成為‘社會人’——真正的人。”

“親子關係,是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的第一種人際關係,它對我們每個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從這個意義說,我才說需要諮詢的是這孩子的父母家長,因為親子關係才是導致孩子問題的根源。

“對於個人來說,與父母親的關係對於將來走出家庭後,能否與其他重要關係人發展健康的關係,有決定性的影響。也許,一切人際關係無不打上親子關係的烙印,這就是人類學家為什麼特別重視親子關係研究的緣故。”

如果仔細深入思考,上面我說孩子出了問題要治療家長也是不妥的。

因為父母也是從孩子走過來的,之所以不能搞好親子關係,導致孩子發展出不良人際關係,這是父母小時候沒有被他(她)們的父母培養出好的親子關係。

如此推理下去,我們似乎都有了推卸責任的依據,當然這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初衷和思路。

為此,當我們說孩子出了問題要治療家長時候,也是變相在講道理。

何況,父母也是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在付出,親子關係其實還涉及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比如我們小時候兄弟姊妹好幾個,家長根本不在意孩子學習好壞,關注少,心理問題就少。

而獨生子女家庭政策,由此導致出許多特殊的親子關係問題,當然有社會環境影響。

為此我們還是要從心理上尋找改善關係的出路。

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思維,認識4種問題處理思維模式,化解難題


從改善關係入手是心理思維

回頭看看許又新教授的論述,指出的是親子關係影響其他人際關係,並沒有首先指責父母的責任。

這就給瞭解決問題的思路,那就從改變關係入手。

也就是說,我們不責怪孩子,也不去責怪父母,我們關注如何讓父母和孩子構建更好的親子關係。

這就是解決問題的心理思維,不是直接改變某人,而是洞察背後的運作機制,間接處理問題,拐個彎處理問題。

看似不過轉折一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習慣直接處理問題。

舉個生活例子,去單位寫字樓上班,坐電梯習慣了,有一天電梯出了故障,必須爬樓梯,會發現走樓梯就是不停地繞彎,繞來繞去竟然繞到了高層上,這就是心理思維的妙處。

不需直來直去,自有別樣風景。

“把個人看作家庭這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更多的關心個人與家庭其他成員的關係或相互作用,而較少注意某些幾乎純屬個人的事。”

“和每一位成員進行個別晤談,瞭解每一位成員的個人情況和他認為對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或最關鍵性的問題是什麼,以及希望達到什麼目的。”

“根據所有成員所談的情況,概括和推斷出最可能為大家所接受的‘最重要的家庭問題’和可能達到的目的。”

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思維,認識4種問題處理思維模式,化解難題


心理成長必然伴隨著挫折

上述家庭關係治療思維很好,可是還要繼續討論心理思維。

比如,我們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是現實中個體差異是必然的,還有激烈的社會競爭。每年激烈的中考和高考就是例證。尤其中考,幾乎一半的孩子無法升入高中,這是要比高考還殘酷的事情,孩子很努力了,親子關係也很好,可就是考試不理想,如何辦。

還有,孩子源自個性問題,不善言談,不喜歡外出活動,有自卑心態,如何辦。

以及,孩子斷奶時候,必然導致分離焦慮,對於孩子來說自然有心理創傷,如何辦。

由此,我們要承認有些問題不是依靠關係能解決的,更不是自己想解決就可以的,而是發展中必然出現的。

這時候,時間就是最好的心理諮詢師。

我寫過孩子小時候尿床故事,那時候家長火急火燎,唯恐給孩子帶來心理問題,還有眨眼睛問題,也是擔心不已。

後來還是耐心等待中,多關心,少關注,問題隨著年齡自然解決。

社交恐懼症,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但是仔細留意的話,會發現有一個群體幾乎不會出現社交恐懼,這就是老年人。

因為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打磨,經風歷雨,已經看到了恐懼真面目,放下慾望和需要,坦然接受自我,人就會“無欲則剛”。

解決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思維,認識4種問題處理思維模式,化解難題


小結

簡單總結下,家庭中孩子出了問題有四種處理模式:治療孩子,治療家長,改善關係,耐心等待。

從思維角度來看,這些方式有道理思維和心理思維的區別。

道理思維是直接處理問題,具有線性因果思維特點,好似唐吉可德挑戰風車,勇敢卻沒有謀略,心理思維則是間接處理問題,具有相關性思維特點,不固執於單一因素,好似迂迴曲折爬山者,目標不變方法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