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周俊,因病于2020年3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8岁。

今年以来逝世的14位院士分别是:

1月4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1月7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1月19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1月24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

2月14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孙儒泳;2月15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2月23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周同惠;2月23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2月24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

3月15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宁津生;3月19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3月27日逝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3月28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

4月12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生平

周俊,1932年2月生,江苏东台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他曾担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多年,并筹建了该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该研究室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几十年来,他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蓣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乌头属及石竹科9属的酚类、萜类、甾体、生物碱和环肽的植物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296个,其中新类型5个。

他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理”的新观点。他一生醉心研究,大学毕业后主动扎根云南边陲几十年,他自谓:“黑龙潭畔情长久,岁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周俊的一生曾获得众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等。2019年10月12日,周俊荣获第二届“吴征镒植物学奖”唯一一个杰出贡献奖。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与药学结缘

1932年,周俊出生于江苏东台县的一个两代在农村设馆教书的农村家庭。尽管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但周俊进校后比之前更加刻苦努力。16岁那年,周俊顺利完成了初中学业,并考取了三所职业学校。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从那时开始,周俊便与药学结缘。毕业后,他继续从事调配药剂的工作,曾在华东卫生局保健委员会做药剂员,工作不算忙碌且得心应手,但是周俊心中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他逐渐意识到建设祖国不能只靠热情,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1954年,周俊入读华东化工学院(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活使周俊养成了勤奋思考的科研习惯。1957年冬天,周俊到内蒙赤峰厂做麻黄碱生产设备改进的毕业实习,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条件下和工人一起劳动,他通过车间劳动和大量化工计算,发现设备的功效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并对此提出工艺改进的依据。

与云南结缘

大学毕业后,周俊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诧异的决定。他谢绝了来自上海、南京等单位的邀请,毅然奔赴祖国的边疆——云南。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1958年,周俊远赴云南昆明,到中科院云南分院筹备组报道,得知自己将被分到准备筹建的化学所,先到植物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资源化学组工作,工作地点在一幢由蔡希陶先生和彭加木先生指导设计建造的楼内。在当时国内各植物所都面临着利用传统植物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并因此建立了很多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而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设备和人才资源相对较差,加上交通落后,条件十分艰苦。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1978年,周俊和其他专家在天麻中发现有效成分天麻素。天麻素具有较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疼症状有缓解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周俊发现天麻里的15种成分。在做实验时,一次“炸瓶子”事故让周俊险些永久失去听觉,就在暂时失去听觉的两个月里,周俊坚持研究并改进实验的方法,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将天麻中的有效成分分析清楚,继而成功合成天麻素投入药品生产。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1984年,昆明制药厂(昆药集团前身)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团队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天麻素注射液获批上市。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上市以来,天麻素系列药物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已经成为眩晕头痛治疗的基础用药,成为“中药西制”的典范。根据欧洲研究报道,约30%的普通人群中有过中、重度的头晕,年患病率为5.2%,年发病率为1.5%;我国研究发现10岁以上人群的眩晕总体患病率为4.1%。周俊院士这一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让天麻素成为具有广阔国际市场前景的中国原创化药,也使天麻素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人工合成苷类药物之一。

几十年耕耘 不悔扎根云南

周俊在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离、结构、化学修饰、合成和应用的研究工作中成果卓著,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550多个,其中新类型15个。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理”的新观点。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他曾担任昆明植物所副所长、所长多年,并筹建了该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该研究室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植物化学研究中心之一。基于周俊的突出贡献,他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几十年来,他系统地进行了中国山毛榉科、薯蓣科、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乌头属及石竹科9属的酚类、萜类、甾体、生物碱和环肽的植物化学研究,发现新化合物296个,其中新类型5个。他提出了“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是组合天然化学库和多靶作用机理”的新观点。

他一生醉心研究,大学毕业后主动扎根云南边陲几十年,他自谓:“黑龙潭畔情长久,岁月催人老,情多久,天知道。”

周俊去世后,《科技日报》专门刊文追忆大师。原文如下:

追忆周俊院士:

一双巨眼,洞见植物化学奥秘

仲春时节,云南昆明黑龙潭,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内外百花盛放,沿路连片的白色蔷薇素雅含露,散发馨香,像是在怀念曾经呵护它们的老所长周俊院士。

周俊院士是我国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相关学科合作,找到一个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必要时,我们可以合成这个有效成分,这就是我一辈子做的工作。”他曾这样简明而谦逊地介绍自己的研究工作。

“周先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对我国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天然药物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为云南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在唁电中表示。

扑进植物王国

打响植物化学研究第一战

周俊先生1932年2月出生于江苏东台,曾参加南京抗美援朝医疗团,荣获二等功。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分别在国立药专(现中国药科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学习和工作,1958年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云南。

“我在南京学药,在上海也是学药,我就跟时任植物所所长的蔡希陶教授申请,我就搞药吧。”周先生说,云南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全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6000多种,其中不少是珍稀植物。当时的植物所,已在植物分类学等领域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在植物化学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他前瞻性地看到了潜在的科研前景,决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带领着5名学生,年轻的周俊开始着手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寻找一种薯蓣皂素含量最高的植物,用于国产避孕药物的研发。设备奇缺,就土办法、洋办法一起上;住在实验室,饿了就烧个玉米棒子充饥。“那时,生活上困难,仪器设备上也困难,说老实话,没有惊人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周俊院士曾回顾说,苦战五年,他们终于在五种植物中,找到了高含量薯蓣皂素,并完成了皂苷元成分和我国薯蓣属植物分布的研究。这一成果,也让周俊在我国植物化学领域一战成名。“实际上,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与国外毫无关系,都是自己做出来的。”他说。

天然药物研发成果转化

和产业化利国利民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新药研发的关键和基础。继薯蓣属植物之后,周俊团队愈战愈勇,相继在三七、重楼、天麻等植物的系统研究上有了重要发现。

他从天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中,发现了治疗头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合成天麻素研究成果于1980年转让给昆明制药厂,生产至今创造产值上亿元。“天麻素合成成功后,我得了5万元的奖金,那时是一笔巨款,我全部把它用到了设备添置和新的研究上。” 多年以后,周俊院士说。

“周先生以深远的学术思想和坚韧不拔的科研实践,成就了他在植物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基于对传统药物深刻的理解,搞清楚了云南白药的科学内涵,实现了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周俊院士的学生——中科院院士、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说,周先生早年还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系统及分布相结合,发表了人参属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证明了人参、三七、西洋参的关系,研究成果为中国药典及药用界采用,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为云南三七产业发展作出了前期贡献。

在对重楼属6种植物的系统化学成分研究中,周俊院士阐明了其中有效成分偏诺皂苷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研发出治疗妇科出血新药“宫血宁”。1985年云南白药厂投入生产,上市至今累积收入近十亿,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学术上,他从植物化学来阐释了复方中药的机理,并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研究,在国内外形成重要影响和特色。对人参、重楼、天麻等属的100余种植物三萜、甾体、酚类、环肽、生物碱及配糖体的新化学结构、生物活性、植物系统及地理分布规律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4项,出版《中国油脂植物》《橡子》专著两部。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

后学人才济济

周俊先生曾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去年10月,周俊院士获得吴征镒植物学奖的杰出贡献奖,我还没有来得及向他表示祝贺,就看到他把5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贫困山区的消息,体现了一个老科学家高尚的情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周浙昆研究员说。

走在绿荫浓浓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周俊院士当年创立我国首个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性搞研究的故事还在流传。

“先生毕生爱惜人才、保护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先生对学子和年轻人不分亲疏、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以敢为天下先的典范,造就了一大批学有所成、活跃在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郝小江院士说。如今,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要类群植物化学及功能、天然药物新药、创新药与中药现代化、云南特色植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植物化学生物学……一个个重量级的研究团队,正沿着周俊院士开创的方向,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周俊院士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植物化学的发展、指导弟子的科研工作。他希望后来者能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同时把研究活性的剂量做得很小,让我国植物化学研究的步子走得更快更扎实。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1、致全市广大市民群众的一封信

2、东台人,你有绿码吗?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本期监制丨小东 编审丨小鹿 主编丨小峰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4位科学家,其中一位是东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