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村——四川省南江縣柳灣鄉紅珠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萬能同志的幫扶歲月

“叮叮叮......”電話聲響起,一看是紅珠村老黨員文天榮的來電,聲筒裡馬上傳來粗獷而充滿熱情的聲音,“張書記,我,文天榮,要過年了,我們家這周星期天要殺年豬,回來吃一碗熱乎的刨湯吧,村裡人都希望你能回來看一下”......

距離紅珠村脫貧,張書記離開快一年的時間了,他也不知道在他離開後老鄉們過得怎麼樣,回城後時常也在想村裡安的水管會不會漏水和阻塞,村道路上有沒有落石阻擋村裡人出行。

應老黨員的邀請,週日張書記便搭車踏上了路遠心近的的回村路。隨著車窗外路過的山巒樹影、河流房舍漸行漸遠,張書記曾經的駐村回憶卻漸漸清晰,三年的駐村歷程慢慢迴盪在腦海裡。

車子正疾馳在蜿蜒卻平穩的鄉道路上,這讓張書記想起他剛駐村時,擺在全村人面前首要的“行路難”的問題。大家已熟悉的“要想富,先修路”的俗語,至今仍適用於革命老區的一些村社,而紅珠村正是這樣一個路難發展難的村子。紅珠村進村的主幹道只有1條,全長7.1公里,為泥碎路,晴通雨阻,是出了名的爛泥巴路。在剛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碰頭會上,年邁八旬的老黨員文天榮用滿懷期望的眼神對他說:“只要你把路修通,我到時帶領全村人給你戴朵大紅花!”。正是帶著紅珠村全村人的期望,張書記認真謀劃,決心在自己駐村期間解決村裡“行路難”的問題。他帶領村兩委、駐村幹部,通過挨家挨戶上門集資、聯繫在外務工人員及成功人士捐助、向上級政府爭取等多方籌措,最終基本籌齊公路款,又經過一系列的正規程序,終於在6月1 3日正式啟動村道路硬化工程,12月24日村道路硬化全面竣工。當再次踏上這條新硬化道路的時刻,曾經為此所做的樁樁件件,瞬時湧上心頭,曾經日日夜夜的辛苦,都凝結在他嘴角的一抹微笑中。

猛一抬頭,車子來到了公路邊貧困戶老嶽的家門前。看見老岳家門前的乾淨整潔,張書記便忍不住要下車去看一看。這老嶽以前是村裡出名的不講衛生的懶漢,因早年喪妻,便獨自一人將兒子拉扯養大,多少年是既當爹又當媽,很是辛苦,缺少女人的家中就常年顯得比較凌亂,駐村工作隊也沒少幫忙整理打掃衛生,而如今總算舊貌換上了新顏。新修的房子是全額享受到地質避讓搬遷的,門前也種上了幸福樹。“老嶽、老嶽”,“喂、喂”,聽到有人叫喊,老嶽忙不迭從裡屋走出來,“哦,是張書記,快請坐。”一面招呼,一面搬凳沏茶。張書記說,老嶽現在改變大啊,房子新了,門前也乾淨了,看你心情也舒坦了,祝願你越過越好啊!老嶽連忙說,“主要是黨的扶貧政策好,不然光靠我們自己,不知猴年馬月才能住上新房,用上國網電,吃上安全潔淨的自來水。政府不僅從物質上資助我們,也從精神上幫扶,現在自己生活也更加有奔頭、有信心了。”

過了老岳家,張書記索性不上車,在路上走一走,真真切切地想看一看村裡的改變。走在路上,寒風吹得張書記臉發紅,此時他的心裡卻是激動有些發熱。一路上時不時有成群結隊返鄉歸家的年輕人和務工人員,他們都是忙碌辛苦了一年,現在趕回家團聚過年的。張書記心想,有一天讓他們不用出門務工就能過上好日子,那才是我們每個幫扶幹部的奮鬥目標。

不知不覺便來到了文老太爺的院子。聽到“張書記來了”,院子頓時沸騰了起來。由於文老太爺的兒子常年在外務工,近期也才趕回來殺年豬。走進院內,打過招呼後他便隨同迎出來的致書記和富主任進了裡屋,坐下後又是一陣好不暢快的寒喧。如今的村子變化太大了,主要是家家戶戶在原來修建房子的基礎上進行了裝修和粉刷,難怪沿途的房子都變白了,今天的公路還非常乾淨。致書記說,“這多虧了黨的扶貧政策好,不但給貧困山區村民給予退耕還林和糧食直補等款項補助,老百姓坐在家裡就可以領到各種補助,而且還給予村民們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項扶貧優惠政策,同時給村上分配了幾名工勤崗位人員的名額。”富主任接過話茬說到,“如今的村民真是享福了。幹活之外,國家還給各種補助,特別是那些老弱病殘和沒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如今都有政府兜底,而我們村建的專業合作社和村食用菌基地由於離城市太遠和年輕人不斷湧向城市等因素面臨停擺……”。聽了富主任的一番話,張書記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這時候一個10來歲的小姑娘端著茶水進來,名叫文艾。小文艾因為父親英年早逝,母親長年外出務工未歸,一直隨同奶奶生活,但因為沒有戶口,7歲了都無法正常上學。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張書記便和駐村工作隊長張程等領導多次到貴民派出所和縣公安局進行溝通、協調,終於在2016年7月份為小文艾辦理了戶口,使她順利享受到了國家實施的雨露計劃等相關政策。當時把小文艾的戶口本交到她奶奶嶽通菊手中時,她激動得滿眼淚水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滿眼的感激之情,張書記說道,“這都是我們駐村幹部應該做的”。

“開飯了!開飯了!”,隨著文老太爺的招呼聲他們便上桌吃飯,這時坐在另一桌的嶽先軍拎著一個酒壺走了過來給張書記敬酒,張書記不明所以,聽旁人解釋才知道,嶽先軍要取媳婦了。嶽先君原先住在村裡最高的三臺山,要步行將近三個小時才能到達他家,他母親又年近80,並且長期臥病在床,彼此相互牽掛和依賴,他就一直沒有外出務工,在家服侍老人,再加之長期住在山上,山下的姑娘也無人願意上山嫁他,44歲了都一直沒有結婚。以嶽先君為代表的村民有好幾家,他們常年住在高山之顛,看慣了成群的猴子和結對的野豬,聽慣了潺潺的流水聲,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一時還真不願意搬遷下山。於是張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同志不厭其煩地反覆登門做工作,一次又一次闡述國家實施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好處,同時有針對性地一對一制定了詳細的搬遷計劃,最終在他們一次又一次真誠的說服和勸導下,最終決定集體從山上搬到了山下。如今住著政府幫蓋的新房,又找到了合適的對象,相信未來的日子會越過越好,路越走越寬。

飯後,在回城的路上,張書記既感到一種滿足,眉頭又顯示出一些憂慮。滿足的是在國家優好正確的政策支持下,自己這三年裡做了一些小的貢獻,使得紅珠村有了一些改變,而深深地知道紅珠村要走上徹底脫貧、人人發家致富的道路還很遠,扶貧攻堅之路任重而道遠,自己也要在不同的崗位上勇擔重責,為革命老區脫貧致富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

任奇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