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托马斯·曼说:“当人们期待一件事到来的时候,它往往来得既迟缓又艰难,还附带着各种各样令人急不得恼不得的细琐麻烦事,以及一切人们在幻想里没有顾及到的现实的灰尘。”

在浩瀚的世界文学史上,通过采用作家的经历、身世和创作过程作为素材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作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这种类型的作品很多流传甚广,甚至成为了不朽的经典。如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以意大利诗人塔索的身世为题材写出了诗歌《托夸多·塔索》;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为了纪念诗人普希金去世写就的长诗《诗人之死》;与这几部作品一样,《沉重的时刻》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为了纪念18世纪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逝世100周年而创作的短篇小说。

作品描述了席勒在创作《华伦斯坦》的过程中,因为不能满意地处理一个场景而陷入无法继续创作下去的困难境地,在视作品为生命的席勒看来,这无疑是他所面临的最沉重的时刻,就在他几乎要丧失信心放弃写作的关头,心底里的那份责任、使命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促使作者以顽强的毅力而战胜了自我的过程。

托马斯·曼用准确简练的笔墨渲染了席勒凄苦悲凉的环境氛围,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出了席勒复杂煎熬的心路历程,塑造出了

在极度痛苦下的一个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的人物形象,讴歌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奋进精神。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贫困和疾病的叠加,是沉重时刻的序曲

已是寒冷的冬季,莱茵河畔寒风呼啸,冰冷的雨点不停的敲打着屋顶,家里的壁炉没有熊熊燃烧的火焰,炉子散发出清冷的寒意。简陋的书桌上只有一沓厚厚的书稿和两支点燃的蜡烛。席勒身上单薄的衣服无法抵挡住夹杂着雨滴的寒风,只有红色的窗帘似乎能给这个贫寒的屋子带来一丝暖意。

风又潇潇,雨又飘飘,主人公虚弱的身体无时无刻感受着刺骨的寒风在慢慢地穿过他的每一寸肌肤,刺痛着他的每一根神经。每当遇到思路枯竭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几乎冻僵了的双手靠近壁炉,但每一次都被手心传来的冰凉惊醒;他在房间里一边抽烟,一边徘徊思考,甚至时常需要用酒精的刺激来激发灵感的出现,然而灵感犹如黑夜划过星空的流星,稍纵即逝。追求完美作品的主人公在创作时没有了昼夜,忘记了时间,便秘、鼻炎、眼疾……,那些慢性疾病一点点的找上了他,也日夜折磨着他。文中的席勒虽然只有37岁,身体却虚弱地如同一个垂暮的老人。

为了忍受身体上的这种不适,烟、酒成了他对抗和分散这种痛苦的“良药”,他将医生的告诫置若罔闻。创作就是他的生命,可是在这个黑暗的夜里,被透支的身体却像随时就要倒下。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是沉重时刻的起因

  • 无法面对改变欧洲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席勒面临的创作瓶颈

席勒正在创作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华伦斯坦”是欧洲中世纪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指挥官,具备优秀的统帅能力和组织才能。他在21岁的时候,参加了哈布斯堡王朝镇压匈牙利农民起义的战争,被任命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守护者并在23岁时被哈布斯堡王朝任命为上校,从此,他南征北战,终生都把自己的事业和神圣罗马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神圣罗马帝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618年爆发覆盖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三十年战争,总指挥华伦斯坦率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抗击瑞典,守护德意志,极大地巩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基础。可是在之后的一个会议上大家都认为华伦斯坦为了荣华富贵放弃了自己的阵营,叛变了德意志皇帝,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阴谋家,并决定杀死他。但是实际上华伦斯坦一生中对神圣罗马帝国忠心耿耿,多次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代表帝国进行和谈,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忠诚的守护着他的祖国。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席勒的思绪慢慢地回到了180年前的这场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中。透过漆黑的夜空,他似乎看见了华伦斯坦率领的队伍驰骋疆场,屡立奇功的辉煌时刻;寒风中的雨滴声似乎也是华伦斯坦奔波于各个同盟国之间协商调停的声音。席勒想要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寻找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然而他的眼前却渐渐浮现出了处于战争中德意志地区经济凋零、村庄损毁,人口剧降和军民双方敌意加深的悲惨状况,欧洲各国出现了或分裂、或独立、或兴起、或衰落的局面,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霎时涌上了心头。是要肯定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开启了欧洲近代史,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吗?还是要反映这场战争造成了欧洲国家的分崩离析、动荡不安的局面呢?作者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他迷茫着、困顿着,像一个绝望的人,垂头丧气的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甚至觉得四周的空气也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不停地松开围巾,揉捏着鼻子,喘着粗气。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 无法把握华伦斯坦在特殊时期的历史作用,是席勒面临的创作困惑

席勒创作的《华伦斯坦》,以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主要故事情节,而华伦斯坦则是这场战争和这部作品中的灵魂人物。此时作者内心看到的华伦斯坦,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成功抵御了势不可挡的瑞典国王,多次带领军队击溃敌军,扭转战局,一直为实现其政治目标而奋斗,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忠诚守卫着德意志。他的身上有着超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着浴血疆场的英雄豪气,也隐藏着的个人主义和功利思想,最后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席勒想赋予这个人物真实的生命轨迹,虽然在华伦斯坦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战绩,但在他那大义凛然的身躯里却有着很多的缺陷,可是席勒相信,华伦斯坦是一个悲剧式英雄,是神一样存在的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思想,只是生不逢时。

对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该怎样体现他在危难之际不惧个人安危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该怎样感受他在遭遇非议时,淡定自若心系国家的坚定信念?这一团如乱麻般的思绪,像同一道墙,禁锢着主人公前进的方向,他想走出去,他想走进英雄的内心走近英雄的世界,可是却找不到出去的门,愤懑、愁苦、绝望、无助,漫无边际的涌来。离桌子远一点,离书稿远一点,或许,距离就能让自己客观地看待华伦斯坦,就能准确地把握这个人物的命运。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 无法容忍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问世,是席勒面临的心灵桎梏

席勒曾在《华伦斯坦的军营》这部序诗里说:诗人之所以在历史题材里自由翱翔,是由于现实舞台上已经在上演可歌可泣的戏剧,艺术若不在舞台上更有作为,简直愧对现实。

席勒是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终年46岁。他的一生不断与贫困、疾病进行斗争,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十几部剧本和许多不朽的诗篇。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他一如既往的用最大的创造力对题材、素材、表现形式不断地构思着、思索着。他在想着怎样才能把每一个单独的字词组合的最完美,怎样才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太痛苦了,这既是写作时心里的渐进过程,也是创作的基本要求。但在作者看来,这却是一个内心斗争和心灵博弈的过程。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要求使作者在面对具有传奇般人生的华伦斯坦和复杂的战争过程面前深深地感到左右为难。

无法让心中真实的华伦斯坦从战马嘶鸣的历史尘烟里走出来,他一次次地否定了自己的思路,沉浸在他笔下的人物里面,他时而痛苦,时而焦躁,就像穿行在地狱之间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使命与责任的压力,是沉重时刻的藩篱

“不要胡思乱想!要工作!划定界限,舍弃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完成它!真的搞完了,这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看吧,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在既往的创作中,他也曾遇到过困难,而那些杰出的作品也是经历了怀疑、痛苦才孕育而出的。生活从不曾优待过他,贫困与疾病,始终折 磨着他。在妥协与抗争中,他始终与自己做着较量,并开始像哲人般开始思考,痛苦,到底在他的创作中有着怎样的意义他试图换用另一种 眼光来看待那未完成的书稿。

他想到了自己的使命。屋子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扫过小巷的风声和打在窗子上的雨声。面对着冰凉的壁炉和那无法写下去的作品,他心里在想着,创作这个作品是极大的负担和痛苦,这是个可怕的任务,就像要进入地狱一样倍受折磨。席勒将他能否完成的作品提升到了天堂和地獄、骄傲和不幸这样的高度。在他看来,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创作问题,还是他发自内心急迫的要求,是他孜孜以求的事业,是他苦苦追求的荣誉,更是时代赋予他的庄严使命。

他想到了自己的责任。在烦躁、苦闷的心情中,他尽量将一切往最坏处想,试图通过这样来发泄自己灰暗沮丧的情绪,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但是,他又被这些不时冒出来的可怕的想法所惊诧,不敢停留在这样的思绪里。继续前进?还是逃避后退?他不再单纯的发泄痛苦,而是不断地思考着痛苦在他生活工作中的意义,这些想法就像神灵一样不断地指使着他去完成更完美的作品,这才是他的责任,他应该为了写作而忘我地奉献出自己,为了一些更高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报酬把自己消耗殆尽

他想到了自己的幸福。被困住了的思绪使他烦闷而不知所措,他时而紧紧悟住双眼,时而来回走动,时而靠在墙边,时而双手交叉放在双膝。年轻的时候,他的精神是高扬的,也取得过成功,获得过一点幸福,但这只是过去,他现在已经从那时的放荡不羁走入了循规蹈矩,正在他旁边熟睡着的妻子孩子还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而他还需要继续努力,才可能避免遭受失败,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历经沉重时刻的磨砺,成就伟大的自我

路遥说:“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苦难,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创作甘苦和思想体验,深刻地刻画了席勒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丧失信心的精神危机时,与自我展开的激烈的思想搏斗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为了完成事业而勇于挑战自我,敢于直面困难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个沉重的时刻没有炮火硝烟,没有生离死别,但这篇充满哲理的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奋斗和信念的强大力量,读后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沉重是压力的一种状态,不同的人在自己身临困境之时,有着不同的选择。著名作家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忍受着清贫的生活,饱受着肝病的折磨,虚弱的身体连呼吸一口气都是异常的艰难,他想过放弃,想过死亡,但他却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心,顽强的与贫穷、疾病进行不屈的抗争,与困顿、沮丧的心情较量,度过了黑暗沉重的时刻,历经数年,最终完成了感人肺腑的巨著《平凡的世界》。

作为普通而平凡的我们,如果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那自然是超级幸运的一件事情。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或大或小的“沉重的时刻”,那些困难、挫折、障碍,都会不同程度的让我们陷入思想中的灰暗境地,或许每个人对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我们相信,总有一种信念能让自己走出迷茫的困境,总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勇往无前。正如托马斯·曼在小说中说:“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沉重的时刻》: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会使人更伟大!

作者托马斯·曼

能在痛苦中学会思考,在困境时学会坚持,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么,艰难困苦绝不会是一种负能量,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沉重的时刻更不是滑向深渊的斜坡,而是飞跃向上的跳板,终能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因而,在自己困惑迷惘的时候,再读读这部小说,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书中的哲理是磨砺心灵的催化剂,是理解生活的教科书,蕴藏着催人奋进的无形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