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磺胺是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抗菌药。1932年德国一位医生、化学家叫格哈德.杜马克发现一种用于皮革染色用的红色染料具有抗菌作用,这种染料的商品名叫“百浪多息”。后来经过实验,他从百浪多息中提取了一种白色粉末,这种粉末当中的主要成分就是磺胺。杜马克也因为此项发现于1939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世界上第一位也是医学史上第一位用磺胺药治疗好链球菌败血症的病人是谁呢?正是杜马克的女儿名字叫爱莉莎。当时,磺胺刚被发现还没有进行临床实验,他的6岁女儿在一次玩耍中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感染了病菌并发起了高烧。医生说她得了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已经没有救了。杜马克不甘心,他想起了实验室刚发明的新药百浪多息“磺胺”,于是他拿出来样品为女儿注射下去,第二天女儿的烧退了。杜马克当时太高兴了,他说到这是上帝赐予他最好的奖赏,他发明的新药给了女儿第二次生命。

1933年新药磺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临床实验,取得空前巨大的成功。一项数据表明,当时得了产褥热败血症的妇女在使用了百浪多息以后,死亡率从25%一下子降到了4.7%。1935年杜马克发表了《链球菌感染化学疗法的一项贡献》,这是世界医学抗感染历史上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不久之后,磺胺类的新药不断被开发和应用,磺胺吡啶、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等。医生们发现磺胺吡啶比磺胺制剂在对抗病菌方面更加有效,而且有着更广泛的抗菌效果。对淋病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都具有很大杀伤力,可以使大叶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从25%降到4%左右。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磺胺吡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的生产国都在欧美国家(青霉素是在1944年才被英美政府公开在医疗中使用)。美国士兵每人都会备有一包磺胺,美国军队的流脑死亡率从39%下降到了3.8%左右。到了1941年美国大约有1000万人使用了1700吨左右的磺胺类药。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抗战时期我国的磺胺药都是进口,40年代后期才开始在国内生产。由于当时日本对我国进行的封锁,像磺胺这种药品很难进入国内,只能通过地下渠道偷运过来,所以造成了当时一药难求的情况,那可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可以救命的东西。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抗战时期药品“磺胺”紧缺,到底它是什么药?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