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趙燕菁“政府如同公司、賣地是IPO、打壓房價就是打壓股價”

前言

"數字經濟公社”微信群群友郭銘、李志維、程清寰、陳達飛、郭強等在4月24日圍繞土地和房地產內容展開討論。以下為微信群交流文字紀實。


激辯趙燕菁“政府如同公司、賣地是IPO、打壓房價就是打壓股價”


討論背景

趙燕菁發佈《關於土地和房地產的十個看法:政府如同公司,賣地是IPO,打壓房價就是打壓股價》的文章,引發群友討論。


程清寰:很獨立的觀點。政府賣地不是收入,而是IPO,是融資不是財政。打壓商品房房價如同打壓股價,是違反經濟常識的政策目標。中國的競爭優勢源於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政府。能夠直接融資是其的獨特優勢(中國特色),很少國家可以仿效。

陳達飛:理解趙老師的邏輯,關鍵是這句話“政府如同公司。”當然,對於這個理解,編者持一定保留態度。編者倒覺得,政府與公司的差異也不可不察。單憑一點,越具有外部性的項目,政府就越應該去做,而這對公司可能恰恰是負激勵。當然,可通過一定合約安排將其內部化。我想說的是,趙老師著眼於政府與公司有著類似的資產負債表約束,但可能未將兩者不同的目標函數納入“模型”,從而得出十點反常見的觀點。

郭強:土地是地方政府的股權這個說法其實挺有意思,但是一個道德的風險是,政府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是屬於全體人民的,讓少數人享受股東的收益(事實上他們確實享受到了)是有問題的。

郭銘:把政府比作公司,是有道德風險的,在西方治理體系裡尤其如此,公司是有邊界的,政府理論上代表全體人民,如果是公司的話,邊界在哪裡?無論邊界在哪裡,都會陷入道德風險。對政府的“公司化”的批判,實際上是近年來西方政治經濟學裡對新自由主義批判的一個流行視角。

董曉樂:如果是,國有土地關聯企業和政府的分工,以及和民營土地關聯企業,還需要市場競爭嗎?也許需要程序化分配執行?在這點上,特別能理解吳敬璉先生對強勢政府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模式論』的評論。

郭銘:關於這個政府的道德風險的一個比較尺度,要看歷史。比如政府賣地都說是學香港,可是當年賣地的香港政府是殖民地政府,它的源頭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真正的“公司”——公司制在英國的起源有很多殖民地因素在裡面,比如北美早期殖民地也是“公司”,但是理論上這些公司和後來的不同,是“官辦”的,英國還派有總督和官員。殖民地“公司”的道德風險是“外化”的,這就是為什麼香港那種政府賣地在本土英國,以及美國都沒有施行過。

就是說殖民地政府和公司是一體的,政府即公司,公司即政府。但是本土的政府絕對不能是公司,不然問題就大了,可以顛覆整個西方現代國家的基礎。

程清寰:殖民地政府是掠奪型,本土政府是主人型。有恆產者有恆心。

黃崢嶸:住宅土地,目前物權法規定70年土地使用權+無限續期(續期費用未定)的土地使用權,勉強可視為相對完整意義上的股權;如果是商業用地/工業用地,有年限且不確定無限續租的土地使用權,只能視為長期債權。如果要把賣地看作IPO,則必將引發土地要素的市場化改革。

郭強:同樣道理,bigtech在處置用戶數據這塊,不能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

程清寰:節選自趙老師的文章”中國住宅問題的核心,就是沒有區分投資品住房(“炒”)和消費品住房(“住”)。不能用同一個住房實現投資和消費兩個相反的目標。雙軌制是不可避免的——投資性住房不能用來解決住房消費需求;消費型保障房也不能用來解決融資需求。只“住”不“炒”和只“炒”不“住”都不是正確的選擇。新加坡式雙軌制+中國式“房改”才是住宅問題的正解。”

郭強:其實從雲計算的實踐看,社會性服務得有一個界定,社會性平臺服務的發展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的,但是,現在社會性平臺都是被當作企業去看待,這個有問題。有些平臺非常賺錢,有些很有社會意義但是賠錢,平臺型公共服務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這塊不能只限於鐵公雞,我覺得這次新基建的提法很有意義。

賈良玉:可以學習一下新加坡和其它國家經驗,關鍵是監管公開。

龍白滔:新加坡就是小縣城,其實真的中國能學的不多,治理一個小縣城,和治理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和差異大的地方(如中、美、歐洲)完全是兩件事情。新加坡就是一個超級中央集權。你知道任何一個問題,有多少不同的利益集團來遊說、需要平衡?新加坡只需要一個人說了算。當新加坡的天下都屬於一個家族的時候,集權的利益可以認為與公眾利益很容易兼容了。所以我們看到,集權國家,只要統治者稍微開明一點,老百姓就很幸福。本質上,這種情況下,集權利益和公眾利益,很接近,很容易調和。

孫朝陽:趙關於土地和房地產的文章經不起推敲,甚至是一派胡言。“在沒有像美國那樣擁有強大的股票市場之前開徵財產稅,對中國增長的副作用遠比我們知道的要大。”這個假設和陳志武的邏輯類似。站不住腳!住房如果是公共服務,要靠政府稅收來支付。現在的房地產體系不是政府稅收,是海量政府稅收流失!留到誰的口袋裡去了?房產稅、遺產稅推出了,可以解決地方財政問題,讓錢流進實體,德國、日本都有成功經驗。我們還寄希望騙屁民。和中行原油寶類似,在全球清算的大勢下,早晚被清算。把政府和上市公司做類比,是個大錯誤,不要臉了。人民政府,怎麼能明目張膽的和股份公司類比呢?股東利益第一,那政府公司股東是誰?

龍白滔:我覺得趙老師更多是從現實的運轉的客觀情況來分析問題本質,並不是提出了一個新的模型來合理化這件事情吧。

孫朝陽:趙是把問題搞複雜化!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希望是知識體系太單一的問題。

郭強:我十年前在各地和地方政府談判做數據中心,你能明顯感覺到政府官員特別是南方的官員真是最努力優秀的企業家。從建國至1862年近百年間,美國聯邦政府依靠的也是“土地財政”。同土地私有化的老大陸不同,殖民者幾乎無償地從原住民手中掠得大片土地。當時美國聯邦法律規定創始十三州的新拓展地和新加入州的境內土地,都由聯邦政府所有、管理和支配。公共土地收入和關稅,構成了聯邦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土地出售收入佔聯邦政府收入最高年份達到48%。所以,應該儘快的擺脫“土地財政”,活躍經濟,服務企業,回到稅收。其實,土地財政不管怎麼樣發展了中國的城市化,還是有歷史的功績的。但是,bigtech/at,則利用大數據涸澤而漁,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特別是這次疫情之後,恐怕會進一步壓縮消費類實體經濟的空間。

孫朝陽:深圳出現的企業抵押經營貸多方共謀投機樓市現象,打臉GP政策法規體系,現行政策根本擋不住大眾的投機衝動。推出針對炒房者的房產稅(可以先試驗對超出人均100平米者課以重稅),即可根本性解決頂風投機樓市問題。繼續避實就虛,把水搞混,全球清算的滔天巨浪下,有蟻穴的堤壩早晚崩塌。

董曉樂:細想,地產沒有流動性,土地源頭的政府怎麼持續收入,無論是價格漲跌,還是交易稅費。

郭強:所以,應該橫向拆分bigtech/at,即立法定義企業只能和別的企業一起使用數據層,你可以利用微信的用戶,你可以搞支付,搞遊戲,但是其他的企業也可以用這些數據,小程序發佈只受網信辦節制而不是鵝廠,數據層屬於類似鐵塔公司。

董曉樂:從源頭上,土地公權和私權處置規則就不同,目前只能是在使用規則上不斷調整的做法,新的土地管理法(轉文的各種觀點)也任重道遠。


孫朝陽:我們才人均1萬美元GDP,離米國6萬還差的遠的很。怎能繼續靠房子實現中國夢。早晚得改。早比晚好。現在大勢下可能是最好的時機。

程清寰:房子只能單向做多,有上漲預期才會有增量交易。證券雙向交易,且能把資金倒流到企業上,帶動就業,向全球輸出商品,從全球購買原材料證券市場雖然現狀暫時沒那麼理想,但是邏輯上是走的通走得遠。而房地產最多就是壓艙石吧了。製造業,生物高科的優秀企業,是大國競爭的基石。

郭強:資源,包括土地、大宗商品、以後還有數據的金融化,是非常難以駕馭(邪惡)的,初心是為了經濟的繁榮,事實上變成的利益集團的收割,所以,資源綁定的現代經濟難以持續。

孫朝陽:歷史證明,你說的這些都在發展到第二階段反噬經濟,成為劫貧濟富的工具。我們大概率是跌個大跟斗,就像米、德、日經歷過的,有可能是發生在現在的90後那一代。

郭強:“從大蕭條時期的房地產資本化(抵押貸款),到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的資產證券化(MBS 和金融衍生品),再到 2008 年之後的美國金融貨幣化(貨幣化支撐的債券、股票、房地產),最後到蔓延到全球經濟的貨幣化(美元、美債支撐的全球貨幣資產)” 快玩不下去了。

孫朝陽:現在牌桌上的其他玩家基本都把泡沫出清了,米股出清了,日房30年前出清了,中房繼續往泡沫裡吹氣,現狀應該是這樣吧?

注:本平臺不持有主觀觀點,意在突出百家爭鳴,思想碰撞。


參與人介紹


龍白滔,清華大學計算機博士。在金融科技領域有20年工程、技術、諮詢、投資和創業經歷。曾在中金甲子投資基金、通聯數據、埃森哲、IBM等機構任職,曾代表埃森哲擔任上交所交易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第一本數字貨幣理論專著作者。

郭銘,區塊鏈項目Soteria的創始人,在硅谷擔任軟件工程師20年,創業孵化投資人

董曉樂,德道國際有限公司創始人,國際易學聯合會易學應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郭強,關注區塊鏈和技術新賽道的天使投資人和實踐者,中關村天使投資聯 盟區塊鏈專委會副理事長,普豐創投合夥人,BUMO公鏈創始人。

賈良玉,雲安全聯盟大中華區研究院副院長,曾任數家硅谷公司NextLabs、Websense、Seven、Good研發高管,聯信永益創始合夥人CTO。

程清寰,數字經濟學愛好者,國學愛好者,中國安全產業協會安全玻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黃崢嶸,杭州好望角投資CEO。

陳達飛,東方證券宏觀分析師,首席經濟學家助理。


招募志願者


“數字經濟公社”

是國內優秀的數字經濟為主題的論壇,包含同名微信群和公眾號,在朱嘉明老師的指導之下由龍白滔博士主理,目前聚集了約200位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官員、專家和行業領袖。“深潭“為”數字經濟公社”微信群聊紀實,意在學術探討並激發思想火花。

條件:熱愛數字經濟,英文水平好,表達能力強,三觀正,有社區協作和分享精神,閱讀過龍博的著作《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

工作內容:參與整理“數字經濟公社”微信群精華對話內容;參與翻譯、整理、研究和編寫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文章;參與公眾號運營;參與本論壇活動組織與協調;參與其他本平臺獲得的公共機會。

有興趣的讀者請關注“數字經濟公社”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