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托馬斯·曼說:“當人們期待一件事到來的時候,它往往來得既遲緩又艱難,還附帶著各種各樣令人急不得惱不得的細瑣麻煩事,以及一切人們在幻想裡沒有顧及到的現實的灰塵。”

在浩瀚的世界文學史上,通過採用作家的經歷、身世和創作過程作為素材進行再加工、再創作的作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這種類型的作品很多流傳甚廣,甚至成為了不朽的經典。如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曾以意大利詩人塔索的身世為題材寫出了詩歌《託誇多·塔索》;俄國詩人萊蒙托夫為了紀念詩人普希金去世寫就的長詩《詩人之死》;與這幾部作品一樣,《沉重的時刻》是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為了紀念18世紀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逝世100週年而創作的短篇小說。

作品描述了席勒在創作《華倫斯坦》的過程中,因為不能滿意地處理一個場景而陷入無法繼續創作下去的困難境地,在視作品為生命的席勒看來,這無疑是他所面臨的最沉重的時刻,就在他幾乎要喪失信心放棄寫作的關頭,心底裡的那份責任、使命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促使作者以頑強的毅力而戰勝了自我的過程。

托馬斯·曼用準確簡練的筆墨渲染了席勒悽苦悲涼的環境氛圍,用細緻入微的描寫刻畫出了席勒複雜煎熬的心路歷程,塑造出了

在極度痛苦下的一個情操高尚、意志堅定的人物形象,謳歌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挑戰自我的奮進精神。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貧困和疾病的疊加,是沉重時刻的序曲

已是寒冷的冬季,萊茵河畔寒風呼嘯,冰冷的雨點不停的敲打著屋頂,家裡的壁爐沒有熊熊燃燒的火焰,爐子散發出清冷的寒意。簡陋的書桌上只有一沓厚厚的書稿和兩支點燃的蠟燭。席勒身上單薄的衣服無法抵擋住夾雜著雨滴的寒風,只有紅色的窗簾似乎能給這個貧寒的屋子帶來一絲暖意。

風又瀟瀟,雨又飄飄,主人公虛弱的身體無時無刻感受著刺骨的寒風在慢慢地穿過他的每一寸肌膚,刺痛著他的每一根神經。每當遇到思路枯竭的時候,他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幾乎凍僵了的雙手靠近壁爐,但每一次都被手心傳來的冰涼驚醒;他在房間裡一邊抽菸,一邊徘徊思考,甚至時常需要用酒精的刺激來激發靈感的出現,然而靈感猶如黑夜劃過星空的流星,稍縱即逝。追求完美作品的主人公在創作時沒有了晝夜,忘記了時間,便秘、鼻炎、眼疾……,那些慢性疾病一點點的找上了他,也日夜折磨著他。文中的席勒雖然只有37歲,身體卻虛弱地如同一個垂暮的老人。

為了忍受身體上的這種不適,煙、酒成了他對抗和分散這種痛苦的“良藥”,他將醫生的告誡置若罔聞。創作就是他的生命,可是在這個黑暗的夜裡,被透支的身體卻像隨時就要倒下。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是沉重時刻的起因

  • 無法面對改變歐洲格局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席勒面臨的創作瓶頸

席勒正在創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華倫斯坦”是歐洲中世紀時期最著名的軍事家和指揮官,具備優秀的統帥能力和組織才能。他在21歲的時候,參加了哈布斯堡王朝鎮壓匈牙利農民起義的戰爭,被任命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守護者並在23歲時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為上校,從此,他南征北戰,終生都把自己的事業和神聖羅馬帝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給神聖羅馬帝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618年爆發覆蓋了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三十年戰爭,總指揮華倫斯坦率領神聖羅馬帝國軍隊抗擊瑞典,守護德意志,極大地鞏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基礎。可是在之後的一個會議上大家都認為華倫斯坦為了榮華富貴放棄了自己的陣營,叛變了德意志皇帝,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陰謀家,並決定殺死他。但是實際上華倫斯坦一生中對神聖羅馬帝國忠心耿耿,多次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代表帝國進行和談,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忠誠的守護著他的祖國。

在這個寒冷的冬夜,席勒的思緒慢慢地回到了180年前的這場歐洲歷史上最慘烈的衝突之中。透過漆黑的夜空,他似乎看見了華倫斯坦率領的隊伍馳騁疆場,屢立奇功的輝煌時刻;寒風中的雨滴聲似乎也是華倫斯坦奔波於各個同盟國之間協商調停的聲音。席勒想要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尋找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

然而他的眼前卻漸漸浮現出了處於戰爭中德意志地區經濟凋零、村莊損毀,人口劇降和軍民雙方敵意加深的悲慘狀況,歐洲各國出現了或分裂、或獨立、或興起、或衰落的局面,戰爭帶來的殘酷現實霎時湧上了心頭。是要肯定這場戰爭推動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開啟了歐洲近代史,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嗎?還是要反映這場戰爭造成了歐洲國家的分崩離析、動盪不安的局面呢?作者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他迷茫著、困頓著,像一個絕望的人,垂頭喪氣的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甚至覺得四周的空氣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停地鬆開圍巾,揉捏著鼻子,喘著粗氣。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 無法把握華倫斯坦在特殊時期的歷史作用,是席勒面臨的創作困惑

席勒創作的《華倫斯坦》,以歐洲三十年戰爭作為主要故事情節,而華倫斯坦則是這場戰爭和這部作品中的靈魂人物。此時作者內心看到的華倫斯坦,智勇雙全,功勳卓著,成功抵禦了勢不可擋的瑞典國王,多次帶領軍隊擊潰敵軍,扭轉戰局,一直為實現其政治目標而奮鬥,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忠誠守衛著德意志。他的身上有著超凡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有著浴血疆場的英雄豪氣,也隱藏著的個人主義和功利思想,最後落了個身敗名裂的結局。

席勒想賦予這個人物真實的生命軌跡,雖然在華倫斯坦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戰績,但在他那大義凜然的身軀裡卻有著很多的缺陷,可是席勒相信,華倫斯坦是一個悲劇式英雄,是神一樣存在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只是生不逢時。

對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該怎樣體現他在危難之際不懼個人安危浴血奮戰的英勇氣概?該怎樣感受他在遭遇非議時,淡定自若心繫國家的堅定信念?這一團如亂麻般的思緒,像同一道牆,禁錮著主人公前進的方向,他想走出去,他想走進英雄的內心走近英雄的世界,可是卻找不到出去的門,憤懣、愁苦、絕望、無助,漫無邊際的湧來。離桌子遠一點,離書稿遠一點,或許,距離就能讓自己客觀地看待華倫斯坦,就能準確地把握這個人物的命運。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 無法容忍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問世,是席勒面臨的心靈桎梏

席勒曾在《華倫斯坦的軍營》這部序詩裡說:詩人之所以在歷史題材裡自由翱翔,是由於現實舞臺上已經在上演可歌可泣的戲劇,藝術若不在舞臺上更有作為,簡直愧對現實。

席勒是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終年46歲。他的一生不斷與貧困、疾病進行鬥爭,以頑強的毅力創作了十幾部劇本和許多不朽的詩篇。在這個寒冷的冬夜裡,他一如既往的用最大的創造力對題材、素材、表現形式不斷地構思著、思索著。他在想著怎樣才能把每一個單獨的字詞組合的最完美,怎樣才能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太痛苦了,這既是寫作時心裡的漸進過程,也是創作的基本要求。但在作者看來,這卻是一個內心鬥爭和心靈博弈的過程。這種嚴肅認真的態度,精益求精的要求使作者在面對具有傳奇般人生的華倫斯坦和複雜的戰爭過程面前深深地感到左右為難。

無法讓心中真實的華倫斯坦從戰馬嘶鳴的歷史塵煙裡走出來,他一次次地否定了自己的思路,沉浸在他筆下的人物裡面,他時而痛苦,時而焦躁,就像穿行在地獄之間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使命與責任的壓力,是沉重時刻的藩籬

“不要胡思亂想!要工作!劃定界限,捨棄一些東西,創造一些東西,完成它!真的搞完了,這痛苦中產生的作品。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看吧,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在既往的創作中,他也曾遇到過困難,而那些傑出的作品也是經歷了懷疑、痛苦才孕育而出的。生活從不曾優待過他,貧困與疾病,始終折 磨著他。在妥協與抗爭中,他始終與自己做著較量,並開始像哲人般開始思考,痛苦,到底在他的創作中有著怎樣的意義他試圖換用另一種 眼光來看待那未完成的書稿。

他想到了自己的使命。屋子裡一片寂靜,只能聽到掃過小巷的風聲和打在窗子上的雨聲。面對著冰涼的壁爐和那無法寫下去的作品,他心裡在想著,創作這個作品是極大的負擔和痛苦,這是個可怕的任務,就像要進入地獄一樣倍受折磨。席勒將他能否完成的作品提升到了天堂和地獄、驕傲和不幸這樣的高度。在他看來,這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創作問題,還是他發自內心急迫的要求,是他孜孜以求的事業,是他苦苦追求的榮譽,更是時代賦予他的莊嚴使命。

他想到了自己的責任。在煩躁、苦悶的心情中,他儘量將一切往最壞處想,試圖通過這樣來發洩自己灰暗沮喪的情緒,從而減輕自己的痛苦。但是,他又被這些不時冒出來的可怕的想法所驚詫,不敢停留在這樣的思緒裡。繼續前進?還是逃避後退?他不再單純的發洩痛苦,而是不斷地思考著痛苦在他生活工作中的意義,這些想法就像神靈一樣不斷地指使著他去完成更完美的作品,這才是他的責任,他應該為了寫作而忘我地奉獻出自己,為了一些更高的東西而不是為了報酬把自己消耗殆盡

他想到了自己的幸福。被困住了的思緒使他煩悶而不知所措,他時而緊緊悟住雙眼,時而來回走動,時而靠在牆邊,時而雙手交叉放在雙膝。年輕的時候,他的精神是高揚的,也取得過成功,獲得過一點幸福,但這只是過去,他現在已經從那時的放蕩不羈走入了循規蹈矩,正在他旁邊熟睡著的妻子孩子還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因而他還需要繼續努力,才可能避免遭受失敗,才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歷經沉重時刻的磨礪,成就偉大的自我

路遙說:“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你帶來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苦難,你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說過:痛苦難道是白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偉大!”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創作甘苦和思想體驗,深刻地刻畫了席勒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喪失信心的精神危機時,與自我展開的激烈的思想搏鬥的心路歷程,塑造了一個為了完成事業而勇於挑戰自我,敢於直面困難的人物形象。雖然這個沉重的時刻沒有炮火硝煙,沒有生離死別,但這篇充滿哲理的作品充分展現出了奮鬥和信念的強大力量,讀後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沉重是壓力的一種狀態,不同的人在自己身臨困境之時,有著不同的選擇。著名作家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的過程中,忍受著清貧的生活,飽受著肝病的折磨,虛弱的身體連呼吸一口氣都是異常的艱難,他想過放棄,想過死亡,但他卻靠著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信心,頑強的與貧窮、疾病進行不屈的抗爭,與困頓、沮喪的心情較量,度過了黑暗沉重的時刻,歷經數年,最終完成了感人肺腑的鉅著《平凡的世界》。

作為普通而平凡的我們,如果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那自然是超級幸運的一件事情。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的是或大或小的“沉重的時刻”,那些困難、挫折、障礙,都會不同程度的讓我們陷入思想中的灰暗境地,或許每個人對這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我們相信,總有一種信念能讓自己走出迷茫的困境,總有一種力量能讓自己勇往無前。正如托馬斯·曼在小說中說:“終於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沉重的時刻》: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會使人更偉大!

作者托馬斯·曼

能在痛苦中學會思考,在困境時學會堅持,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那麼,艱難困苦絕不會是一種負能量,而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沉重的時刻更不是滑向深淵的斜坡,而是飛躍向上的跳板,終能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因而,在自己困惑迷惘的時候,再讀讀這部小說,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悟,書中的哲理是磨礪心靈的催化劑,是理解生活的教科書,蘊藏著催人奮進的無形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